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Book——书和咖啡,有何不可?
“等退休了,在台湾某个海边,开间这样的书店,不叫参差了,就取名为啡和Book!有‘非喝不可’咖啡控之意,也有咖啡和书完美交织谁也离不开谁之意。到时候,除了周游世界,偶尔回到自己的小店,喝喝咖啡、看看书、写写故事,等走不动喝不动了,就扑通一声掉进海里,完美了!”这是我在新浪微博@参差咖啡 上发的一段感慨。
这一梦想,“有河Book”的主人已经在淡水河边做到了。来台北之前就知道这个店的存在,虽然它不算严格意义的咖啡馆,就是一间很文艺的二楼书店,可我还是专门抽时间坐捷运到淡水,去小店里坐了一个下午。面前是淡水河,背后是满屋的书香,坐在这间不足100平米的二楼书店的露台上,一杯咖啡,一米阳光,一片风景,一种心境,时间是凝固的。看着淡水河静静流淌,不禁想起陈丹燕的一篇文章:《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有河Book,字面意思一目了然:临河书店,看得见淡水河的小书店。但同时又是有何不可的谐音。名字的巧妙,道出了主人的心声,还透着某种倔强:开间临河小书店,过淡淡的日子,有何不可?这个世界总是这样,一句有何不可,就足以让一些人上路了。可是同样一句有何不可,也会招来无数句千万不可,万万不可。在大多数人眼里,世间的阻碍无处不在,想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只能是个美好愿望。“冒险”之前需要准确算计,行动之前先要精密推演。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就算是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也是累而憋屈的呀,为什么不坚持自我,为自己的梦想而活呢?就像王小波说的:“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原来你以为很困难的选择,一旦选择了就海阔天空了!原来困扰你的人事物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因为你已然没有时间庸人自扰,你focus的只有你真正的兴趣爱好和你自己的生活!
从有河Book的名字看,主人也一定是经过纠结和反思才最终行动并有了这个出彩儿的名字。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面和丰富多彩的。你默认了现实,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关掉了所有其他可能性的门,你本来丰富的内心就此干涸,你内心美好的一面就只能拜托别人替你呈现。我有一条微博是这么写的:“让他们老谋深算,我就头脑简单;让他们精于算计,我就听从内心;让他们急功近利,我就脚踏实地;让他们言不由衷,我就心胸坦荡;让他们瞻前顾后,我就言出必行;让他们怀疑一切,我就坚信本真;让他们贪得无厌,我就懒散知足!让他们升官发财,我,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行动的人,想法总是归于简单的,简单到最后,殊途同归。我,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有何不可?
拜访这样的小店,我觉得不必问主人是谁,也不必做什么“采访”。坐在里面,静静地感受,就能感觉得到主人一定是一位如淡水河般静静的爱书之人。她是谁、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我只要知道,她爱书爱生活,爱到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心思细细地研磨,让自己的气息融合渗透在这个小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
走的时候,我照例买了他们的明信片,这不是到此一游的纪念,而是一种对主人生活态度的认同。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回来,但是希望小店会一直存在下去,我也相信它会一直存在下去。这种有何不可的生活态度,其实透着都市人对都市生活的思考和看似消极却是积极的无声的抵抗。在台北的两周里,其实遇见了很多“有何不可”。他们静静地,但是决然地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殊途同归的选择累积成台北的人文气息。他们再次帮我证明了,城市化的标志不是高楼大厦和风驰电掣,城市化的标签要到这些温暖的角落寻找,因为城市化的成熟体现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从容淡定;城市化的方向是人的幸福感而不是物质的堆砌。有河Book,有何不可?给了我温暖,也会给很多人启发和感悟。如果你有一天到台北,欢迎到淡水河边走走,这里有“有河Book”。坐在有河Book,可以问一问自己:“有何不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