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范式的转移

范式的转移

  • 字数: 16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九诠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092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3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源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基于中考改革的学业成就评价范式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10053)。作者从理论、政策、测评工具三个方面研究中考改革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范式转移研究,是本书大纲细目的叙述框架。三个角度,三个对象,三种“腔调”;从倾向于思辩的学术语言,到倾向于体制性的政策语言,再到倾向于操作性的实践语言;从对中考改革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的理论思考,到中考改革以来主要政策文献的研究解读,再到基于教育实践的现实对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突破应试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内容简介
中考改革,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断追索的问题。改革的内核和表达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如何表现?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指导,以测评工具研究为抓手,为读者展现了新的社会情境下中考变革的脉络和走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学人和教育实践者研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
    杨九诠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课程和教材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价值赋予》、《命题与素质教育》、《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等代表性文章。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事实、概念及其定义
一、中考,是指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二、中考改革,是指基于我国中考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
三、中考改革的范式转移,就是“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
第二章 本体论
一、“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二、从“对学生的评价”到“为学生的评价”
第三章 认识论
一、“知识”是动名词,是“自由”的“人”“实践”的成果
二、从“因于评价的学习”到“因于学习的评价”
第四章 方法论
一、实践方法论的智慧性征和整合功能
二、素质教育方法论就是智慧的实践方法论
三、教育测评本身的局限性
中篇 政策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基于教学大纲:1998―2003年
一、1998年:《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1999年:《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四、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第三章 基于课程标准:2004―2008年
一、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二、2005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8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四、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考工作秩序的通知》
下篇 测评工具研究
第一章 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和学理选择
一、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
二、改进性方案的学理选择
第二章 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内涵与功能
二、框架与要件
第三章 效度、信度调查
一、效度
(一)内容效度
(二)整体效度
二、信度
(一)信度调查的方法
(二)确保基于效度的信度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实施状况的要素分析:以2007年全国中考改革情况调查为例
二、地方经验:以临沂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例
三、综合素质评价属于表现性评价
摘要
    第一章事实、概念及其定义一、中考,是指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懈地推进中考改革,取得了普遍性的成效。如果从1998年进行的语文学科考试改革试点算起,中考改革已经15个年头了。从政策的视域看,中考改革基本完成了一个周期。说它是一个周期,前后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于前,是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司〔1998〕9号);于后,是2011年12月28日下发的,要求2012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中考,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简称,顾名思义,由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既是初中毕业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高一级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这里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法,主要还不是性质定义,而是功用定义,即用于毕业或用于升学,在定义中,是以用定体而非以体定用,也就是说,作为功用定义,如果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概念的内容和性质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中考作为高一级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与职业高中是什么关系?理论上说,政策上说,是有关系的;而且,职业高中录取学生时还是要依据中考成绩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职业高中列为“高一级中学”,但事实上,我们一般还是将“高一级中学”理解为普通高中。还有,人们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中考失利的出路:可选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那么,从中考的用途和功效看,与职业高中就是不相关的,甚至是负相关的。回过来看,现行的中考的内容和功能对职业高中招生也确实缺乏必要的效度和信度的解释力。从以用定体的角度看,如果中考对职业高中招生的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中考概念的内容和性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看,我们期待能够实质性地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这里如此申述,是基于中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言之,是基于教育的实践品格。因之,我们必须暂时对中考这一概念,再作必要的“事实就是这样”的说明:第一,从普遍实行的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说中考包括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部分,不如说中考兼具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种功能;第二,无论是两考合一还是两考分离,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等倾心倾力的方向和力度看,升学考试无疑是主体和重点,毕业考试只是附于其后;第三,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只是一项任务的不同流程,不可分割,俱为一体,所以,讨论中考而言及普通高中招生,不是顺手捎带、顺路搭车,而是中考这一议题中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要讨论的中考,就是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尤其是初中升学考试及与之关联的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必须重申的是,如前所述,这只是“暂时”的阐述,中考的概念,必然要随着功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希望,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改革的变化,呈现出的是政策与实践都有迹可循的变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