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沧海遗

沧海遗"孤":文昌鱼

  • 字数: 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张维赟 等
  • 出版日期: 201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2857415
  • 版次: 1
  • 开本: 24开
  • 页数: 87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昌鱼》是《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的第四部。虽然不少人听过它的名字,但了解的人并不多,本书揭开了文昌鱼神秘的面纱,用流畅的文字、大量真实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文昌鱼生存的历史和现状。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阅读本书,有助于探索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基本法则,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同类书《中国大鲵》、《震旦鸦雀》、《岩羊》。
目录
第一章 来自传说
第一节 有谁记得我们
第二节 文昌帝驭鳄
第三节 韩愈祭鳄
第四节 朱熹杀鳄
第五节 缺口将军
第六节 5亿年前的祖先
第二章 我们是谁
第一节 被发现啦
第二节 令人头痛的分类
第三节 我们在厦门
第四节 青岛的远房亲戚
第五节 身板虽小,五脏俱全
第三章 我们的生活
第一节 家园和邻居
第二节 恋爱
第三节 出生
第四节 成长
第四章 我们的危机
第一节 捕捞历史
第二节 我们的沙子家园
第三节 保护区与人工繁育
后记
参考文献
摘要
    我们从黑暗的混沌中游出,迎来**缕阳光。
    生命从何而来?各异的动物又为何所变?我们在一波生命大幅射中出现,那可以说是所有现生动物出现的源头。在地球一片混沌的时候,其实很多次出现过生命,只是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一次次的辐射突变是生命出现的契机,至今一共发生过5次大辐射,前4次都以失败告终。在5。3亿年前,第五次辐射爆发,这次爆发如同黎明的曙光,为地球生命进化提供了新的契机,翻开了脊索动物兴起的新篇章,这就是有名的帽天山大辐射。我国云南昆明和澄江有名的帽天山页岩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便是这个时期遗留下的痕迹。这一次突变,为现代动物的成功架起了桥梁,使得历史向着智能生命和文明世界的发展方向缓慢前行,多姿多彩、绚丽迷人的人类世界也得以扎下了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曾为寒武纪澄江动物群撰写过一本著作,取名为《动物世界的黎明》,这个名字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意义概括得恰如其分。
    寒武纪,名字源于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在寒武纪,几种全身裸露、运动缓慢的“小鱼”和“小虫”出现了,默默地生活在海中。它们是大多数捕食者的美味佳肴,与其他带着硬壳的生物比起来,它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危险。我们不知道当时祖先是如何逃脱“魔爪”并生存下来的,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并进化出了现在地球上的优胜者。接近后口动物的古虫动物――云南虫,发现*早的头索动物、被西方学者誉为“天下**鱼”的华夏鳗,*早的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都是研究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进化历程的关键物种,它们也可以说是我们与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它们的化石*初被发现的时候,都被认为是蠕虫的一类。
    云南澄江帽天山,这个注定青史留名的地方,与我们的祖先有着不解之缘。1984年,时年34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为了寻找高肌虫的化石来到澄江,他每天翻山越岭跋涉10余千米,挖掘石头多达数吨,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依旧一无所获。7月1日,一个值得全世界铭记的日子,侯先光与考察团在山上的一个坡面上用榔头挖凿岩层,当一榔头砸下去后,空气瞬间凝结了,一块栩栩如生的化石出现在众人眼前。也就是这一榔头,砸开了尘封5。3亿年的惊天秘密。3年后,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震惊世界,它就像本无字天书,记载着生命起源的巨大奥秘,历经5。3亿年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当时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自然》、《科学》、《国家地理》纷纷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这个重大发现,澄江动物群被誉为20世纪*惊人的发现之一。
    在澄江动物群里,*有名、*重要的莫过于云南虫与海口鱼的发现了。云南虫生活在寒武纪前期的浅海中,它们的身体侧扁,和蠕虫十分相像。体长3-6厘米,与我们的体型差不多。云南虫的身上长有一背中鳍和一对腹褶,没有偶鳍。脊索粗大,位于腹部中间,纵贯首尾。
    云南虫身体的前端还有一个吸盘,它通过吸盘附在别的生物上来稳定自己的身形,这一结构被后来出现的七鳃鳗等用得淋漓尽致。不过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类构造。另外,云南虫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还有运动方式以及进食方式,都与我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首先在帽天山发现了它,并命名为云南虫。云南虫的头部很难保存,所以大家看到这块化石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蠕虫。后来,海口虫的发现又将大家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而那块云南虫化石,就一直在研究所的办公桌上躺了两三年。
    1993年冬,波兰科学院的访问学者达卡(J。Dzik)来到中国,陈均远将他在1992年夏季野外作业中找到的两块完整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小心翼翼地搬了出来。他俩反复观察、讨论,*后一致认定这是脊索动物的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4年冬季的野外作业中,10余块完整的云南虫标本被挖掘了出来。
    在此之前,世界上*古老的与脊索相关的动物,一直被认为是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寒武纪中期伯吉斯页岩动物群中的皮凯亚虫(Pikaiagracilens),距今约5。15亿年,而云南虫出现于距今5。3亿年,更贴近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间节点。云南虫的发现,使得古脊索动物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前推了1500万年。
    论文发表后,仿佛一把燎原的火把,瞬间点燃了国际生物界对探索脊索动物起源的热情,引起了**的轰动。1995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云南虫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说:“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地球将像遥远的月球一样永远寂寞冷清。”文中认为,云南虫打开了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一扇窗户。美国《科学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通向脊椎骨之路》的封面文章,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澄江动物群成果,引起了国际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还有一位科学家诗兴大发,特意为云南虫题写了一首英文诗,译文大意为:
    那是一条漫漫长路,从云南虫到我们
    那是**的阴阳路,从云南虫到人类
    告别了鳃和鳍,迎来了肺和秀发
    生命之路是多么遥远而艰辛啊,我们终于成为成功之辈……
    但是,随着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部分的专家都将云南虫笼统归人后口动物,也有人将其定为分类位置不明的疑难类型。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神奇的生物在脊椎动物的进化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确切的,头索动物的祖先在澄江动物群中并没有留下太多化石信息,只有华夏鳗十分完美地留下了它“侧睡”的姿态。它明显的人字形肌节,彰显着其已出现令云南虫羡慕的脊索。英国《自然》杂志还特地为它发表了一篇专评《稀世化石珍宝》,文中说到:华夏鳗**像一条文昌鱼。P11-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