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博会时代/艺术经济学丛书

艺博会时代/艺术经济学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西班牙)帕科?巴拉甘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16000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中,艺术博览会风头正劲。越来越多的策展人介入其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经历着一场“艺博会时代”。《艺博会时代》由帕科?巴拉甘所著,《艺博会时代》分析了驱动策展人在艺术领域扮演更为广泛而积极角色的背后因素,探讨和记录当前正在火热上演的艺博会“进化论”。作者帕科?巴拉甘是活跃于艺术界的学者型独立策展人,同时兼任多家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和策划顾问。
目录
前言
艺术太多了? 阿曼达 ? 库尔森
不娱乐,不成活:永不休止的艺博会与双年展之争 米歇尔 ? 罗贝基
导言
艺术博览会太多了吗?
新玩家
艺术大旅行,其实没那么牛
第一章 艺博会:城市娱乐的中心
品质体验
消费的优劣
定位与异国情调
小的是美好的
第二章 策展人的艺博会与艺博会策展人
前进的策展人:从信息中介到游击式的策展人
新博览会主义
策展人的墙与关系策展
策展人策划艺博会的10大规则
第三章 拓展了的绘画的出现
多重包含图表(MID)
科技的运用
绘画的新精神与多重关系图表(MRD)
第四章 收藏家们的客房
同类收藏、卡拉ok与交互被动性
收藏家的动机金字塔
收藏的10大规则
第五章 趣味、资金与时髦品牌
帕雷托的投资管理与塞内加的船
(城市)品牌打造与品牌艺术
优秀顾问寻找指南
后记一
简介:主题公园、艺博会的建筑群与休息区
我们想要的艺博会:2020年愿景
后记二
艺博会时代的终结?
注释
人名索引
摘要
    同样的语境下,有必要提一下在包括阿玛尼和路易威登在内的伟大设计师圈中,那位爱慕虚荣的建筑师――纽约客皮特?马里诺(New YorkerPeter Marino)。“别人在具体的事情上自成一格,”维尔?穆扎(Virgnie Motlzat)写道,“而马里诺的力量在于将他的奢华庙宇设计成消费胜地与文化设施并举的场所。”在这里,想要在奢侈品商店与文化场所之间一决高下的欲望无须讳言。银座新开的古驰(GUCCI)专卖店有一个可用于举办各种活动(艺术展览)的多功能空间,这样便把购物转化成了一种兼具戏剧性和文化性的行为或体验。
     如果商店变成了文化现场,那么艺术博览会就成了结合休闲、商业和新奇刺激于一身的独一无二的活动典范了。荷兰艺术家凯普二人组(duo Kkep)说:“我们相信,今天像娱乐一样的艺术形式为私密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过去,你能在艺术里面找到娱乐,而今天,我们认为娱乐已经成了艺术新的形式了。”。对于凯普二人组所说的娱乐是艺术新形势的观点我表示怀疑;然而,艺术的确成了一种高级的娱乐形式。参观卡塞尔文献展、欧洲宣言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大旅行不过是城市娱乐中心所含内容中的一个完美案例。那么,这个艺术大旅行到底是不是有品质的体验呢?品质体验
     “体验经济” (expe rience economy)是近年兴起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那些有远见、富于创造力的公司,精心安排探索人们值得纪念的体验,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Economy)是小约瑟夫?潘(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默(James H.GilrIlore)的研究著作,他们在书中清楚地解释了“展示出乎意料的东西”这一概念;他们说:“实际上,体验展示者必须不断更新他们所提供的体验:要制造变化或者增加新元素,以保持所提供的体验常新、刺激并值得人们花钱‘再来一次’。如果做不到,就是对体验供应的亵渎。对游客来说,较之一成不变的体验,他们更愿意尝试自己无法预料的新东西,并肯定会为之惊喜。”
     根据这样的理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体验成了具有一流经济价值的商品。如果农业社会提供的是农作物,工业社会提供的是工业产品,后工业时代提供的是服务,那么当今社会提供的产品就是各种体验。对现代体验社会与后工业时代社会稍作比较,或许就能消除人们的所有疑虑:过去提供服务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提供体验的地方;过去是传送,今天变成了展示;过去是无形的服务,今天成了难忘的体验;过去是顾客,今天是贵宾;过去追逐的是利益,今天追求的是轰动效应。
     我们花钱为的是体验或享受一个产品――如同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Ikin)在他的《受知的时代》(The Age of Access)中明确指出的――而非产品本身:普拉达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餐厅里一次难忘的用餐体验除了需要食物美味之外,更关键的是那种美好氛围能在我们脑海中如余音绕梁般三日不绝。安迪’沃霍尔(Andv W_arh01)曾说,“纽约的餐馆卖的不是食物,而是氛围。”还有宝马汽车,它以“你喜欢驾车兜风吗?”这样的问题诱惑我们,以及维斯洛伊,他们打出的广告语是“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谁!”
     不同作者对现代社会与资本主义看上去梦幻而多情的性质各执一词。体验有众多不同的种类和层面。艺术博览会的理念显然是这种体验经济最杰出的典范:它是一个销售限量艺术品的中心场所,与各种双年展和美术馆不同,它允许人们跨越“旁观者”的范畴,通过调查研究、讨价还价以及(或许不是必须)购买艺术品,而成为“角色的扮演者”。
     艺术博览会的存在不仅追求所展出艺术品的品质,也追求他们所提供“体验”的质量。所以,尽管一开始就被明确地定位为交易博览会,西班牙马德里的ARCO艺博会在其自身的历史语境中颠覆了自1982年创立以来40年间独霸一方并脱离当代艺术的状态,大大超越了常规交易性博览会的范畴,成为一种媒体奇观。于是,ARCO艺博会成为新的潮流领军人,并逐渐推动了巴塞尔艺博会等其他艺术博览会走上相同的道路。看看这条十多年前从《国家报》(El Pais,1997年2月16日)上摘录的新闻:“他们衣着华丽,绅士们足蹬昂贵的鞋子,淑女们穿着高档时装,但眼睛里的浑浊暴露了社交过度带来的精疲力竭:表演、派对、美术馆、艺博会、研讨会以及夜生活,日复一日,无休无止。”当时米格尔?莫拉(Miguel Mora)文中所用的“展事”(event)一词似乎是对艺博会转型之后的形态最完美的描述,不管我们讨论的是弗瑞兹艺博会(Frleze)、艺术巴塞尔、军械库艺博会还是加勒比海岛CIRCA PR艺博会。山姆?凯勒(Sam Keller)在离开堪称其优选成就的博览会之前断言,“艺术巴塞尔已经发展为一场结合商业与文化目的的展事。我们甚至不再使用‘博览会’的字眼描述艺术巴塞尔;或许称之为艺术‘展事’更为合适。”。当然,山姆?凯勒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此时我们必须对历史,尤其是对ARCO艺博会的历史表示敬意。现在我们只需把“展事”一词变成“体验”,而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
     P24-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