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袁世海

袁世海

  • 字数: 5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蒋晔
  • 出版日期: 2012-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2068632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99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1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纵观二十世纪京剧艺术发展史,袁世海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袁世海(大师的智慧)》的特点是“小故事,大智慧”,通过大师的精彩故事,阐发他们的人生智慧,给读者以启迪。
《袁世海(大师的智慧)》作者蒋晔先生是我国有名的专栏作家、学者、文化策划人。他从1994年开始采访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迄今已采访了三百余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出版了数种文化名人访谈录,在文化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作者简介
    蒋晔,祖籍浙江省嘉兴市,1962年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现任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95年开始进行20世纪500位中华杰出文化人物访问计划,现已访问300多位,其中有南怀瑾、冰心、费孝通、雷洁琼、启功、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等,还有宗教界人士本焕法师、觉光法师、夏荆山居士、汤恩佳等。出版有《我的生命中只有祝福》《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新世纪论语》《人生智慧丛书》《中国实践经济学探索》《白寿彝画传》《佛教图藏500罗汉》等近300余种图书。    2008年参与推动全球优选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摩崖石刻,为“中国印”摩崖石刻所写的碑记,被北京奥组委所选定,镌刻在密云县云蒙山。
目录
出版说明
序言 五十知天命
袁世海:成功来自对事业的迷恋
袁世海小传
袁世海的故事
历经苦难,成就辉煌艺术人生――袁世海先生的人生给我的启发
摘要
    “袁老师,我们都曾看过京剧《红灯记》。您在剧中所扮演的日本宪兵队长鸠山,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说,您的脚趾头都在演戏,是这样吗?”
     袁世海大笑起来说:“应该是这样。在‘李玉和赴宴斗鸠山’这场戏中,我是身穿和服,脚登木屐,演戏时我那脚趾头的动作,细心的观众是可以看出来的。可是我自己一点也不知道,我全部融人了戏中。为了表现这个日本鬼子的阴险奸诈,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在《红灯记》鸠山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袁世海先生看了电影、沪剧、歌剧、评剧、京剧《自有后来人》《三代人》《革命自有后来人》等同一题材的艺术品类,并琢磨其中几个鸠山的不同,来丰富自己的构思。他还向日本朋友了解日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况,学习穿木屐走路。
     袁世海还阅读了溥仪记述的《我的前半生》,从中了解熟悉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溥仪和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的几次谈话,就很说明问题。溥仪讲:“板垣是一个小矮个儿,有一个剃光的头,一张刮得很干净的青白色的脸,眉毛和小胡子的黑色特别显眼。在我见过的日本军官中,他的服装算是最整洁的了。袖口露出白得刺眼的衬衫,裤腿管上的圭角十分触目。加上他的轻轻搓手的习惯动作,给了我一个颇为斯文和潇洒的印象。这个人说话总是那样‘不紧不慢一笑容满面’,‘态度平和,一点不着急’。而且总是轻轻地搓着,两只手搓来搓去。到谈不拢的时候,才脸色更青更白了,笑容没有了,只是最后的话说得冷冷地,而‘声调没变’。以后再见到他,看到他‘那张脸竟是个没有春夏秋冬的脸’,看不出气候来。一直到谈妥了让我当傀儡,才变成放荡不羁、纵情大笑的鬼样。”
     溥仪描述的板垣,给了袁世海很大启发。他又联想到鸠山曾是个医生,医生的外表总是温文尔雅的,于是就创造了一个外表和气、道貌岸然、内里凶残、阴险毒辣、杀人不见血的鸠山形象。当鸠山与李玉和几番较量都失败后,鸠山终于剥去伪装,露出了豺狼本性:“我是专给进地狱的人,发放通行证的!”说这话的时候,鸠山的语气大变,每一个字都像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揭示了鸠山此时对共产党人既无可奈何,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袁世海的功夫:他成功地把京剧艺术与现代戏结合到了一起,在现代戏中又把架子花脸大大开拓了新的戏路;正是基于他的演出实践,以及他几十年来的人生体验,所以他不认为当前的京剧存在什么危机。
     当我们问及“京剧危机”这个话题时,他十分肯定地说:“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她怎么会消逝呢?不会的,我认为不是京剧这颗明珠出现了危机,而是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的创新精神出现了危机,我们的人才出现了危机。现在最关键的是培养人才。今天的青年演员一定要关心剧本,培养自己对剧本的再创造能力,不能等着吃现成饭,更不能吃‘捧’,一‘捧’就晕,忘乎所以,那样成不了大气候。艺术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不能与时代接近脱节,青年演员向名家学习不能限于一招一式,得全面学、系统学,要神似不要形似。有些演员一上来就要学大戏,仿佛不把某某人的代表作学到手,就难于向世界表明他是某某人的学生似的。其实,老师能有晚年的成就,是积累了一辈子的工夫和心血。后人想学,心愿虽然不错,但得一步步来,得循序渐进。你单出戏都唱不好,你单项上的功夫都不到家,老师的代表作虽然学了,但老师的‘格儿’你拿不过来。老想走捷径,结果进了死胡同。这个死胡同,才是京剧真正的危机。”P15-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