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游戏与警察
字数: 19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法)波德里亚
出版日期: 2013-04-01
商品条码: 978730509620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79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游戏与警察》集辑录的23篇文章原发表于让·波德里亚编辑的《乌托邦》杂志(1967-1978),主题涉及社会实践及那个时代的理论争鸣。这些文章的“思想、论点和观点的出现”面貌,促使我们以原有状况进行出版,并按照时序进行编排,以便让人们看到其思想的诞生,其思想能够独立于任何学派或团体归属而自行确立,因此就能从中看到我们当代一种自由思想的问世。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编写出版法语教材及参与编写中外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目录
编者按
《乌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暂性……》
《乌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戏与警察》
《乌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乌托邦被打发了……》
《罢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码的形而上学》
《乌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产之镜》
《乌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体系》
《乌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无遗的阶级斗争
《罢工故事》
《乌托邦》第8期,1974年2月,环状钉子
《经济的夸大化》
《巴黎国民银行的宣传战》
《因剩余价值而生病的动物》
《乌托邦》第9期,1969年4/5月,“的疯狂”(Radical follies?)
《逼真的诈死》
《乌托邦》第10期,1974年6/7月,“阶级的义务”
《在预言失灵之上……》
《乌托邦》第13期,1976年3/4月
《挟持人质》
《野民们去死吧》
《立体的黄色淫秽》
《乌托邦》第14期,1976年5/6月,玫瑰人生
《螺旋形尸体》
《劳动故事》
《价值的最后探戈》
《乌托邦》,1977年4月
《着迷的斗争或最后的笛声》
《乌托邦》第17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结婚前夜的阉割》
《我们的残酷戏剧》
摘要
这种镇压,在经历层面上被定义为氛 围或是默契的镇压,在理论上将从反面 进行定义,被定义为分工和分离的总体系 统性。社会暴力如今较少地表现在对冲动 的直接压抑,对个体的生理,或对某 一阶级或阶层的公开压迫,而更多显示为 社会关系的网格化,显示为更复杂更系统 的隔离,如地理、职业和文化的隔离,表 现为不可逆转的技术与社会的劳动分工, 表现为需求的无限扩大。
分离的原则,即打破欲望的统一性和 建立多部门人类活动的原则,与某种孤独 的自治和自由相连的原则,它是抵消能量 的有效的原则。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马克思曾经描绘过这种分解的历史成因: 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相互规定。
在私人领域的幻想式自由中,所有经济与 政治的矛盾前来日常性,损害日常性 的实际意义。只需想想娱乐的“保留”领 域便知。人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镇压的 本质是什么:将自由的向往编目到奴役的 图式中。由于在工作和娱乐两方面都得到 加强,所以日常性将以同样的方式从两方 面得到构建。那些蜗居于廉租房内或簇拥 在工作流水线上的人们,他们也只能做做 梦而已,梦想着符号化的自由,游客爆满 的海滩和一望无际的车流。天堂与地狱之 间的鸿沟,使得人们只能依照其地狱的模 样来梦想天堂。
镇压的系统性根植于劳动分工。然而 在生产层面上所施行的暴力,劳动细化而 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这些都很少被当做自 由来体验:镇压并没有在其中被消费(从 该词的所有含义上来说:镇压在此并没有 达到完美,也没能品尝自身的形象)。如 今对我们而言,更富意味的就是在需求分 割中所实施的镇压。因为这种镇压玩弄快 乐原则的幻觉本身。所有消费社会的预言 家都吹嘘自己能够解放需求,能够促进一 种增速的享乐。现代人身上将会出现一种 需求的潜在性,只等着能够满足人们需求 的产品。唤醒这些需求,便是解放人类, 便是帮助他们挣脱几千年来的压抑。“将 自己从超我中解放出来吧,尽情享受生活 吧,不一而足。”当然,这些新时代的巫 师根据幸福的爆炸式目的性,小心翼翼地 解放人类。其目的就是让那些过去被心理 机关(禁忌、超我、负罪感)所阻止的冲 动结晶到物体上,结晶到这些具体机关 上,而欲望的爆炸 力将在其中自行消解,社会秩序的礼仪性 镇压功能在其中得以物化。非理性越是趋 于“自由”,那么基础的需求倍增将越发 与高端的控制并驾齐驱,而且其控制也越 发严格。
这里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下述两个紧密 相连的方面:欲望的压抑要通过需求的解 放(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镇压 性‘去升华’” 来实行——这种解放伴随着一种需求的区 分和强制的分流,伴随着一种对产品种类 的布控和计算性分散。实际上,这些都是 由产品诱发的需求——或者更恰当地说: 产品具有一种更强的协调性(需求绝对是 偶然的),正是需求在向产品回流,通过 自行分解和中断,进而自行介入到物品种 类中(正如活跃的实践必然介入到社会分 工中一样——它只有通过修补工作那非攻 击性的倒退才能摆脱物品)。在某种程度 上,个体需求的体系是通过物体与产品 (文化产品亦然)来编目、分类和划分的。
所以该体系(这也是社会经济层面上该体 系的真正目的)可以任人定向。
这一点可以澄清马尔库塞“压迫性需 求”的观念,并且引入一种批评。他看得 非常清楚,现代社会那最为微妙的异化就 和这个超经济暴力的内化层面连接在一 起,而压迫性需求所描述的就是这个超经 济暴力,于是马尔库塞呼唤针对这些需求 的“决定性否定”,唤醒一些新型的需求, 在和谐的目标中意识到并协调好的需求, 它不充当现实镇压原则的帮凶,也不充当 非理性快乐原则的同谋,与此相反,这些 新型需求开启了一种合理的集体快乐原 则。可这只是一种幻想:一方面,假使需 求是由历史决定的(当然是马尔库塞自己 认可的东西),人们却无法看到这些摆脱 了异化的需求从何而来。更有甚之:这场 “需求的革命”说到底不过是人类道德教 化和意识革命等古老理想主义计划的现代 翻版。应该明白:各种需求,或是任何关 于需求的理论,都永远不可能给我们奉上 摆脱异化的前景,也不能贡献另一种革命 的选择(altemative),因为作为原样的需 求,它会立刻变成镇压的产物,因为它会 立刻变成原样的碎片,分割成块和变成网 格。假如人们从当前镇压性需求的反面 (“决定性否定”)来看待其特殊性,却难 保不会事先(消极地)落入一种问题学, 即镇压的问题学,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毫无 出路的否定性中,而否定性将立刻重新成 为文化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反戏剧是不 可能的,即使有葛罗托斯基式壮举或轰 轰烈烈的“生活剧团”也是枉然。重新 值得质疑的应当是戏剧这个机构本身,它 从根本上进入了舞台,把它作为活动的实 施场所,而这种分离的活动与权力的分离 机构在任何等级社会中都是对等物。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