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图说世界考古故事

图说世界考古故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盛文林
  • 出版日期: 2013-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3935260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人们的眼里,考古活动是神秘的,似乎总与探险、奇遇等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更多的考古发现是漫长而枯燥的寻找、发掘过程。《图说世界考古故事》(作者盛文林)所讲述的考古故事,在世界考古目前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具体的考古过程却并不为许多人所了解。《图说世界考古故事》在参考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力图将当时的考古发现过程多方面地展示给大家。
目录
第一章 非洲考古故事
南方古猿的发掘
钾氩测年法的应用
解密古埃及文字
“保卫”帝王谷
揭秘金字塔
寻找图坦卡蒙墓
第二章 欧洲考古故事
荷马史诗考古
发掘地下死城
火山灰下的古城
深山里的“白色金子”
考古新观念
欧洲最古老的防御要塞
考古雅典卫城
奥古斯都陵墓揭秘
第三章 亚洲考古故事
破译楔形文字
挖掘“神之门”
亚述古国惊现
《圣经》的指引
重见天日的吴哥古城
打捞“南海一号”
遥感技术与殷墟
寻找周王陵
夏商周断代与碳-14测年技术
第四章 美洲考古故事
考古奥尔梅克文明
丛林中的古城:帕伦克
解读墨西哥
摘要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象形文字逐渐被科普特文字代替。
    人们以惊奇的眼光注视埃及的象形文字达十几个世纪之久。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欧洲学者大多认为它属于表意文字,或者是宗教仪式上使用的神秘符号。
    很明显,面对大量的文化古迹,人们却恍如雾里看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认识那些象形文字。它们被铭刻在文物的显眼之处,分明是在告诉人们这是打开古埃及文明之门的密码,可是能够解开这个密码的人在哪里呢?
    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成了一个“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后写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后,在遥远南方的一座神殿里发现的。
    公元4世纪出现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到底谁是作者至今还不清楚。这部著作长期以来成为解读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碍物。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自于希腊文,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
    《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安德烈?阿尔齐亚特的《图形的寓意》,还有弗朗切斯?科罗纳的《波利菲尔之梦》。
    几百年来,许多近代学者对解读这些象形文字进行了尝试,然而这些尝试不是失败,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
    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方面*有成就的是托马斯?杨和让一弗朗索瓦?商博良。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
    这块石碑给解读象形文字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人手,在1830年几乎接近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在拿破仑东征后,欧洲掀起的埃及学热潮中,有许多人立志解开象形文字之谜,商博良(1790―1832)就是其中一个。
    商博良出生于法国的洛特省,一生下来就具有明显的东方人特征,尤其像埃及人,后来他的同事也以“埃及人”来称呼他,但他却与东方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商博良从小就是一个语言天才,13岁就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叙利亚语、迦勒底语和科普特语,甚至涉猎中国的古代文字,目的是看看它们与埃及古代文字之间有无联系。在他的少年时代,有一天在一个学者家中看到了其收藏的纸草上的象形文字,便立志要成为认识这种文字的**人。
    商博良在1808年就获得了语言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就担任了格勒诺布尔公学的教授,这一年他才19岁。在这期间,他开始着手研究象形文字。
    与当时所有的人一样,商博良的着手点是有名的罗塞塔碑。碑名出自发现它的城市。罗塞塔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的军队在该城附近一处古埃及的废墟上挖掘防御工事时,一个士兵挖出来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碑,石碑上刻的一大堆古怪符号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的指挥官布夏尔是位颇有修养的人,下令将其收藏起来,交给随军的学者们。
    罗塞塔碑的上面刻有三段有些模糊的文字。**段是象形文字,共Il行,第二段是世俗体文字,共32行,第三段却是可以认识的古希腊文。三种文字出现在同一石碑上,这样的安排形式,本身也在告诉人们这三段文字的内容是相同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报纸称这块石碑是通向法老国度的钥匙。
    罗塞塔碑的希腊文很快由拿破仑的一位将军翻译出来。原来是公元前196年由僧侣写给当时国王托勒密一世的一封感谢信。托勒密成为国王后,不久就取消了神庙的欠税,对神庙实行优待政策,并提供保护。僧侣们十分感激,便立了此碑向国王和王后表示敬仰,歌颂他们的恩德。
    后来,由于法国远征军失败,罗塞塔碑和其他文物一起被运到英国去了。它的原物和诸多的复制品吸引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许多有名的学者,翻译工作几乎同时进行着,但是谁都没能取得什么进展。虽然不断有人声称自己读懂了全部的象形文字,但是很快就被证实不过是功利之徒的妄言而已。
    商博良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大变革的时代,而他又是一位关心政治和学术自由的人,思想上更倾向于拿破仑的政权,曾受到过拿破仑的接见和高度赞赏,并且帮助忠于拿破仑的军队抗击过保皇党。虽然他临阵从城墙上脱逃,跑回去保卫他那些在炮火威胁下的手稿,但是他对拿破仑始终**忠心。结果拿破仑倒台后他被复辟王朝指责犯有叛国罪而被停职。在纷乱的世事中,他研究象形文字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难得的安宁中时常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1822年,在商博良发誓要认出象形文字的20年后,他成功地释读了罗塞塔碑和其他一些象形文字。
    1822年9月24日,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了有名的《关于象形语音学的字母――给M.达西尔先生的信》。这天被认可为是埃及学的真正诞生之日,因为从象形文字释读成功的这天开始,人们才得以超越文物的表面,从内部去认识古埃及。    商博良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大胆地转变了研究角度。从希罗多德开始,历来的学者都坚定地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套表意的文字系统,即用图画形式表示某种事物的意义和概念,就像中国的方块字一样。
    商博良*初也是按照这种传统思路去思考的,所幸的是,他意识到了自己之所以毫无进展的原因。他从罗塞塔碑上的国王名字入手,发现象形文字实际上是表音的拼音文字,那些所谓的鸟、兽、树叶、水、太阳等象形,并不表示同样的意义,而是“字母”。
    商博良掌握了许多词和人物名字的正确读法,分析了象形文字的语法规则,弄清了象形文字的古体和僧侣体、世俗体之间的演变关系。
    1828年,商博良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到埃及发掘收集古物,摹画和抄录铭文,以此来验证产生于自己书斋的理论。这是他**次踏上法老的国度,当地的居民成群结队地热情欢迎他,因为这是他们见到的**个“看得懂古代石碑的人”。
    站在古老的金字塔前,商博良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其他到埃及的人会被随处可见的雄伟遗迹弄得眼花缭乱,而商博良就像是一个回到老家的人。他老练地辨认着建筑物上的铭文,识别着它们的建造年代。法老之国的历史和文化变得活生生的,焕发出青春,而在此之前,它们只不过是一堆沉默的石头而已。P17-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