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 字数: 339.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英)丘吉尔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409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有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遭海上封锁,由于无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有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很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很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优选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目前专享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目录
第一章血的考验
第二章法金汉的选择
第三章凡尔登
第四章曰德兰:开端
第五章曰德兰:会战
第六章索姆河战役
第七章罗马尼亚的灾难
第八章美国的介入
第九章尼韦勒将军的试验
第十章在军需部
第十一章英国击败德国潜艇
第十二章德军在西线的集结
第十三章3月21日
第十四章高潮
第十五章舍曼代达姆岭的突然袭击
第十六章形势的转变
……
摘要
    1916年,新年之光在这个疯狂而悲惨的世界升起了,照亮了遍布欧洲的庞大战场的全貌,此时,战场上基督教世界优选尚的民族正处于相互杀戮的混乱之中。可以肯定,这场战争将持续到以毁灭告终。双方的庞大武装力量势均力敌,因此战争中彼此必然使对方遭受的损害无法估量,谁都不能幸免。两大联盟的所有参战国都陷入不能自拔的罪恶之中。
    在遭受德国入侵并在其占领下的法国北部诸省,强大的抗战激情鼓舞着法国人民将敌人赶出自己的国土。两军僵持的战壕线不是沿国界延伸,而是贯穿法国的腹部; 如果是沿国界延伸,或许可能进行谈判。肃清法国领土上外来压迫的呼吁已经家喻户晓,它坚定了每个公民的决心;另一方面,虽然德军几乎遍布在其征服的领土上,但浴血奋战也不能获得想达到的效果,也无法逃避因初始估计失误而应偿付的惩罚,更难以补偿她所犯的错误。不论哪个提出明智而公正的不主战方针的德国朝廷或政府都将被推翻。因此,法国的失利与德国对其领土的征服同样迫使两国继续进行战争。类似的因素对俄国也起作用;此外,战争失败即意味着靠前发生革命,这种判断坚定了所有当政者继续打仗的决心。在英国,对其遭受苦难的盟国,尤其对比利时所承担的光荣义务,不容许其有松懈或退缩的丝毫表示。面对这决定性的光荣任务,岛国人民的心中迸发出一股自拿破仑垮台以后蕴藏着的、受抑制的强烈热情和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不畏任何风险去争取胜利。
    支配其他国家参战力量的愿望同样急迫。意大利新近参战的目的是因为得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承诺,这些具体承诺载于《伦敦条约》之中。奥匈帝国是一个大国,如不很终崩溃,她决不甘心接受被给予的条件。英、法接受俄国对君士坦丁堡的主权要求,等于宣判了土耳其接受类似如此的命运。所以,对奥地利和土耳其两个帝国来说,失败不但意味着一败涂地,而且意味着国家的解体。至于保加利亚,她只能指望从协约国的胜利中得到过去被塞尔维亚拿走的那些可怜的份儿。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