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学之恋

科学之恋

  • 字数: 2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 作者: 郭曰方
  • 出版日期: 2013-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00800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是人类优选文化的一部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最终是由人来实现的。今时今日,人们对科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强烈关注。    《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科学之恋:郭曰方散文随笔选》为科学文化名家的自选集,所选作品注重科学背景加入文内涵,文学性加纪实性,既有作者最经典的作品,同时又收入其近期新作品,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郭曰方,1941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外交官、方毅副总理的秘书,《中国科学报》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全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    出版诗集、散文集、纪实文学、思想理论、科普等各类著作80余部,组织策划、编审、撰写各类著作200余部,策划、编审、撰写电视文献片40余集。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及有关省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曾在北京及全国重点高校举办“郭日方诗歌朗诵演唱会”40余场,引起热烈反响。2012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郭日方书画展》,获得社会各界好评。2013年出版《郭日方画集》。    北京市抗癌明星;多次荣获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选工作者、金辉老人称号;曾获“建国40年来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四大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2012年5月荣获北京市首届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提名。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作品多次获奖。
目录
自序
山水乡情
思念
黄河,我的故乡
芦花恋歌
秋天好看的树
故乡的大枣树
浓浓柳树情
故乡的小路
大黑
 
海外游踪
索马里找水记
蚁谭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鸵鸟轶事
牙刷树
月是故乡圆
终于见到了列宁
涅瓦河涛声依旧
圣彼得堡散记
并非荒凉的、寒冷的
美丽的与忧伤的
莫斯科人心中的骄傲
浓雾散去看伦敦
瑰宝血痕
走进英国图书馆
 
世事随想
月亮情
水的性格
桥的随想
归来兮,大雁!
蛇说
亭亭水仙
我爱太阳花
黑壳樟
茶香香茶
悠悠南瓜情
植物王国的爱情与战争
走进西双版纳
台湾槟榔
日月潭纪游
 
人生况味
渡过黄河
小泥屋
小雪
樱桃沟的春天
茅以升与桥
可敬的老人高士其
院士的情怀
如诗·如画·如歌
韶山行
又见黄山
站在十字路口
目标·决心·行动
科学之恋
我的秘书生涯
永不落幕的大舞台
 
历史见证
破冰之旅——跟随访美侧记
大漠丰碑——方毅与中国镍都纪事
摘要
    思念
     走出童年 已经走得这样久远,可我怎样也走不出那绵长的思念,走不出故乡那深情的呼唤。
     ――题记
     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也是刻骨铭心的。有许许多多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幻得愈加真切清晰,令人眷恋不已。阔别故乡已经几十年,无论走到哪里,脑海里总常常浮现故乡的影子。那低矮的农舍,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绵延的黄河大堤,绿荫遮掩的阡陌,甚至连村头那棵翠绿的黄河柳,都日夜在我的脑海中摇曳。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像朵朵白云一样飘荡的黄河帆影,它覆盖着我多少蔷薇色的回忆,牵系着我多少痴情热烈的向往。
     我的家乡坐落在黄河北岸,少年时期,常常随乡亲们下河捕鱼捉虾。秋风乍起,绵亘数十里的黄河滩,波光粼粼,芦花飘雪,是一座天然渔场。捕鱼船从四面八方驶来,那雪白的帆篷迎风鼓胀,犹如展翅的大鹏在浪花间翱翔,鱼鹰在船舷上时起时落,好一派繁忙景象。
     其实,捕鱼还是很辛苦的,鱼汛时间很短,要想多打些鱼,就要起早贪黑,在黄河滩上日夜劳作。有的人家干脆就在河滩上搭起帐篷,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蚊虫叮咬,要不了多久,皮肤就会生疮化脓,疼痛难忍。当然,捕鱼也有捕鱼的乐趣,一网下去,提上来沉甸甸的鱼虾,活蹦乱跳的,让人笑得合不上嘴。
     由于害怕水蛇、蚂蟥,女孩子一般都不敢下河打鱼,她们就在沙滩上织渔网,几十里河滩,渔网一字排开,与姑娘们的花布衫相互辉映,组成一条彩色的河流,景况十分壮观。我曾在一首《织渔网》的小诗里这样写过:
     织渔网
     黄河水,闪金光,
     姑娘河滩织渔网。
     一边织,一边望,
     捕鱼船儿河面翔。
     心上人儿撒开网,
     姑娘心儿悠荡荡……
     轻轻抖,慢慢拉,
     鱼翻浪花碰船帮。
     姑娘乐得脸儿红,
     一针扎在手心上: “呸,死梭针,不长眼,
     不织渔网看何方?”
     黄昏时分,满载而归的渔船滑过河面,荡起层层浪花,夕阳缓缓地沉入远山,把水面映得通红,晚霞、帆影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铺在河面。水天一色,又似一匹抖动的绸缎。鸥鸟追逐着白帆,在蓝天彩云间引吭高歌。渔船缓缓靠岸,姑娘们收起渔网,背起沉甸甸的竹篓,一路欢声笑语,与晚归的人一起回到村庄。于是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顿时,村子里溢满了苞谷粥的清香。很久很久,喧嚣才停息下来,在暮色的笼罩下,乡村的夜晚柔和、静谧而温馨。
     是故乡的帆影舒卷着我童年的梦幻,是黄河的涛声孕育着我青春的理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记得那天夜里,昏暗无光的月亮四周布满了圆圆的月晕,据说,这样的天象预示着要下雨刮风,母亲忧心忡忡,她在默默祈祷苍天保佑,能让我第二天安全渡过黄河,去开封考取高中。于是,在院子里扣上一只脸盆,小心翼翼地在脸盆周围撒满了草木灰,我问母亲:“这是做啥呢?”母亲抬头望了望天空低声说:“盆能压风,明天过河,就不会起大风了。”自然,我不相信一只小小的脸盆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但是,看到母亲认真而虔诚的面容,也就不好说些什么了。
     果然,天还没有亮,就刮起了大风,母亲送我上路时,还簌簌落下黄豆般大小的雨点,乌云如同脱缰的野马由北向南漫过天空。为了不耽误考学,我只好一步一回头地告别了站在风雨中的母亲,打着一只油伞走向黄河渡口。风声雨声中还隐隐约约地听见母亲的呼唤:“要是风浪太大,就不要过河了,早点回来。”我答应着,再也不敢回头,走进了风雨之中。不知道是不是母亲的祈祷感动了苍天,过河时风势减弱。由于老艄公风雨几十年,练就一手驾驭风浪的撑船技术,我终于闯过惊涛险浪,安全抵达黄河南岸。岸边水浅,船行缓慢,老艄公升起了风帆,船借风力,很快就靠上了码头。当我站在岸边,毕恭毕敬地向老艄公鞠躬惜别时,只见那面返航的白帆在风中????地抖动着,仿佛在为我祝福。暮色苍茫中已看不到故乡的面容,但那面渐渐隐入远方的帆影,却始终舒展在我的心头。
     长大以后,我到过许多地方,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在谢贝利河畔,曾经陶醉于东非草原的苍茫;在泰晤士河边,曾经徜徉在游人如织的滨河公园;在莱茵河畔,曾经穿梭在绿树青山的峡谷;在涅瓦河畔,曾经饱览过波罗的海的风云。无论是塞纳河上的帆影,还是密西西比河的风光,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滔滔不息的黄河那样,在我的血管里奔腾;没有任何一面帆影,像负载着成长的黄河帆影那样,日夜都在我的梦中飘闪……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