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2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2

  • 字数: 27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于燕燕 编
  • 出版日期: 201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97491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面对银发浪潮,空巢老人和失能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已经凸显的现状,社区养老服务即社区照顾支撑的居家养老作为主流应对已成为共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著的《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3版2012)》提出了社区照顾的定义,包括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以及形成照顾服务运行与养老消费及老龄产业的互动。
内容简介
    社会空间分化对于中国居民已不再陌生。高档社区、中档社区、普通社区、移民社区和贫困社区五类典型的社会地理空间,城市居民熟视无睹。实证资料表明,社会空间分化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贫困群体支持力度,提高低档社会空间的档次,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创新性城市建设,促进社会空间融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增进高档社区与低档社区的对话与合作,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面对银发浪潮,空巢老人和失能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已经凸显的现状,社区养老服务即社区照顾支撑的居家养老作为主流应对已成为共识。《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3版2012)》提出了社区照顾的定义,包括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以及形成照顾服务运行与养老消费及老龄产业的互动。《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3版2012)》分析了照顾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深层原因诸如老龄研究滞后、政策不协调、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等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提出了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包括更新观念、加强研究、搞好政策问的协调、在社区确立照顾服务的协调机制和推进护理保险制度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并使用案例说明如何让照顾服务与养老消费、扩大内需形成良好互动。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为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具备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参与经验较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参与制度不健全,建设经费紧缺,资源获取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需要加强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制定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财政投入和扶持政策,培育功能健全、多元参与的社区社会文化组织,努力探索和创新社区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模式。    城乡结合部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面临着治安秩序、房屋安全、食品安全、用水安全和环境安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已经开展了高发案社区压发案竞赛、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文明村庄创建和村庄社区化管理等活动,但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内容不完整、措施不完善、走向不明朗、绩效待评估等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理念与对策建议。    当代文明城市的社区建设应当形成风格各异的独有特色,在这方面,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社区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自己的社区文化“品牌”。通过对2011年北京金鱼池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金鱼池社区的经验对于全国许多老城区的社区文化建设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依据居民需求意向制定社区建设及规划政策,应当成为社区服务目标确立的立足点。通过对海淀区XYL街道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意向及满意度调查发现,当前城市社区居民需求最为强烈的仍然是围绕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公共服务。由此可知,政府应当在当前社区建设及公共服务的组织上承担更大的责任。
目录
民生时代的社区福利建设(代序)
B I 主报告
B 1 社区社会组织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社会”形成

B Ⅱ 调查篇
B 2 社会空间分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南长沙的调查
B 3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研
——基于北京市海淀区XYL街道的数据分析

Ⅲ 创新篇
B 4 关于“强化居委会职能,构建街一居‘共治一自治’格局”的思考
——以上海市为例
B 5 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B 6 多元化家庭教育社区指导体系的构建
——以南京为例
B 7 虚拟空间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研究
B 8 社区养老服务:幸福民生的工程和扩大内需的产业
B 9 老旧社区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金鱼池中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
B 10 社区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与实践探索

B Ⅳ 转型篇
B 11 社会“亚体系”中的卫生体制改革困境
B 12 社会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的社区建设实践
B 13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北京为例

B V 实践篇
B 14 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以杭州市上城区“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为例
B 15 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评价体系分析报告
——以2011年上城区和谐社区创建为例
B 16 “旱码头”社区警务模式的新构建
——遵义红花岗区“寄住公寓”创新管理的实践探索
摘要
        上海开展社区建设已有16个年头,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职能正从在行政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分担市、区两级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责,向在社会管理的全局中,承担部分同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社会性事务转变。如果说,社区管理曾经构成政府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那么今后它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全局中一个辅助的部分,这一变化是社区作为有限区域,其内在局限所促成的。
        中国的社会管理面对两类对象,一类是传统意义上与稳定相关的市民类型,这方面的管理问题实质上就是资源分配问题,从低保到拆迁都是同样的性质;另一类是改革以来新出现的市民类型,他们或者依托自有资源,借助IT技术,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组合形式,提出自己的诉求,或者像农民工,从未融人社区,接近通过劳动力市场自给自足。这种全新的市民与社区的关系,将给现行管理体制,不仅仅是社区管理体制,带来不适应乃至挑战。
        就目前而论,政府的社会管理主要还是关注同第一类市民相关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可以在社区平台上解决,所以在政府眼里,社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场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类市民以其草根舆论、自发组织、自主行动,越来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注重点,但由他们引发的许多管理难题,很少能够在社区平台上解决。
        鉴于第二类市民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而社区又难以实施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因为他们的生活范围本来主要就不在社区,所以社区在社会管理全局中的地位也将发生变化,总体上社区管理在未来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是趋于下降的。自2000年以来,上海一直没有召开过全市的社区工作会议,这反映出来的不是领导不够重视,而是社区自身的重要性下降了。
        明确了社区在社会管理全局中的地位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社区的职能范围和相应的职能履行方式:社区的职能是有限的,首要的是社会保障性质的职能,其对象主要是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足够生活来源的居民。因此,社区履行职能的方式也必须既具有行政属性,又具有自治和互助的属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