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图说人类的环保之路/中华青少年科学文化博览丛书

图说人类的环保之路/中华青少年科学文化博览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阚男男//闻婷
  • 出版日期: 2013-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6395289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年来污染事故发生率在上升,环境污染将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一些生态学家们不断向全社会发出警告:“人类已经可以不靠捕猎野生物种为生了,但人类的贪欲和畸型的过度消费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
没有自然,人类无法呼吸新鲜的空气,没有自然,人类无法饮用到洁净的水。
《图说人类的环保之路》列举了破坏自然而出现的各种现象,列举了自然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警示人类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图说人类的环保之路》图文并茂,是一本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读物。本卷由闻婷、阚男男主编。
目录
第一章
环保――让我们先从古人说起
古人用柳条当买鱼的“容器”
古人不会“涸泽而渔”
唐代省油灯与西汉长信宫灯
最早的古代环保公告
西周砍树会被“杀无赦”
古代诗人爱环保
第二章
《人类环境宣言》给世界环保带来新气象
“环境保护”的由来
管理草木鸟兽的“百虫将军”
古代也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
日本汲取古代智慧建造“环保屋”
古代的环保油漆
古苗寨的“国宝树”之家
第三章
环保――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从世博环保之路看环境危机
日益严重的化学性污染
土壤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危害优选
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
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剧增
恐怖金星是地球前车之鉴
第四章
地球已进入“环保时间”
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三条腿的畸形青蛙
停工,让藏羚羊通过
翡翠岛的毁灭
水污染引来的女儿村
第五章
我们的环境就这样被“侵蚀”
噪音污染让我们记忆衰退
光污染让人体正常细胞衰亡
PCB之案
千年井,不反唾
捡来的“灾难”
为八只苍蝇损失400万美元
第六章
“环境污染”是地球人的噩梦
菲利普一家的悲剧
“雾都”伦敦之痛
比利时马斯河谷的烟雾
“美国的烟雾城”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第七章
和环保有关的小故事,你知道吗?
丑海牛建奇功
好心总统做错事
猫为什么自杀
海岛战士的苦恼
200年前的环境禁令石碑
黑色的雪花
第八章
为了留住那抹绿,世界各国有奇招
韩国――垃圾堆里绽放的花朵
西班牙――小垃圾也有大用途
美国――建筑节能市场化
德国发“电”,美国限“油”
千奇百怪的“节能金点子”
世界各国环保措施大集锦
第九章
应对“环境污染”,世界很忙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导致环境污染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荒漠化速度惊人
森林植被破坏给人类带来危机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10个最环保国家的机智应对
第十章
“环保之路”――艰辛却意义深远
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严重
世界闻名的“超净”街
和“环保”有关的“世界之最”
新西兰的环保之路
上海涌动“绿色革命”
“看不见的城市”兰州看得见
我们再看看国外
摘要
    古人用柳条当买鱼的“容器”
     现代人提倡环保,不妨学学古人,他们生活在自然气息浓厚的氛围里,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
     现代人买东西习惯用塑料袋装,这是最让人头疼的非环保垃圾。与其依赖“限塑令”,还不如学学唐宋时期的人,用柳条当买鱼的“容器”。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屋。这座茅屋就是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
     在诗中,杜甫为自己,更为和自己相像的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的生活还算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伙食相当不错。
     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没有,而是从自家茅屋上口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这种拎鱼的方式,在《水浒传》里也可看到。“浪里白条”张顺跟黑旋风李逵不打不相识,又认识了黑道大哥宋江,便从船上找金色鲤鱼“选了四尾大的,把柳条穿了”,当做见面礼送上。
     《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卖活鱼的小贩用带叶儿的柳树枝子浸泡在装鱼的木桶里,利用柳叶儿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延长鱼的性命。想必,在卖鱼的时候可以顺带着在桶里折一段儿柳枝,把鱼一拴,让客户舒舒服服地拎着回家。
     除了拎鱼,换成买肉,也有其他环保型的植物包装,古人的环保创意还是相当多的。
     《水浒传》中被鲁智深打得嘴里只有出的气没了人的气的郑屠户,虽然扮演了个欺男霸女的恶霸形象,却是个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事业的青年。
     鲁智深去肉铺寻衅,先是要了五千克精肉,又要了五千克肥肉,郑屠户都按照鲁客户的要求细细地切成了臊子,最后用荷叶包起来。荷叶逢水即生,便宜得很,用做包装成本很低,而且用来包肉馅儿干净,还带清香味儿。精明的郑屠户既节约了成本,又做到了环保,搁在现在,是一定要上报纸头条称赞一番的。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用荷叶包饭的先例。据唐朝丘悦的《三国典略》记载:“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拿荷叶当外包装裹饭,省时省力省钱,如此补给军队,怕是军事目前的一段奇闻,更是环境保护的一段佳话。
     清代诗人沈德潜跟杜甫―样,也是个茅草主义者。只不过他的茅草用量比较大。据记载,沈诗人每天早晨去市场购物,必定拎个茅草的集合体筐,无论买什么都用筐拎回来。
     据《眉庐丛话》记载,清代苏州有个吴大学士,他曾做过皇子们的老师,地位可谓不低。当他还没出人头地的时候,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每天早晨都要去市场买米。
     他用来装米的不是筐也不是布袋,而是头顶的帽子,史称“辄脱破帽如盂仰而盛之”,一旦看好要买的米,就摘下帽子用来装上,再捧在胸前一路溜达着回家。
     古人不会“涸泽而渔”
     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
     陆龟蒙在诗文中也提到一个名词,“养”,是为“山家谓养柴地为养”,说的是樵夫们把山林当作循环利用的种植基地,渐次种植砍伐,而非涸泽而渔,一砍了之。
     六朝时的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中的“十戒“第一戒便是:不杀,当念众生。道教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生命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它也能够修炼成仙。 如传说中的花仙、树仙、桃仙等,在古代人们将桃木、苇草、荆棘、艾草、薰衣草等植物赋予神秘的力量,认为它们可以辟邪驱瘟,故挂在门窗、墙角。后来对植物的崇拜进一步加深,如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古树、神树、神草,所以在道教戒律中对植物亦加以保护。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