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指尖上的摄影

指尖上的摄影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作者: 陈建中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2045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摄影新批评丛书:指尖上的摄影》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
内容简介
    《指尖上的摄影》为旅美摄影文化学者陈建中的个人随笔集。《指尖上的摄影》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以来在国内外中文摄影刊物发表的专栏和评述,作者陈建中以横跨中西的视角把摄影作为一个与政治文化现象和科学实证艺术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评述,分摄影作为表达的文化和摄影作为技术的文化两部分。为读者以一种更开放的视角来解读摄影、反思摄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作者简介
陈建中,摄影师、电视片制作人和新媒体及视觉文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硕士学位。现在芝加哥罗约拉大学传播学院负责媒体技术并教授新闻摄影。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摄影作为表达的文化
重生在2013年
一图真能胜千言吗?
映像与映象
“读图时代”和“视觉教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上海,城市和影像
摄影的真假两难
摄影的平与不平
“谁掌控摄影的瞬间”
中国摄影还缺什么
指尖上的摄影
沉默是金
摄影的2012
摄影和情绪
记录摄影
摄影的“私”风格
马来西亚《摄影人》出刊100期的访谈
西部摄影新题材的彩色表现主义尝试
对摄影评论的评论
手机摄影和摄影手机
第二辑 摄影作为技术的文化
影像记忆与创作
数码摄影与“屏幕文化”
摄影,不只是一个媒介
数码时代的教条
作别宝丽来
科学的摄影
数字技术和摄影的灵光
8和摄影的联想
冬眠要知晓
摄影要的是精准
不再单一的摄影
摄影的技术之美
摄影玩家的理想境界
集成的时代
第三辑 摄影在中国的现状
从“我们的声音在哪里”开始
“华赛”四年的再思考
摄影之贱的破解
不要把拍照叫摄影
中国摄影的一个欠缺
由“类型学摄影”到“景观摄影”
为“糖水片”辩护
摄影的生态危机
一个关于摄影传记文化的未发表访谈
摄影,你慢慢走
摘要
    离开上海久了,这个城市在记忆中逐渐地从活动影像凝固成了静态影像串,而每一个静态影像似乎都与某个固定情景和心情相关联。于是,每次回上海又似乎千方百计地通过取景框去寻求现实与记忆的吻合。而记忆又好像一个过滤器,把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值得回味的都保留了下来。那些不伤及身心的记忆跑到了前台,成了怀旧的主题,而痛苦的记忆却留在了潜意识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城市是一个人造的生存空间,城市的空间是由人设计和安排的。设计者把一个自然的空间人为地加以区割,构建以不同的建筑.刻意去满足生存和审美的需要。然后,用交通的方式把各个空间连接起来。当自然的阳光穿过这些人为的空间。光怪陆离的光影变化也就人为地形成了。当人们给自己规划了空间并置身干其问,人们才恍然意识到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便产生了冲突和张力。于是我们不断地去改变着空间,以图完善我们生活其间的环境。但同时,环境的改变又产生了新的张力和冲突,于是,旧的不断在消失.新的不断在增加,我们的记忆似乎已经达到了饱和。
     专享能够消解这种饱和的方法就是把记忆记录下来,表现出来。于是,我们就用相机去记录正在消失的一切,同时,也用相机去表现我们意念中应该存在的那个城市,用影像去纾解城市空间和生活所产生的张力。
     自从摄影术发明至今,其记录现实与变化的功能似乎注定了摄影写实的特性。摄影术的普及使摄影影像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摄影的影像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量地泛滥成灾。我们似乎担心遗漏掉每一个生活片断,又渴望展示我们所想像的真实,于是我们就不断地按动快门,不断地印刷,不断地展示。我们似乎觉得我们所创造的城市还不够真实,于是就用摄影影像去强化其真实性。从此,摄影从个记录的手段演变成了被记录的主题,摄影本身也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表征。
     城市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人与他所创造的空间及这个空间所反馈给人的冲突与妥协。一个城市的变化,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来不及顾及什么应该保留,熟悉的环境便已悄然而逝了。特别像上海这个城市,没有经历过50年不变的承诺,却在50年里变了几变。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却留下了很少的影像记录。记得哪儿提到过,集锦摄影大师郎静山曾担任过上海《申报》的第一批摄影记者,但在我的印象中,我还从未看到过他的新闻照片。1949年以前,上海也曾有过几个颇为括跃的摄影团体和个人,其中不乏一些留过洋或上过洋学堂的发烧友,但从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影像看,无非还是一些风花雪月之作。上海的变化和变化中的冲突极少有着影像的记录。
     在1980年代中,上海曾有过一个很特别的摄影团体“北河盟”。记得它曾经在当时淮海电影院隔壁的地下咖啡馆展出了它的会员作品。它没有以这个城市的小资情调来命名,却选了一个极为北方的意念来作为宣言。它第一次用摄影的语言通过对城市物象的记录.表现上海这个城市变化中所产生的困惑和思索。这一摄影文化现象应该出现得更早,影响更大。犹如纽约,上海地处中国的东海岸.一个移民的城市.一个深受各种文化影响的大都会。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化思潮始终没有像商业潮流那样影响和改变着上海。斯蒂格利兹从欧洲把现代派艺术介绍到了纽约,进而影响了整个美国的现代视觉文化,而上海的视觉文化却始终没有被外来的或本土的人物或思潮变化所影响。
     上海应该孕育一种现代的视觉文化。记得1980年代在祥生旧货店看到一个老妇,她拿着-架上世纪20年代产的柯达相机.她说这是她兄弟当年留学美国时带回的。在另一间旧货店,我还曾见过一套徕卡M3配有一个稀罕的THAMBAR中焦镜头的相机,甚至连我一位英籍资深徕卡收藏家朋友都不曾见过M卡口的THAMBAR。上世纪30年代,柯达曾在上海出版过摄影杂志……,上海应该说在硬件和软件卜都曾有过足够的条件成为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先锋。上海这个城市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世界卜任何一个都市都不曾经历过的巨变,我们失去过太多用我们的视觉语言去体验和表现我们周围正在消逝和诞生的一切的机会,我们不能再坐视上海这个城市的影相簿中只有那么一些美轮美奂的明信片了。
     城市和摄影都是视觉和功能上对空间和时间的解构与重组。上海曾经被不同的文化分割和重组,但上海的视觉文化却始终没有被不同的文化思潮影响和重组过。上海的视觉文化的演进似乎远远落后干这个城市的外观和都市化的演变,当这个城市从一个区域扩展到了多个区域,从一个后殖民城市跨越到了后现代都市,视觉上我们还能等待和忽视吗?
     P26-2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