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苍生做稻梁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 丁颖是中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先驱,他的高 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将不断传承与 发扬,激励后来者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努力奋进。
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 20世纪初,在广东高州中学毕业时的一次同学聚 会上,同学们群情激昂地讨论时 事,各执己见。蓦地,一位清秀的同学站了起来,大 家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他, 他坚定的话语掷地有声:“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 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 考农科。”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 说话的同学便是丁颖。从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 的洋学堂——高州中学以后,丁颖 的眼界得到了极大开阔,入学后,他积极参加了新高 学社,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议 论时政,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时时可以看到丁颖和同 学们在一起满腔热血地讨论时事。
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忘不了父亲以及无数个像父 亲一样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辛苦耕作,他也永远忘不了含辛茹苦的父亲举债送自 己上学,让自己成为丁家的靠前 个读书人。正因如此,丁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 会,在漫漫的求学路上,背负着 家庭的殷切期望,他努力前行。
年轻的丁颖在内心立下誓言,立志要以科学救国 为此生夙愿。在广东高等师范学 校博物科学习一年后,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 学日本。1912年9月人东京靠前 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 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 学校继续学习。1919年毕业前,适逢靠前掀起五四运 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为声援祖 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 压,丁颖气愤之余,不愿再留日 本,加之那时家境拮据,遂决定辍学回国。他先后在 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 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丁颖不仅厌恶当时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官场, 也痛恨旧中国之各种顽疾,希望用科学 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渴望自己继续深造,寻求科 学救国救民之路,他于1921年4月第 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 该校第—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矢志不渝科学救国 光阴荏苒,转眼即逝。学成回国后,丁颖便在广 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 院的前身)任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他积极开展水稻 灌溉和吸肥规律的研究,并对广 东粮食生产问题做了多项调查,写出了《改良广东稻 作计划书》和《救荒方法计划 书》,建议政府每年拨出1%的洋米进口税作为稻作 科研经费,但这些饱含拳拳学子之 心的诸多建言,如石沉大海,毫无着落。面对重重困 难,他没有气馁,决心立足现实, 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岁”! 1926年的,丁颖头顶草帽,在广州东郊的 Ett间地头顾盼徘徊,他东瞅瞅,西 看看,突然,眼前一亮,急步上前,蹲在一株外形和 水稻比较相似但又有不同的绿苗 前,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野生稻啊!发现野 生稻后,他紧接着开始查证了大 量的资料,提出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的论证 ,首创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 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一粳、晚一早、水一 陆、黏一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 进行了分类。经过大量试验,他抢先发售用野生稻与农家 种杂交育成了优良新品种“中山 1号”,该品种被推广后,历时50年而不衰。此外, 丁颖还培育出其他许多优良品种, 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丁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科研 经费的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 建了我国靠前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 场。随后,他又用“卖青草”预 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 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 (梅县)、北江(曲江)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 ,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 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他们的 科研基地除南路稻作育种场外, 均遭浩劫,部分同事惨遭杀害。中山大学西迁云南, 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 苗。后来学校从云南移回粤北坪石,抗战胜利后,再 迁回广州。八年抗战,中山大学 三易校址,颠沛流离,元气大伤。新中国成立前夕, 校方酝酿再次迁校海南,他为了 维护教育事业和学校财产免遭损失,便毅然加入地下 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 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在发现野生稻10年之后,丁颖用印度野生稻与广 东农家栽培稻杂交,获得了世界 上靠前株“千粒穗”,一穗多达1 400多粒,这项成 果当时轰动了东南亚稻作科学界, 日本的《农业及园艺》杂志立即刊登了照片。
己奉公严谨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依然秉持无私奉 献、潜心科研的精神,爱农为农 的决心愈发坚定不移,即便是研究上遇到重重困难, 他也从不气馁,知难而进。他的 稻作试验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发 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他受命 筹建华南农学院,1955年4月,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华 南农学院靠前任院长。1956年, 丁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