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

  • 字数: 79.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哈里斯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554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来,科学被排斥在善恶对错的问题之外,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优选话题长久地供奉在哲学和神学的圣坛上。认知神经科学家萨姆·哈里斯勇猛地将自己的科学之剑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学不但可以,而且更应当成为道德问题的准则,科学可以为人类设立新的价值观,带领我们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在《自由意志:用科学为善恶做了断》一书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横生的方式向我们揭开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自由意志”原来是场幻象,我们该不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不能,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糟。书中不但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博士的精彩导读,更有作者与有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激情辩论。
作者简介
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被《连线》杂志评选为2012年影响世界的50人之一,撼动道德世界的科学勇士。美国有名哲学家、神经学家、公共知识分子以及畅销书作家。斯坦福大学哲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博士。非盈利组织理智工程(Project Reaso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的作品荣获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以15种不同的语言在优选出版发行,并引起《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自然》、《滚石》、《新闻周刊》、《时代周刊》以及其他刊物的广泛关注。
他还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泰晤士报》、《波士顿环球报》、《大西洋月刊》、《新闻周刊》、《神经学年鉴》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 
目录
赞誉
导读科学能否回答哲学问题/李淼Ⅰ
前言“自由意志”不过是场甜蜜的错觉001
01做决定的是你,还是你的大脑意志的无意识起源011
有人比你先知道你要做什么
我们并非自身思想的主宰
02只要木偶热爱他的绳索,他就是自由之身被偷换的概念023
决定论VS自由论VS相容论
你能左右你的欲望吗
你的许多器官正在为你做无意识的“决定”
03如果我的大脑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因与果041
“自我生成”≠“自由意志”
04不起作用的意志力选择、努力与意愿049
谨慎思考背后是无法感知的生理活动
如果一切都已注定or袖手旁观也是一种选择
你的想法并非由你一手创造
05放弃“自由意志”,让我们更“自由”不愿面对的真相071
同情和宽容不是一种罪
06先给惩罚一个理由道德责任077
化解仇恨的理由
治疗罪恶的药剂
复仇的欲望是一种错觉
07改善社会要与自然之力并肩作战政治意义097
成功并非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结语你以为你拥有自由就拥有自由吗103
附录1“生”不由己107
认识自己的局限,才会更加仁慈,更加公正
附录2自由意志与“自由意志”119
与丹尼尔·丹尼特之争
附录3自我的错觉133
与哈佛大学布鲁斯·胡德教授访谈录
致谢147
注释149
译者后记165
摘要
    某男孩,12岁,经常遭受肉体与精神上的虐待。,他用父亲的枪故意杀死了一位嘲弄自己的年轻女子。
    某青年,25岁,小时候饱受虐待。他故意枪杀了自己的女友,因为这个女人移情别恋,离他而去。
    某青年,25岁,幼年时家庭环境很好良好,从来没有受过虐待。他故意枪杀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女子,“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
    他们当中谁有罪,谁又可以原谅,为什么都是一位年轻女子死亡,我们却对凶手抱有不同的态度。
    正是因为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我们才会接受宗教上的“罪恶”观念,并坚决支持“报复性”的司法正义。联邦优选法院宣称,自由意志是美国司法体系“普遍持久”的理论基础,它区别于那种“关于人类行为的决定论观点,决定论的观点与我国刑事司法系统的根本准则并不相容”(1978年合众国诉格雷森案)。任何危及自由意志存在理由的研究进展,似乎都会让人怀疑惩恶罚罪的道德合理性。
    当然,很让人们担心的是,如果实事求是地强调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可能会全面消解人类的道德责任。如果人类的行为接近受制于像天气般变化无常的神经活动,我们如何能准确地讨论善恶对错的问题?善恶对错观念的理论基点是:我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如果我们希望保留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道德准则,就必须在有关个人责任的观念中找到与我们发现的客观事实相符的一面。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们平时所说的“对某个行为负责”究竟是什么意思?举例而言,昨天我去逛了一趟超市,当时我穿戴整齐,举止检点,没有做小偷小摸的事情,也没有买凤尾鱼罐头。这些行为与我自身的想法、意愿、信仰或者欲望接近一致,二者之间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关系。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我接近可以对这些行为负责。但如果我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地站在超市里,而且企图一罐又一罐地偷走超市里的凤尾鱼,那么我的行为举止就接近是一种反常的表现。我会认为自己肯定是中了邪,并觉得自己不该为这些行为负责。因此,责任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我们头脑的整体状态,而非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层面的因果关系。化解仇恨的理由
    我们不妨看一看下面五个有关枪击事件的案例:
    1.某男孩,4岁,他在玩弄父亲的枪时杀死了一位年轻女子。这把枪原本放在梳妆台的抽屉中,枪里面装满了子弹,并且保险栓是打开的。
    2.某男孩,12岁,经常遭受肉体与精神上的虐待。某天,他用父亲的枪故意杀死了一位嘲弄自己的年轻女子。
    3.某青年,25岁,小时候饱受虐待。他故意枪杀了自己的女友,因为这个女人移情别恋,离他而去。
    4.某青年,25岁,幼年时家庭环境很好良好,从来没有受过虐待。他故意枪杀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女子,“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