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正说包公

正说包公

  • 字数: 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李炜光
  • 出版日期: 201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174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优选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一代名臣 为官典范
    目前知名度优选的官员:一个真实的包拯
    孝:天圣进士,辞官不就,十年尽孝扬美名
    廉:官场新秀,显个性,打破潜规则
    正:六弹“国丈”,耍品牌,唾溅皇帝面
    智:阎罗神断,惩恶除奸,威风八面
    真:忒实诚,轻“名节”,当仁不让三司使


内容简介
本书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作者简介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正说包公》主讲嘉宾。主要著作:《李炜光说财税》《税收的逻辑》《市场经济中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史述论稿》《魏晋南北朝财政史》;论文代表作:《论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逃往瓦朗纳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财政改革启示录》《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等。

目录
第一章:身世之谜
第二章:精诚尽孝
第三章:牛舌疑案
第四章:端州清风
第五章:真假皇子
第六章:包公上疏
第七章:开封府尹
第八章:宋宫秋月
第九章 包与欧阳
第十章 劲正之臣
摘要
    如果从包公出生的那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可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包公,仍然世代传颂包公的故事。
     实际上,正目前有关包公的记载很少,几个版本的包公传记都不过一千多字,最长的《包公墓志铭》也不过三千多字,可是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可就多了,加起来足有好几百种。在民间,包公早已经超越历史,成为神话。
     如果只相信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记载,人们怎么可能如此长久地记着他?可是如果说那些传说就是事实,那历史本身不是变成神话了吗?可见,在包公身上,是围绕着一层神秘光环的。人们一直在问:那些民间传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把包公的这些未解之谜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有关包公的身世,如,包公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了吗?后来又是被他的嫂子养大的吗?
     第二,关于包公的形象,他的脸真是黑的吗?真的有一个月牙儿嵌在他的额头中央吗?
     第三,包公都断过哪些案子?真的是断案如神吗?那些有名的公案,“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跟包公有关系吗?
     第四,包公历来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经他指名道姓弹劾过的本朝官员就有六十一名,连宰相也被他拉下马,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冲撞过“龙颜”。
     换别人,早就遭报复了,可是,包公却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且一直受到重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第五,包公是怎么死的?是被人害死的?后又身葬何处?等等。一、包公的脸是黑还是白
     面黑,额头上一弯新月,是包公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包公真有这么黑?真的有月牙儿?
     流传于世的包公画像,包氏宗谱、包公祠里,还有故宫南熏殿上各有一幅,另外,梁启超先生的名作《饮冰室合集》里也收有一幅。几幅画像,一幅一个模样,其中哪一幅最接近包公本人呢?
     专家们怎么说的呢?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包公是个白脸长须、面目清秀的人物;包家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包公的三十三代孙包义旭依据族谱,也说包公是白脸。
     既然包公是白脸,那为什么民间盛传他是黑脸呢?专家的看法是,这主要受戏剧表演的影响。比如京剧,用各种颜色绘成脸谱来刻画人物,白色一般用来形容小人、奸臣,包公这样的清官当然不能勾白脸。那么,用红脸行不行?也不行。红色是忠臣的象征,让人想起关公来。而黑脸,代表着冷峻、严肃,包公正好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用黑脸最合适。
     尽管学术界算是有了定论,可还是有几点疑问:
     第一,中国古代绘画一般都是工笔或白描,似乎很难准确表现出一个人的皮肤是黑是自来。比如,一个人皮肤只是比常人偏黑一些,他画得出来吗?
     第二,包公祠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毁了建,建了毁。历经近千年,很难说它收藏的包公像是原来那幅了。包氏族谱也有相同的问题,年代太久,就是包家人,也难以肯定手里的包公像是早先那一幅。再就是故宫里收藏的,紫禁城里的珍宝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从元、明时期继承下来的,这幅包公像是不是元继承宋的,后流传至今的呢?很难说。这些流传的画像,都不能说是靠得住的证据。
     还有梁启超保存的那幅,人比较瘦弱,面相也相对黑一些。可这幅画梁先生是从哪得来的,没有说明,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第三,当时汴京流传着一句话,叫“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集校注》)。在佛教中,“阎罗”是“管理地狱的魔王”,据说他手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着十八层地狱。当时的人为什么把包公形容为阎罗呢?
     传说中的阎罗是黑脸,当时的人会不会因为包公也是个黑脸,而把这个“美称”送给他呢?
     很有这个可能。平时给谁起一个绰号,一般是根据这个人的外貌而定,而很少根据他的内在特征。为什么人们偏偏拿包公去跟阎王相比,而不是跟别的谁联系起来,可能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自然联想。就像看到某个女孩子很漂亮,就叫她西施一样。
     另外,“阎罗包老”这个称呼在包公生前就有了,那时候的人恐怕比今人更知道包公是黑脸,还是白脸。
     所以,包公极有可能是个黑皮肤的人,至少比一般人偏黑一些。当然,恐怕黑不到舞台上那个程度。实际上,说包公是个白面书生,民间就很难通过。在舞台上弄个白脸包公出来,人们会问,那还是包公吗?所以,没有充分证据之前,优选不要轻易推翻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定型的包公形象。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