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渐远渐近

渐远渐近

  • 字数: 23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刘国胜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402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专著。作者将鲁迅的思想研究与自己从事的大型国企企业管理相结合,确立鲁迅“立人”思想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理论之源。书中论述了中国的文化巨人鲁迅对于今日、对于宝钢国企是有着文化相连之意义的,当今的社会是“离不开鲁迅的”,鲁迅的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积淀也是有着指导作用的。本书作者还请北京大学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予以指导和作序、延请“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之孙周令飞先生写序,并由该基金会将本书列为“鲁迅文化基金会丛书”之一,以推动鲁迅文化研究之创新发展和传播实践。
目录
序 一 “我们现在需要鲁迅”(钱理群) 5
序 二 (周令飞) 15
钱理群访谈录 16
周令飞访谈录 25
引 言 鲁迅的中国价值 26
一、我读《鲁迅全集》 26
二、我对钱理群教授两个问题的答复 28
三、我在宝钢讲鲁迅 32
四、我写这本书 34


第一章 首在立人,在于人的生存、温饱、 发展
第二章 人非信无以立,致人性以全(
第三章 改革创新是专享出路
第四章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实行“拿来主义”
第五章 真诚地做人,正视问题
第六章 以爱为纲,互助相师
第七章 抓住做事的总纲,锲而不舍地 奋斗
第八章 不仅要有“气”,更要有勇气和理性, 还 要有“谋”
第九章 焕发中国人内心的光辉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摘要
    鲁迅于1907年提出了“立人”思想。那年,他26岁,已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了5年。留日期间,鲁迅在认真了解日本社会的同时,接触并深入研究了大量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深刻反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翻译和创作生涯。1907年和1908年,他连续写出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等长篇文言论文,并在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其中3篇用“令飞”笔名(鲁迅的孙子取名“周令飞”,应该与此有关吧);两篇用“迅行”笔名(这可以让我们对鲁迅的名字从“周树人”到“鲁迅”产生联想)。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青年鲁迅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考。文章涉及面很广,然而内容却是聚焦于“立人”――即使讲科学史,也渗透着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这些早期作品,有着不太一致的评价。有的评价很高,也有的认为,这些作品是鲁迅尚不成熟的作品,至少不是他的代表作。我觉得,这些作品固然是属于青年鲁迅的、固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然而就其基本思想而言,是正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也是贯穿鲁迅一生的。而且我还觉得,在某些特定的年代里,人们忽视了这些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的、很有价值的内容、或者回避了,需要我们今天用心去领悟。当然,同时要看到,先生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对这些早期论文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又有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包括有些修正。这些补充和发展,使他的“立人”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唤醒昏梦中的中国人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从重要性谈起的。他认为“立人”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第一重要――“首在立人”。在对重要性作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阐述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立人”的目标是“生存”,“温饱”,“发展”,“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在生存、温饱基础上的人的精神的发展。
     鲁迅提出“立人”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他当时看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景。一方面,他看到内忧外患的祖国在风雨中飘摇;另一方面,他看到欧美国家以及受欧美影响的日本的日益强盛。鲁迅思索:欧美为什么会强盛起来呢?是他们所炫耀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吗?他作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是表象,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在《文化偏至论》中,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然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祗在人”。(而现在欧美强盛,无不拿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向全世界炫耀,其实强盛的根祗还是在人。)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所以要在天地间争生存,与各国竞胜负,首要的任务就是在于“立人”,先把“人”树立起来了,一切事情才好兴办;而“立人”的办法,就一定要尊重个性,发扬人的精神。假使不这样做,那么衰败、沦亡,恐怕就等不到几十年以后了。)这段话开宗明义讲“立人”的特别重要性,紧接着讲“立人”的基本办法,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如果不这样做,很快就会衰亡。这是鲁迅“立人”思想最初的经典论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没有像前3个国家那样被历史无情淘汰,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所奠定的文明基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却大大落伍了。17世纪中叶后,从英国开始,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强大起来。西风东渐。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推翻了德川幕府,实行“明治维新”,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很快发展成为亚洲强国。而此时的清王朝,却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处于全面滞后状态,中华民族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成为中国从盛到衰的历史转折点。之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染指中国。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又败。1884年至1885年,法国侵略者发动中法战争,中国军队先败后胜,但昏庸的清政府却仍向侵略者屈膝求和。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庞大的中国败给了国人向来不放在眼里的“蕞尔小国”日本。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惨败。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世界“中心”的意识,牢牢占据着中国人,尤其是封建王朝优选统治阶层人士的头脑。即使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颓势愈益加深,仍然虚骄不悟、冥顽不化。然而,中国人的“根祗”毕竟未被摧毁。受中国在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刺激,尤其是受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人终于渐渐从昏梦中醒来。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极大的民族屈辱,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是认识到技术的落后,以后则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再后就认识到了文化的落后。
     在中国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之后,一批优选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只靠西方技术的引进和政治制度的借鉴,难以挽救中国的命运,还必须有文化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逐渐出现新文化的先声。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创办的第一年刊名为《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中国优选知识分子,深感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再是强国,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落后。他们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除了必须引进外国的优选技术和借鉴外国的优选政治制度外,还必须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于是,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同时先驱者们认识到,文化的落后,是和经济、政治、社会的落后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提出来的,这是可贵的文化自觉。先生认为,国家兴衰“首在立人”。也就是说,“立人”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之举。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先驱者也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知道,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落后也就是人的落后,文化的觉醒也就是人的觉醒。而鲁迅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把“人”的问题看得更重要,对“人”的问题看得更深刻。在他看来,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但最重要的是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复兴,中国才能避免在浩荡的世界大潮中被历史淘汰的悲剧。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