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园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56535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精)》是赵园创作的散文作品集。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精)》收录了《宁都》;《宁都?翠微峰》;《宁都?冠石》;《翠微峰记》;《翠微峰易堂记(节录)》;《走过赣南》等作品。
目录
南昌-赣州
宁都
宁都?翠微峰(一)
宁都?翠微峰(二)
宁都?冠石
南丰-星子
附录一
翠微峰记/魏禧
翠微峰易堂记(节录)/彭士望
附录二
走过赣南/赵园
附录三
本书征引诸书版本
后记
摘要
    行前我就由文献中得知,南昌地处“百粤上游”,为“三楚重辅”,在本书所写的那时代,被由军事的角度,视为“咽喉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四)。元末群雄逐鹿,鄱阳湖曾有过激战。二百余年后,明清易代之际,南昌几乎成了炼狱。其时客居江淮的王猷定(于一),听家乡来人说,南昌的东湖“蓬蒿十里,白昼多鬼哭”(《东湖二仲诗序》,《四照堂集》卷二)。施闰章也曾慨叹道:“流血一何多,江水为之深。”(《同门李东园按察豫章乱后感寄》,《施愚山集》诗集卷一二)
    抵达南昌的次日,我就走了东、西湖。两湖自然经了整修,西湖有鸟市,东湖则到处可见神态悠然的退休者。我突然想到,这些公园中休闲的老人,其先辈是否就是那次劫难的孑遗?
    我正待寻访的人物中,有南昌人彭士望(躬庵),是其时江右的文人,对明末南昌的繁盛及劫后的残破有过记述。据彭氏说,战乱前的南昌,“东西湖*盛,诸府第高明之家、试士院皆临湖。湖东浒为孺子亭学合,容生徒百十人,与三洲蔬圃相望”,湖中则有“轻朋画舫”,觞咏杂歌,“丝竹管弦,出没于烟波雪月之际。桥流宛转,花屿萦回,水禽时鸟,翔鸣上下,台榭阁道卉木,士女姣好,望之若画图,今俱化为瓦砾,灌莽蔽之……”(《赠董舜民游江粤叙》,《树庐文钞》卷六)。彭氏对此,自不胜今昔之感。今天的东湖公园中,孺子亭、碑尚在。徐樨,字孺子,南昌人,东汉高士。((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写上引文字时的彭士望,侨寓赣南已三十年,既目睹过当年的繁华,彭氏与一同隐居的伙伴,梦境总应当有所不同的吧。即如这昔日繁华的碎片,那些光与影,必定会久远地残留在他此后的生涯中。
    离开南昌前,到了城郊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奇怪的是,由文集看,我所欲寻访的赣南的易堂诸子,似乎不曾与同为遗民且在南昌的朱耷互通消息,只有他们的门人梁份的文集中,有致朱氏的书札。
    我承认我对这城市缺乏更广泛的兴趣,预定目标及“寻访者”的自我意识,缩小了我的关注范围。我竟然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去观看这城市。对于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一段故事的专注,使我对于眼前经过的纷繁人生视若无睹。即使这样我也知道,在这些像是并无特色的街巷中,在看似与其他城市一般无二的日常生活里,一定有我所寻访的那段历史隐现其间,只是我不具备足够的敏感去辨识罢了。
    由南昌乘火车抵达赣州时,我看到了一座整洁的小城。赣州是章、贡两江的交汇之地,我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曾灿,一再称此地为“双江”。他的朋友陈恭尹说:“赣之为州,合章、贡二水而得名。”(《命儿赣字端木说》,《独漉堂全集?文集》卷一五)当年或许曾经舳舻十里、灯火万家的?
    赣州车站位于高地,四望空阔,并无我想象中的险要。我所寻访的人物称此城为“虎头城”,不免令我望文生义,以为类似雄关,却只看到了一些陵阜。很难相信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战事,在明清之际的大故事中,竟以情节紧张而扣人心弦。由现代战争的角度,你已难以设想赣州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据上面提到的顾祖禹说,赣州府“接瓯闽、百粤之区,介骆谷万山之阻,为岭海之关键,江湖之要枢。江右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八)。
    由北京动身前得知的,是赣州连绵不断的雨,这里却一派响晴。在这小城宁静的午后,我所要寻访的,却是一个惨烈的故事:三百多年前,经历了抵抗清军的激战,围城陷落,一个叫杨廷麟的人物――他当时的身分,是南明隆武朝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这城中一处水塘自沉了。
    此外我还知道,他埋骨在章江边一处叫“杨秀亭”的地方,我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魏禧,曾在那片墓地留连,悲怆不已。我相信仅仅想到了这些事,就已足以使我对这城的感觉,与别人有了一点不同。那遥远年代的故事正如水似的,悄然浸润着我,而在寻访并试着讲述它的同时,我被自己参与营造的氛围笼盖了。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