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克拉夫特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041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是英国著名学者克拉夫特的近期新著作,强调创造力在当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地对当代信息技术给21世纪创造力教育带来的机会提出了宏观构想。作者指出了在如今单调无味的学校教育中,重新拾回无止境的积极探索的可能性,行文清晰,令人信服,见解深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Craft的近期新著作,Craft女士在自己坚实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地讨论了数码科技的发展给当今的儿童带来的深刻变化,并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深入讨论了教育战线应该发生的改变,也就是对创造力的需求和重视。全书从社会、文化、科技多方面的变迁着笔,深入刻画了数码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作者简介
   AllnaCraft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开放大学的教授。她在工作中广泛接触国内外的学生、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借此关注想象力、创造力和教育未来的发展。她在这一领域中已出版多部著作。并十分乐意帮助儿童与成人应对学习机会的变革。    作为一名质性研究者、一名课题主持人和一名教师,Anna关注可能性思维的研究。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学业愿望,同时也关注创造性的同伴关系。她在埃克塞特大学执教本科生和研究生。并主持“创造力”研究小组,同时参与“教育的未来”研究小组的管理。在开放大学,她指导研究生,并在最近参与了“童年早期:发展性的实践”的课程管理。该课程在推出的第一年便服务了2000名幼教教师,该课程也是开放大学早期教育基础研究的一个部分。    她是国际学术期刊《思维技巧与创造力》的创办者之一,并参与了英国教育研究协会的专项研究项目“教育中的创造力”;而近∞年前。她也是这个研究项目的创建者之一。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作者信息

前言(代序)
第一章 变迁中的儿童和青少年
变迁中的家庭、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两种观点
技术在改变儿童和青少年
教育如何应对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方武的变迁
第二章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创造力概念的演变
教育领域中创造力地位的提升
教育的应对
学业成绩的挑战
教育领域中对创造力的理解教育未来?
总结: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儿童与青少年变化的四个方面
第三章 多样性
多元化的童年
多样性的意义
第四章 可能性
“可能性思维”:从现实性到可能性
可能性空间
儿童和青少年的多种可能性
课堂中的多种可能性
教育工作者的两难困境
第五章 娱乐性
游戏与探索
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
在虚拟世界中建构意义
娱乐中的情绪作用
复杂性联系性以及个人交互网络
对游戏消费的深入理解
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游戏
第六章 参与性
无处不在的参与性
高度的网络参与
无法抗拒的网络参与
参与性与儿童的声音
娱乐和多种可能性中的参与
参与当中的冲突与困境
课堂上的参与
第七章 文字与媒介工具的扩展
两个要求:望远镜与指南针
娱乐性和多样性的望远镜
媒介与文化的扩展
参与性和可能性的实现(
媒介与文化的扩展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媒介与文化的扩展之中的困境
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从过去到未来
第八章 共创教育的未来
参与性和可能性;努力促进学习投入
创意多样、感情丰富的自主学习者
从危险到适应、到重建
多样性和娱乐性:改变社会资本
可能的教育未来:所有人的社会责任
信任,确定性,现实,创新
从热情到冷静
地震一般的巨大变化
创造性的教育未来:引发地震式的变化"
教育目标
故事内容为何?
这是谁的故事?
故事如何发展?
共创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摘要
    创造力的社会生成:创造力研究的新动向   创造力研究的近期新动向是跳出3P的内源取向,而关注创造过程的另两个长期被忽视的维度??内容和背景(2C,contentandcontext),这一取向与整个心理学界转向情境认知(situatedcogniti。n)和分布智力(distributedintelligence)的理论有关,强调思维新质的社会情境生成或突现‘ (emergence),例如通过实践活动中思想碰撞产生的新质(Sawycr,2012;本丛书之一)。量子力学科学家海森堡关于“科学从根本上植根于对话之中”,印证了思维内容及其社会背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科学不是孤立的实验室劳作,而是一种存在于一个特殊人群之间的独特的话语形态,表征对某类现象的独特思维方式,科学发现源于这种对话。也因为这种信念,研究者不再满足于从事可控实验,提取重要变量,而是投身于实地考察,利用民族志(ethnography)或“活体”研究方法,对科学团队的研究活动或艺术工作室进行实地跟踪(Dunbar,1997),并用“话语分析,’(Sawyc,2006)理解一个创意从萌芽到成熟的真实过程。其中索耶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索耶在芝加哥大学读博时师从契克斯米哈依,所以他沿袭了系统论观点不足为奇。但索耶更进一步提出,创造的源头不是意念,而是行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这个观点和过去注重创造意念如何发生的着眼点接近不同。杜威在论述思维活动的动力特征时也强调实践驱动的意义(Dcwcy,1910/1997),但索耶的创造力理论和研究(如他对爵士乐创作,对硅谷科学家的科学技术发明的研究),对过去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突破。同类的研究还有佩奇(Pagc,2007))对人群的认知多样性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都突出了创造力的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特征。  ……    P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