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课堂突围与开放

课堂突围与开放

  • 字数: 18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严育洪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605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丰富的教学案例本书从剖析具体的教学案例入手,对开放式教学进行了细致分析,有助于读者直观理解课堂突围与开放的意义,为广大读者进行开放式教学实验提供了借鉴。2.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本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任务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教学训练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六个方面,对开放式教学展开了细致讨论,对课堂的突围与开放进行了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论述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的意义和方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交流、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使课堂更适宜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作者简介
    严育洪,无锡人,男,1970年生,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副主任。    发表400多篇教育论文,其中6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出版19本教育专著,其中《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辨》被评为2006年度教育部很好课程资源和2007年度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和《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被评为课程资源,《这样教书不累人》被评为2010年度无锡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曾参加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几十次赴全国各地讲学。
目录
序言  开放,课堂突围的必然选择 // 001
第一章  教学时空的开放 // 001
第一节  教学在争“先”中创优 // 001
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先知” // 002
二、教师要做好教书的“先生” // 005
第二节  开课,需要从“心”开始 // 015
一、让“课前2 分钟”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 015
二、让“课首2 分钟”成为学生的感动时分 // 022
第三节  教在“当前”,学在“当场” // 025
一、时时皆学问,时间本身就是一位“教师” // 025
二、处处皆学堂,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材” // 029
第四节  结课,需要从“长”计议 // 036
一、课尾设计,应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设“计” // 036
二、全课总结,应尊重学生的自然结“果” // 041
第二章  教学任务的开放 // 051
第一节  教学,莫被“任务”绑架了自由 // 051
一、“量力而行”—制订教学任务的基点 // 052
二、“量体裁衣”—制订教学任务的落点 // 056
第二节  学无止境:生本课堂的原动力 // 062
一、课前抓纲,设置“大任务” // 063
二、课中抓本,组织“大研讨” // 064
三、课后抓典,引导“大拓展” // 067
第三节  把挑战性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 // 068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 069
二、“任务”设计的方法 // 077
三、“任务”设计的时效 // 081
第三章  教学内容的开放 // 085
第一节  用好教材,别让知识出现“裂痕” // 085
一、知识的“孕育”需要“早期胎教” // 085
二、知识的“生育”需要“自然分娩” // 086
三、知识的“养育”需要“全面发展” // 088
第二节  丰富教材,让教学愈加有分量 // 090
一、加一加,把教材内容做亮 // 090
二、分一分,把教材内容做足 // 096
三、比一比,把教材内容做实 // 103
第三节  改造教材,让教学更有生命力 // 108
一、教材并非教学之“第一” // 108
二、教材并非教学之“专享” // 114
三、教材并非教学之“归一” // 116
第四节  打破教材,让课堂春色满园 // 120
一、跳出范例的“围墙”教数学 // 121
二、跳出学科的“围墙”教数学 // 122
三、跳出教案的“围墙”教数学 // 123
四、跳出课时的“围墙”教数学 // 124
第四章  教学模式的开放 // 127
第一节  让学生在自学中成才 // 127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投资 // 127
二、三习模式的运用:学生开放式学习的路径 // 131
第二节  预习后的新授,学生在“反刍”中演绎 // 135
一、教学前预习的组织方法 // 135
二、预习后课堂的导入方法 // 142
三、预习后教师的指导方法 // 155
第三节  让复习课“长”出人情味 // 162
一、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 // 163
二、让思想成为复习的主调 // 169
第四节  把整理与复习“承包”给学生 // 174
一、让学生设计板书 // 175
二、让学生补白教材 // 177
三、让学生自寻习题 // 178
四、让学生编书办报 // 179
五、让学生批阅试卷 // 180
第五节  让学生生动活泼上好数学活动课 // 181
一、活动课贵在“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 182
二、活动课重在“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 183
第五章  教学训练的开放 // 187
第一节  在开放训练中放飞学生思维 // 187
一、在训练的开放题中思维“突变” // 187
二、在训练的开放术中思维“突围” // 198
第二节  “新、实、活”,让练习风情万种 // 203
一、练习的形式,力求“新” // 204
二、练习的内容,力求“实” // 205
三、练习的呈现,力求“活” // 206
第三节  挑战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萎缩 // 208
一、“爱拼才会赢”—挑战性的问题带给学生更广的思考 // 209
二、“择善而从之”—很优化的方法带给学生更美的追求 // 210
三、“天高任鸟飞”—阶梯式的练习带给学生更大的飞跃 // 211
第四节  把作业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 212
一、让作业设计更活泼 // 214
二、让作业批改更温暖 // 219
第五节  考试,想说爱你好容易 // 222
一、考你好心情 // 222
二、考你好商量 // 226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开放 // 231
第一节  开放教学需要评价开放 // 231
一、评价形式的开放(多样化)—实现全员评价 // 231
二、评价内容的开放(多元化)—实现全人评价 // 232
三、评价时空的开放(多向化)—实现全程评价 // 233
四、评价功效的开放(多情化)—实现全面评价 // 234
第二节  有一种评价叫理解学生 // 238
一、为学生的“出格”鼓掌 // 238
二、与学生的“出错”握手 // 243
第三节  学生反应,教学最真实的评价 // 248
一、教学评价,看学生的学习态度 // 248
二、教学评价,看学生的学习态势 // 253
第四节  莫让评价的“天平”失衡 // 260
一、好的教学评价应恰如其分 // 260
二、好的教学评价应恰到好处 // 267
摘要


**章  教学时空的开放
    **节  教学在争“先”中创优

*近,我在某教育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新闻——

近日,由××× 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在省第四届“××杯”小学数学会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不铺垫,不接触”—呈现原生态的课堂。会课中,××区秉承课改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思路:不铺垫,让课堂呈现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老师在没有接触学生的情况下直接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为与会者提供一节真实有效的课。

看到以上事迹介绍,不由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原生态的课堂是否就应该是“不铺垫,不接触”的封闭教学?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教师*大程度的烦恼就是不知道学生的心思。如果教师事先不接触学生,那教师怎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思?如果学生事先不接触知识,那学生怎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知识的思想?可以说,教师事先接触学生、学生事先接触知识是教学一种很好的铺垫,可以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姿态,有更高的学习起点,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先知”
    教师教学要能够做到不烦恼,首先要能“看得见”学生,然后要能“看得懂”学生,努力做到吃准和吃透知识的芯和学生的心,在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之间找到*佳平衡点,让“人”与“物”能够很好地统一,把知识教到学生心坎里,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人物”。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可以通过课前调研、课中观察、课后反思等途径,设计、调整和研究教学方案,尽可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人”。
    一是教师要清楚学生“有什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起点的设定,应该考虑学生已有怎样的学习起点,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先期的生活经历和预习经历,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足够的探究能力和消化能力……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起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有底气地学习。
    二是教师要清楚学生“要什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是自学还是听讲,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是集约学习还是开放学习……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基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佳活动区,让学生能够有能力地学习。
    三是教师要清楚学生“友什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考虑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情调,是故事导入还是问题引入,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静思还是活动……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动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强情感区,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
    四是教师要清楚学生“忧什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困惑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应该考虑学生存在怎样的学习困难,教学展开是从教材提出的问题开始还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教学路线是放在教材提出的问题之上还是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上,教学评价是看教材提出问题的解决还是看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重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大程度困惑区,让学生能够有启发地学习。
    教学要能做到教师不烦恼和学生不烦恼,教与学就必须*大程度限度地“相知相恋”“相融相通”。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知识的“介绍人”。
    一是教师要清楚教学“由什么”。教师要思考教学“从哪里来”的问题。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既要抓住知识的发展脉络,又要搭准学生的认知脉搏。有些教学内容虽然符合知识的发展,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既不会领情,更不会领教。唯有知识线与情感线齐头并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根据的。
    二是教师要清楚教学“优什么”。教师要思考教学“到哪里去”的问题。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既要能够“优生”,从*佳的知识渠道与情感通道产生知识,让学生能学,让学生想学,又要能够“优育”,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与情感层面养育知识,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爱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劲头的。
    解决了“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哲学问题,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烦恼,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才能够关系正常化。至此,教师就会真正改变教学的意识形态,既会尊重教材,更会尊重学生,能够放下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能够静下心来琢磨学生的学习意图,能够低下头来倾听学生的学习意见,能够蹲下身来体察学生的学习意趣,能够沉下气来善待学生的学习意外。在教学中,当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发生思想摩擦或观点碰撞时,教师也不会意气用事,断然否定学生来维护知识与自己的权威,而会与学生一起商量研讨,得到一个能让学生认同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意气风发。
    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教学,教师才会真正看懂学生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例如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举手,除了生理因素之外,教师的评价方式有没有问题?为什么学生喜欢插嘴,是学生故意捣乱还是情不自禁?为什么学生坐姿不端正,有时不一定在开小差,反而是**投入学习的表现?教师明明是对学生表扬,为什么有时在学生听来就变成另一种滋味?教师有时费尽心思教不会的学生,为什么学生兵教兵就能一教就会?……这些平时教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当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或许就会茅塞顿开。
    于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能够做到想学生所想,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学生不容易一下子集中注意力和一阵子保持注意力,该怎么办?学生常会出现身在“课”内心在“课”外的现象,该怎么办?学生面对冷漠的知识常常表现比较冷淡,该怎么办?学生有时感觉学习因材料和头绪太多而显得忙乱,该怎么办?学生学习中动眼与动耳比较多,动手与动身比较少,该怎么办?学生讨厌教师隔三岔五的提醒和接二连三的提问,该怎么办?学生常常以为板演只是别人的表演和个别人的表演,该怎么办?学生在知识平台上平淡、平静、平常地学习,缺乏冲劲,该怎么办?学生学习中有时出现思路阻塞、思想闭塞的无能,该怎么办?学生面对单薄的学习材料思路单一,该怎么办?学生面对繁多和复杂的知识常常抓不住主线,该怎么办?学生在学习整块知识时,常会出现囫囵吞枣式的消化不良,该怎么办?学生有时不钟情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或试题,该怎么办?……这些平时教学中的“十万个怎么办”,当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必定是学生在知识上满足和在情感上满意的教学,知识与情感上的双丰收带给学生的将是学习上的不烦恼,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带给教师的将是教学上的不烦恼。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局势是双向的,这样的教学局面是双赢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