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 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

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 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

  • 字数: 42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金延锋 等
  • 出版日期: 2009-10-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397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8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毛泽东在他一生中,53次亲临浙江,在浙江度过了785个日日夜夜。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喜欢到浙江?他在浙江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杭州酝酿做出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将告诉你。
金延锋、徐斌和王祖强专著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揭示了53次视察的点点滴滴、785个日日夜夜的丰富细节。
作者简介

目录
1.建党期间两到浙江
“一大”前夕游“天堂”
开天辟地在南湖
2.在杭处置高饶事件
来杭之前周密部署
化解投鼠忌器难题
忙里偷闲访新登
决策于千里之外
3.主持起草“五四”宪法
身负重任的“休假”
搜尽“群山”打腹稿
顺利完成“宪法草案”
三上北高峰
畅游西湖与东湖
“西湖稿”载入史册
4.推进农业合作化
变“慢一点”为“快一点”
从“快一点”到“大飞跃”
给胡风问题定调定案
痛批“小脚女人”
撰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
5.制定《农业四十条》
南下起草《十七条》
从《十七条》到《四十条》
6.“工商业改造”定大计
确定框架的杭州会议
为“工商业改造决议”定稿
丁家山下学英语
7.思考修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赴杭修改《正处》
畅所欲言的“南屏会议”
爬山中的“失踪事件”
8.反右起高潮
在杭接见神秘来宾
首游钱塘江
全国唯一的省长“右派”
9.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讲卫生,除四害
突访杭州小营巷
10.“大跃进”的前奏曲
第一次杭州会议
第二次杭州会议
心系农业机械化-
11.狂热后的反思
问题出在“左”字上
《浙江的十项规定》是副良药
处理西藏武装叛乱
12.走下庐山到浙江
“讲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
“要关心群众生活”
喜看稻菽千重浪
刘庄荒地变果园
13.应对困难时期
主张和平解决中印边境冲突
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
“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
纵论“反动派大反华”
心系各行各业
14.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建议各级干部读书
下决心搞通经济学
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对立统一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两阶段论
提出农、轻、重并举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价值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不能全丢
经济管理体制须调动各方积极性
探求不平衡中的平衡
15.百业待兴的一九六0年
继续推动技术革命
视察双龙水电站
议题繁多的杭州会议
与金日成共商国际形势
审读《毛选》第四卷的题解注释
16.派中央调查组到浙江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提出
“五风”吹毁了和合生产队
自筑“防风林”的五星生产队
听进了浙江调查组的真话
酝酿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17.七千人大会前后的调查研究
“久卧思起,现在是起床的时候了”
修订“七千人大会报告”
18.筹划反修防修
山雨欲来,防息未然
“蚍蜉撼树谈何易”
19.主持制定“前十条”
在对苏论战中,准备起草“前十条”
杭州会议拟定“前十条”
20.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讨论修改“后十条”
深入引导社教工作
为社教确立“六条标准”
国计民生记挂在心
21.准备“文化大革命”
认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文化教育界“敌”情严重
吹“文革”风的三月会议
批“二月提纲”的四月会议
22.“文化大革命”的启动
“五一六通知”
“一阵风雷惊世界”
实现“革命大联合”
指导“斗、批、改”
23.南下粉碎林彪集团
准备九届二中全会
识破阴谋脱险境
24.作别“第二故乡”
“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西湖之畔的“夕阳”岁月

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突访杭州小营巷
     1958年1月5日午后,毛泽东在杭州饭店接见外宾后,准备离开杭州到广州去。在去飞机场的路上,毛泽东突然提出要看看杭州市的卫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吴宪说小营巷的卫生搞得最好。这正合毛泽东之意。此时,警卫人员和部分工作人员都已经去了机场。毛泽东只带着身边的叶子龙、王金山、李银桥等工作人员,在吴宪和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的陪同下,悄然前往。
     小营巷居民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居住着200多户居民。这里房屋比较陈旧,有的建筑还是太平天国时代建造的;居住十分拥挤,一个不大宽敞的墙门里往往住着十几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被称为“鬼的世界”:四堆从20世纪30年代时就堆积起来的垃圾,像小山似的耸在居民区里,垃圾堆里有死猫、死狗,甚至还有弃婴和死胎;阴沟、窨井终年不通,满出来的污水,到处流淌,加上遍地的人粪畜粪,整个小营巷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成群结队的苍蝇、蚊子,整日飞来飞去,……这一切,给居民们带来了霍乱、痢疾、疟疾、乙型脑炎等常年不断的各种传染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夺去了无数条生命。人们都说那时候的日子是“荒年缺柴米,丰年少棺材”。新中国成立后,小营巷居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摆脱了各种传染病的缠绕。他们在附近居民的帮助下,搬走了四座小山般的垃圾堆,一共清除了350多吨垃圾,填平了附近宿舟河下一条滋生蚊子的“祸海”,疏通了阴沟、窨井,“讲卫生、爱清洁”蔚然成风。从1955年起,就逐步消灭了蚊子、苍蝇,到1957年底,清洁户的比例已经占全居民区住户的9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次到浙江,都要向省委领导询问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的卫生情况。小营巷居民基本消灭蚊子和苍蝇、两年多来没有发现一个传染病人的事迹,早已印在了毛泽东的脑海里。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自己创造的好经验去教育群众,推动工作,所以。他决定亲眼看看杭州市的卫生,看看小营巷这个地方的卫生情况究竟如何。
     毛泽东一行乘坐两辆小车来到小营巷。他们在巷口下了车,边看边向小营巷里走去。
     由于毛泽东的决定很突然,小营巷无论是卫生工作,还是警卫工作,事先都来不及准备和布置,一切都和平时一样。王芳只来得及通知了杭州市委书记王平夷,请他尽快赶到小营巷。毛泽东一路走着,看着。小营巷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垃圾纸屑,也很少有痰迹。在那些很陈旧、但都擦洗得能辨别出木板纹路的大门上,都贴着写有“清洁”两字的红纸条。毛泽东感到心情很舒畅,他经过61号墙门时,便折身走了进去。 忙碌了一个上午还未顾上吃午饭的居委会主任石侣琼,见有几个人向小营巷走来,心想:大概又是哪位首长来检查卫生工作了。这几年,小营巷居民区卫生_T作搞得出色,接连被评选为杭州市爱国卫生模范单位,经常有首长来检查工作,或者是省内外的代表来参观学习。所以,石侣琼也就见多不怪了。她整了下衣服,快步迎了上去。当她和走在前头的毛泽东相距十来步时,不禁愣住了,觉得眼前这位身穿普通银灰色衣服、脚穿棕黄色皮鞋的首长是那么面熟。她心中飞快地闪过一个念头:是毛主席?但又一想,不可能,毛主席国家大事那么忙,哪有时间到我们居民区来?一定是眼睛花了。她停下脚步使劲地眨了眨眼,再睁大眼睛时,毛泽东等人已经走进了她前面的61号墙门。
     正准备到杭州市房管处借车拉砖瓦和垃圾的居委会卫生委员程瑜,得到有首长来视察的消息,赶紧向居民俱乐部走去。程瑜还没走到居民俱乐部,就看见了毛泽东,她在心底惊呼了一声:啊!是毛主席!她的心一下子怦怦地像要跳出来似的。“真是毛主席吗?毛主席会到我们居民区来吗?”她这样想着,走到了石侣琼的身边。石侣琼一把抓住程瑜的手,轻声叫着:“是毛主席吗?”程瑜也轻声叫着:“是毛主席!”这两位中国最基层的干部,做梦也没想到毛泽东会来到她们这里。
     毛泽东走进61号墙门时,有两个姑娘正坐在大门里边的石阶上聚精会神地下棋。
     毛泽东见两个姑娘把军棋都仆倒在棋盘上,便问道:“你们怎么下……
     P139-14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