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潮起潮落说汉朝
字数: 300.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沧海逐龙 著
出版日期: 2013-08-01
商品条码: 9787506368124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5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3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作者用现代的语言、平民的观点去解读历史;没有了英雄史观的历史偏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汉朝历史。作品既通俗易懂又风趣幽默,让人在轻松中阅读了汉史,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汉朝。
内容简介
《圆满人生》简介: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协会琳达?塞拉。哈格多恩对靠前教育情有独钟:“世界上之所以不和平就是因为争端的各方彼此不了解对方的需求。人生而平等,国家亦是如此。但种族歧视就是忽略另外的人。而靠前化的教育这个途径恰恰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
《圆满人生》作者谭曙方是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一一走近这些美国友人的,他很想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他们乐此不疲、不计回报地在美国四处奔走呼吁,一次又一次地飞越太平洋到中国的西亚斯靠前学院里来,为了中国的莘莘学子做着时间、金钱与智慧的奉献。在采访的过程中,迂回或直率的问题激起了他们记忆的浪花,当我很终将这些瞬间闪出的记忆碎片捕捉并拼接起来之后,竟然大为惊叹,因为收获远远大于我的初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多棱镜,折射着中美两国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折射出他们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
沧海逐龙,生于1976年,本名傅建华,江西高安人,现居广州。为作家、历史评论家、管理学研究者,善于跨领域写作,对政经哲学以及人文法律颇多研究,能够把古代历史与现代政治融会贯通,主张跳出历史的“唯阴谋论”和“唯厚黑论”,乐于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和文明的价值。始终认为:历史既是肃穆的,也是飘逸的;既是冷酷的,也是温情的。
目录
自序 避免忘却的纪念
1 一诺千金的大学校长爱德华?H?哈蒙德
2 希望更多人获得教育――保罗?埃尔斯纳博士
3 创业型教育家陈肖纯
4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1任彼德?万达?海靳
5 著名作家丹尼斯?维特利
6 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贝蒂?安?苔丝基
7 国际教育工作者辛迪?艾莉奥特
8 前瞻性思考者劳伦斯?凡尔纳?古尔德
9 崇尚自然――基斯?埃弗顿?堪贝尔博士
10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2任鲁道夫?艾斯特拉达
11 从中国“知青”到美国大学领导人――王进
12 具有人性光辉的卡罗尔?安妮?萨瓦拉
13 在奉献中寻求幸福的琳达?弗雷泽?雅各布森博士
14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3任阿伦?瑞奇蒙德
15 西亚斯校园总设计师彼得?M?维斯
16 将逻辑与想象融合于校园建筑的查尔斯?马丁
17 崇尚责任与团队合作的罗伯特?乔治
18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4任裘蒂丝?卢瑟?怀尔德
19 中美教育社会活动家谢启蒙博士
20 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协会琳达?塞拉?哈格多恩
21 从穷学生到百万富翁――贺德全
22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6任杰瑞?尤贝乐
23 心怀仁爱的杰夫?嘉德
24 社区大学校长玛莎?甘德?罗梅罗
25 社会学教授劳伦斯?F?凯斯珀巴沃
26 早期教育家内特?G?尼克尔斯
27 教育体制改革者莫瑞?安德森
28 善于倾听的萨伦?凯利?海柯
29 独立思考者陈洛冰
30 高效管理软件“Z系列”研发者约翰?鲁滨逊
31 美国西亚斯学院基金会第7任艾伦?布朗
32 痴迷中国文化的大学校长乔恩?阿莱克斯
33 国际社区理念践行者林赛?约翰逊?苏达斯
34 家族第一代大学生罗伯特?福特
35 精神家园守望者刘晓红
圆满的人生是相似的杨宁远
后记
摘要
保罗?埃尔斯纳(Paul Eisner)1933年11月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镇,家庭穷苦,以农牧业为主。
他的父亲出生于1894年,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典人血统。他们都只有8年的学历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埃尔斯纳印象当中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多少人愿意外出去接受教育。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会做木工,身体强壮,建造的房子质量好,在当地颇有名声。作为一家之主,家庭主要收人的支柱,父亲严谨,威严。按照德国的习俗,即使饭菜早已摆在饭桌上,他饿得饥肠辘辘,但只要父亲这个男主人没有回来,母亲也绝不让孩子们开饭。父亲很好忙碌辛苦,但喜欢读书,而且很好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他的叮咛很好简单,常常对小保罗说:“要听你老师的话!”说这话时的口吻就像是下命令一般。父亲的字写得很好,有时候会将要求写在一张纸上递给他,纸上写着:“好好学习,尊重老师!”
而他的母亲尽管农活与家务繁重,但也喜欢看书,家里有报刊,还有一个小书柜。农场灰尘大,书柜有玻璃门,那里面整齐地放满了小说、牛仔故事、童话类与科技类图书,书柜上面有锁子,可钥匙总是插在上面。那时的书籍用纸低劣,没有太多美化的装帧,看过的书边都发毛了,但小时候的保罗看到母亲每次到书柜里拿书时都蛮神圣的,似乎是怕弄脏了一样。母亲的阅读与书写基本没问题,她成了保罗的阅读启蒙老师。就像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孩子们在睡觉前喜欢父母或爷爷奶奶们在床边给他们讲故事。而保罗的母亲不是凭记忆给他在床边讲故事,而是拿了书本给他读故事,那些经典的书本故事就这样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篇一篇地通过母亲抑扬顿挫的声调原汁原味地流进了保罗的心田。他从母亲那里感染了读书的兴趣,慢慢地学会了阅读。
埃尔斯纳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高中还是运动队的,到毕业之时,他成了家族当中专享完成了高中学业的人。父母的教育背景毕竟有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早已力不从心,而且父亲发现保罗并不擅长做工,就劝他继续读书。他就读的高中校长也建议他继续读下去。于是他就做出了继续读书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埃尔斯纳在儿童时期就看到父辈们的工作很好辛苦。上高中之前,他的梦想倒也简单,将来能够活得更好。
他上了私立的麦卡斯特学院,一所很好的大学。但第二个学期开始,他就辍学了,因为付不起学费。
“那时朝鲜战争开始了,我每天打开报纸就像看今天的阿富汗战争一样,头条新闻就是:昨天是美国历历史记录黑暗的,美军士兵死伤多少多少。”他曾对我清晰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一幕。
美国当时的政策是号召年轻的学生当兵去参战,等战争结束回来后,政府出资让他们上大学。埃尔斯纳在城市里看到好多从朝鲜归来的士兵受到了大学的欢迎,欢迎他们去上大学。
埃尔斯纳动了心思,他想到若是走当兵的路子,就可以圆了自己上大学的梦。
1953年,也就是他20岁那年,保罗?埃尔斯纳参军去了德国。那时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战胜国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并强行将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东德与柏林东区归苏联管,共驻扎有苏军40万。西德由美英法管。东西德之间彼此设有的森严国界被丘吉尔称为“铁幕”,是冷战时期典型的政治术语。虽说东德西德两边的法律都说只有一个德国,但实际上在德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国家。苏联与英美法彼此长期地施行了地面乃至空中的封锁。
埃尔斯纳乘军用飞机进入德国领空之后,在掠过科隆市上空时,驾驶员降低了高度在整个城市之顶环绕飞行,他几乎是从各个角度俯视了这座美丽的都市。“太――美了!”他不由得连连发出长长的惊叹。而不久,他便在德国看到了好多城市在二战之后的废墟照片与模型。
在赴德国之前,埃尔斯纳在美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特殊训练。他所在部队的驻扎地靠近德国的中部,实际上是位于美国占领区的北部,是一个易于防守之地,是美军在德国的第7级防御基地。作为一名美军驻德国的士兵,他具体的职责是负责会计与工程供给。
然而,等到了军队驻地,安顿下来,他闪电般地进入角色之后,才发现现实情况的严峻。首先是物资的高度匮乏,尤其是食物。坦克、拖拉机全都用来修路,相当部分的物资要靠美国来提供。有人告诉他,在战争期间,英美每次派10到15人的小分队过去,而生还的只有5到6个人。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方面给予西德强大的财力资助。但战后的物资需求是巨大的黑洞,而供给总是有限的,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负责供给的埃尔斯纳在自己有限的工作范围内发现了一个严重失衡的问题。
他在德国工作了两年。我曾经在采访时问他,在德国战后的经历中很深的感受是什么。他对我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50多年后的今天,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使我无法忘记,那就是战后的城市如何重生。战争有胜败之分,但胜利者到底是谁?失败者又到底是谁?德国人迫切希望重新恢复以前的繁华时代,但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一直在思考,战争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战争打碎了多少人的希望?又使多少人绝望?
P16-18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