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 字数: 49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裔兆宏
  • 出版日期: 2013-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73384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他在中国革命处于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应运而生,挺身而出,为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关头肩负起了中国共产党负总责的历史重任。因为他的正确坚定决策,使得在党和红军的地位一步步得到确立巩固。
在担任中国共产党优选领袖的历史重任岗位上,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经历了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特殊岁月,其间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
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的反党分裂活动,最后落脚陕北;
确定高擎抗日救亡旗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点燃全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领导全国人民抗战;
战胜王明机会主义,延安整风中起表率;
主动三次“让位”,坦然退出中央核心领导层……
在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始终凝聚了他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危亡而不惜挺身而出的凛然大义!凝聚了为挽救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高超智慧!凝结他为中华民族解放面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凝聚了他不为权谋,只为“国尔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的政治道德和光辉风范!
他就是张闻天!
《历史的选择(张闻天在延安)》一书力图再现张闻天在延安那段烽火岁月的痕迹,让人们铭刻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
《历史的选择(张闻天在延安)》由裔兆宏编著。
作者简介
裔兆宏,男,江苏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岁月”采访采风活动,本书稿就是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被中国作协定为重点扶持作品。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长征艰难到陕北(10)
被迫西征突围(10)
生死攸关的抉择(17)
历史重任义不容辞(22)
胜利会师吴起(28)
果断分兵下寺湾(40)
第二章天风浩荡除冰霜(49)
欢庆的瓦窑堡(49)
亲自为刘志丹平反(51)
神奇的共产国际代表(55)
第三章将反分裂斗争进行到底(62)
莫斯科折射出的新希望(62)
绝路求生中的较量(65)
巧舞"尚方宝剑"(80)
三军会师尽开颜(90)
第四章吹晌抗日救亡集结号(101)
最危险的时刻到了(101)
高举抗日的义旗(103)
万人庆祝直罗大捷(107)
划时代的决策(109)
特殊使命在白区(113)
第五章民意高于天(127)
土改与怀柔(127)
……
摘要
    时值收秋时节,大雁南飞,秋风凉爽,秋阳艳丽。但陕北高原的气候,昼夜温差很大。
     这一天,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队长白凤清向主席王玉海报告:我们在头道川侦察时听到枪声,中午见到了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他们询问了刘志丹及当地苏维埃政府的情况,并把陕甘支队政治部的一封信交给了王玉海。
     王玉海当即决定,到政治部驻地彭沟门,看一看情况再说。
     当南腔北调被双方理解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吴起方面要这位县主席明天一早赶来谈。王玉海等人则连夜通知各区、乡游击队、老百姓送粮捐物,迎接中央红军。
     这一天,吴起镇周围老百姓见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大多衣着破烂、光着赤脚、穿戴不一。这到底是什么队伍?
     一时间,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把红军听成“奉军”。于是,许多人纷纷扶老携幼,钻沟爬山躲藏起来。村庄里只留下老汉、老婆,看家守院。他们要么是生疮害病的,要么就是腿脚不麻利的。
     这一天下午4时,张闻天、、周恩来、博古被安排住在吴起镇宗湾子关帝庙后边的油房院。
     北方的关帝庙与南方的略有不同,北方叫老爷庙,南方称关圣殿,建筑规模北方也比南方的稍大一点。
     在这座年久失修,金粉剥落,灰尘积贮的关帝庙里,问张闻天:“你说关云长为什么不姓关?”
     “他不姓关,为什么叫关云长?”张闻天反问。
     “关云长本不姓关,他杀了人逃到潼关,守门军卒问他姓名,他望着眼前的雄关和蓝天白云,急中生智地回答,姓关名云长。”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张闻天追问。
     “在一本笔记小说里看到的。”
     和张闻天边说边笑走进了油房院。
     安顿好行李,征尘未洗。黄昏7时就给彭德怀发电报。
     怀表的分针刚走完一圈,又发报。
     彭德怀接连收到发来的两封电报,立即回电。
     原来,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之后,蒋介石慌了手脚,急电马鸿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盘踞宁夏的军阀马鸿逵不敢怠慢,立即出动军队,“围剿”红军。
     于是,马鸿宾骑兵团,毛炳文第8师和25师,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36师就像影子一样,与红军若即若离,尾随陕甘支队。
     他们共两千多人,一路残酷杀害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侵害老百姓,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特别是敌35师骑兵团因地形熟悉,作为先头部队,日夜兼程,飞奔而来,10月18日夜,已到达铁边城以西的油寺一带宿营,距中央红军后卫部队仅有20余华里。
     那么,进入陕北苏区,究竟给苏区人民带来胜利呢,还是带来害?
     一面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同时令聂荣臻了解敌情。
     彭德怀从第二、三纵队驻地立即赶到吴起镇。
     夜已经很深了,可油房院窑洞里的灯火却彻夜通明。红军干部出出进进,一场大的战斗开始策划了。
     彭德怀赶到油房院时,纵队指挥员们也陆续赶来。院子墙上挂着吴起附近的地形草图。
     、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围绕把“尾巴”砍掉,还是带进苏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讨论中,一部分人认为:红军长途行军很疲劳,对情况又不熟悉,打这仗没有把握。等把敌人引进苏区,了解情况之后再打。
     聂荣臻说:“敌人骑兵装备较好,但也就几千人,别看在马上气势汹汹,真正打起来,他们一定要下马,下马的时候,既要招呼马匹,又要与我们打仗,战斗力就会下降。”
     周恩来说:“这里地形复杂,高原深沟,我们可以隐蔽设伏待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听后面带喜色地问彭德怀:“这样打如何?”
     彭德怀满怀信心又很坦率地回答道:“用兵作战嘛,总有几分冒险,不过,我认为打好这一仗有把握,因为我军立足不久,敌人可能意识不到我们会在高原深沟中设伏。”
     是的。进“家门”总得有个见面礼吧,赤手空拳“回家”,又把敌人带进去,主人会高兴吗?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还是认为只能带进胜利,决不能带进危害!
     保安县游击队队长张明科也来到油房院,贾拓夫又当起了他的“翻译官”。
     P32-3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