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教师的一生修炼/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教师的一生修炼/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萧枫//姜忠?
  • 出版日期: 2013-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6387680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教师工作减压指导》的内容提要如下:
当教师很累,这已经是所有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感受。中小学教师劳动强度很大,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使教师患上疲劳综合症,导致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的恶果,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十分有害。中小学教师的过劳问题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为教师个人,我们不要只等待有关部门的措施,必须想方设法给自己“减压”,以防被疲劳综合症缠身。
《教师工作减压指导》由萧枫、姜忠?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减轻工作压力的方法
1.教师产生压力的社会原因
2.教师产生压力的自身原因
3.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4.减轻教师压力的应对方法
5.教师减压要先为学生减负
6.教师缓解工作压力的步骤
7.做“呼吸操”减压的方法
8.怎样不让工作压垮自己
9.改善环境以减轻工作压力
10.怎样避开某些工作压力源
11.用行动应对工作压力的办法
12.怎样为工作压力做准备
13.制订解除压力的方法
14.用自己的行动方式缓解压力
15.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
16.运用朋友的支持应对工作压力
17.获得爱人的理解以缓和工作压力
18.有效利用时间以减轻工作压力
19.避免工作过度的良策
20.日常减压的简便方法有哪些
21.怎样走出工作压力的误区
22.科学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是什么
23.女教师减压体操八式
24.教师运动减压法
25.男教师如何减轻工作与生活的压力
第二章 减轻领导压力的方法
1.领导对教师的压力表现在哪里
2.从容面对自己的领导
3.微笑是减压的妙方
4.运用说话的艺术应对领导
5.以沟通减轻领导带来的压力
6.如何应对高压领导
7.豁达乐观能无形化解压力
8.怎样应对压力带来的沮丧
9.面对领导的成见如何处理
10.与领导相处缓解压力的方法
11.控制自己的情绪消除压力
12.分析领导的批评分解压力
13.搞好人际关系抵消领导压力
14.领导者减轻教师压力的技巧
15.如何采用危机管理以减轻压力
16.减轻教师消极心理的方法
第三章 减轻同事压力的方法
1.与同事和谐相处以远离压力
2.灵活对人,方圆处世
3.愉快工作减轻同事的压力
4.消除相处禁忌以减轻同事压力
5.把握距离,少生是非
6.调整自己以减轻同事压力
7.善于交往以减轻压力
8.通过默契合作减轻同事压力
9.保持适当距离以减轻同事压力
10.尊重隐私可以减轻同事压力
11.通过驾驭情绪减轻压力
12.用宽宏大量以减轻同事压力
13.调整好“期望值”以化解矛盾
第四章 减轻经济压力的方法
1.经济的压力有多大
2.培养积极的心态减轻经济压力
3.诚实的态度能够获取经济积累
4.以聪明的心智化解经济压力
5.不要轻易向银行或他人借款
6.找到打开财富的钥匙
7.计划开支以减轻经济压力
8.远离自私以减轻压力
9.祛除贪婪心理以减轻压力
10.吝啬并不能减轻经济压力
11.正确消费以缓解经济压力
12.化解经济压力的措施
第五章 减轻家庭压力的方法
1.家庭成员带来的压力有哪些
2.调节家庭情绪减轻压力
3.夫妻正确处理家务以减轻压力
4.调解家庭矛盾以减轻压力
5.合理安排家务劳动
6.夫妻互动共寻减压良策
7.理顺家庭成员关系减轻家庭压力
8.处理好尊长关系减轻家庭压力
9.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关系
10.改变生活习惯减轻生活压力
11.适当控制夫妻房事以减轻压力
12.如何减轻男人的心理压力
第六章 减轻身心压力的方法
1.如何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
2.多做有益于减压的健康活动
3.增进体育锻炼以减轻身心压力
4.使用健身器材缓解身心压力
5.用静坐缓解身体压力
6.预防神经衰弱减轻身体压力
7.正确处理竞争的心理
8.成年期怎样进行心理保健
9.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以减轻压力
10.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以减轻压力
11.防止早衰和疑病以减轻精神负担
12.更年期心理的调控方法
13.退休前的心理准备
14.紧张状态的自我调节方法
15.如何控制心理的“压力阀”
16.女教师如何摆脱健康误区
17.心理减压的方法和技巧
18.“心灵按摩”减压法
19.现代心理减压方法
20.压力导致失眠的解决方案
21.压力导致头痛的解决方案
22.压力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解决方案
摘要
    10.改变生活习惯减轻生活压力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因此,人们要想真正拥有健康,不仅要注意防病治病,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以下种种影响个人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应引起重视并加以克服改正。
     起床先叠被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人的呼吸和分布全身的毛孔所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5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学物质有151种。被子吸收或吸附水分和气体,如不让其散发出去,就立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
     饭后松裤带
     可使腹腔内压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动与韧带的负荷量增加,从而促使肠子蠕动加剧,易发生肠扭转,使人腹胀、腹痛、呕吐,还容易患胃下垂等病。
     饭后即睡
     会使大脑的血液流向胃部,由于血压降低,大脑的供氧量也随之减少,造成饭后靠前疲倦,易引起心口灼热及消化不良,还会发胖。如果血液原已有供应不足的情况,饭后倒下便睡,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极易招致中风。
     饱食
     饱食容易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经常饱食,尤其是过饱的晚餐,因热量摄人太多,会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在大脑中数以万倍增长,这是一种促使动脉硬化的蛋白质。脑动脉硬化的结果会导致大脑缺氧和缺乏营养,影响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经常饱食,还会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
     空腹吃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腹吃糖的时间越长,对各种蛋白质吸收的损伤程度越重。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因而长期地空腹吃糖,更会影响人体各种正常机能,使人体变得衰弱以致缩短寿命。
     吃太咸的食物
     钠在人体内滞留,容易形成或加重高血压和心脏病。
     眯眼看东西、揉擦眼睛
     长期如此眼角易出现鱼尾状皱纹。习惯性眯眼还可使眼肌疲劳、眼花头疼。揉眼时,病菌会由手部传染眼睛,导致发炎、睫毛折断或脱落。
     强忍小便
     有可能造成急性膀胱炎,出现尿频、尿疼、小腹胀疼等症状。美国科学家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憋尿时,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形成人为的尿潴留。如经常憋尿,就会使括约肌和逼尿肌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憋尿时间过长,膀胱内尿量不断增加,还会使内压逐渐升高,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膀胱颈受阻症状,造成排尿困难、不畅,或漏尿、尿失禁等毛病。在尿潴留时还易引起并发感染和结石,严重时还影响肾功能。
     伏案午睡
     一般人在伏案午睡后会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原因就是眼球受到压迫,引起角膜变形、弧度改变造成的。倘若每天都压迫眼球,会造成眼压过高,长此下去视力就会受到损害,
     俯睡
     使脊柱弯曲,增加肌肉及韧带的压力,使人在睡觉时仍然得不到休息。此外,还会增加胸部、心脏、肺部及面部的压力,导致睡醒后面部浮肿,眼睛出现血丝。
     睡前不洗脸
     留在脸上的化妆品不洗掉,会引起粉刺和针眼之类的炎症,还能使眼睛发炎,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睡前不刷牙
     睡前刷牙比起床后刷牙更重要,这是因为遗留在口腔中细菌、残留物在夜里对牙齿、牙龈有较强的腐蚀作用。
     睡懒觉
     使大脑皮层抑制时间过长,天长日久,可引起一定程度人为的大脑功能障碍,导致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还会使免疫功能下降,扰乱肌体的生物节律,使人懒散,产生惰性,同时对肌肉、关节和泌尿系统也不利。另外,血液循环不畅,全身的营养输送不及时,还会影响新陈代谢。由于夜间关闭门窗睡觉,早晨室内空气混浊,恋床很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热水沐浴时间过长
     在自来水中,氯仿和三氯化烯是水中容易挥发的有害物质,由于在沐浴时水滴有更多的机会和空气接触,从而使这两种有害物质释放很多。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若用热水盆浴,只有25%的氯仿和40%的三氯化烯释放到空气中;而用热水沐浴,释放到空气中的氯仿就要达到50%,三氯化烯高达80%。
     赌博行为
     赌博之所以有害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因为赌博本身是一种强烈刺激,长期进行赌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引起激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会患消化性溃疡和紧张性头疼。
     生活过度紧张
     从事脑力劳动和做生意的一些中青年人,他们的生命机器在整日超负荷运转,由于他们在心理上的竞争欲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过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随之而来的是抗疲劳和防病能力的减弱,进而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因此,每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P154-1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