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名人传

名人传

  • 字数: 27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法)罗曼.罗兰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622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有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沉沦,就一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作者简介
[法]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目录
贝多芬传
原 序002
初版序005
传 记009
印象009
故里011
革命014
耳聋016
爱情019
战争022
婚约026
光荣031
悲惨036
父爱042
欢乐045
自由048
终了051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053
遗 嘱055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055
给我的亲人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拆开并执行059
书 简061
贝多芬致阿曼达牧师的信061
贝多芬致弗兰茨·格哈德·韦格勒的信063
贝多芬致韦格勒的信067
韦格勒致贝多芬的信068
埃莱奥诺拉·冯·勃罗宁致贝多芬的信070
贝多芬致韦格勒的信072
贝多芬致莫谢莱斯的信074
思想录075
米开朗琪罗传
引 子080
米开朗琪罗083
上篇 战斗099
力099
力的崩裂123
绝望142
下篇 舍弃159
爱情159
信仰187
孤独208
尾声 死219
这便是他神圣的痛苦的生涯225
摘要
    他的祖父路德维希是家族里很优秀的人物,生于安特卫普①,二十岁时来到波恩,做了当地大公②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知道了这位祖父的出身,才能更好地理解贝多芬奔放独立的个性,以及其他不像德国人的种种特点。
     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太聪明并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成长于优越的环境。从一开始,人生之于他,就像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父亲想挖掘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培养。四岁时,他就被整天钉在羽管键琴前面,或是和小提琴一起被关在家里。父亲甚至使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死。贝多芬后来竟然没有永远厌恶音乐,实在是万幸。
     他少年时代就得担心经济问题,筹划着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承担着来得过早的生活重担。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成为管风琴乐手。
     1787年,他失去了他深深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是那么值得我敬爱,是我优选的朋友!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字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③她死于肺病,贝多芬认为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疾病,常常感到痛苦。除此之外,他还患有更加折磨人的忧郁症。1816年,他说:“不明白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而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
     十七岁,他已成为一家之主,肩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由于父亲酗酒,他不得不要求父亲退休,剧院怕他父亲浪费养老金,便将养老金交给他保管。
     悲惨的现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后来,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亲切的依傍,这便是他终生珍视的勃罗宁一家。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拉?冯?勃罗宁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带她走上诗歌之路。她是他少年时的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过相当温柔的情愫。后来,埃菜奥诺拉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这些都能够从韦格勒、埃莱奥诺拉和贝多芬的书信中看出来。他们年老后,情谊更加深厚,而心灵的年轻和热情却不减当年。贝多芬的老师内夫也是他优选的朋友和导师,内夫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艺术胸襟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和少年如此悲惨,但他对这段时日和消磨这时日的地方,永远保留着温柔的回忆。
     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生都住在轻佻的都市维也纳和贫困的维也纳近郊,但是他从来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对那条庄严的莱茵河,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确,它是那样生动,富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有灵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无穷的力量蕴含其中。莱茵河流域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秀丽的波恩这一段更美、更壮观、更温柔了。它绿荫密布、鲜花遍地的河岸,饱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度过了他人生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的梦境――慵懒的草地上,雾气笼罩着白杨,密集的灌木和垂柳、果树将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星星点点的村落、教堂、墓园。远处,蓝色的山峰在空中映出清晰的侧影,山上矗立着废弃的古堡,显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他心系乡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渴望再见故园,却未能如愿。“我的故乡,我出生的美丽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美,那样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二致。”①
     革命
     大革命②爆发了,席卷整个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
     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地。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厄洛热?施奈德③讲授德国文学。当波恩人得悉巴士底狱被攻占时,施奈德在讲台上朗诵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专制的铁链斩断了……幸福的民族……”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1790年,施奈德又印行了一部革命诗集,在预购者④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
     1792年,战火⑤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故乡去了维也纳。早在1787年春,他曾到维也纳短期旅行,见到了莫扎特,但莫扎特对他似乎不甚注意。倒是1790年在波恩结识的海顿曾经教过他一些功课。
     途中,他遇见开往法国的黑森州①军队。他无疑受到爱国情绪的影响,在1796年与1797年两年内,把弗里德堡的战争诗谱成了乐曲,一首《出征歌》,一首《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但是,他讴歌大革命的敌人也是徒然――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他。从1798年起,尽管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很紧张,贝多芬却和法国人及其使馆联系紧密,和才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还有提琴家鲁道夫?克勒策――后来贝多芬把有名的奏鸣曲题赠给他――也有密切往来。在那些谈话里,他拥护共和的思想越加肯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发展。
     P12-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