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编辑力

编辑力

  • 字数: 144.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日)鹫尾贤也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514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有效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作者简介
    (日)鹫尾贤也,出版老将,拥有35年编辑实战经验。
    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1969年,放弃佳能的高薪工作,一头扎进出版业。
    从《周刊现代》编辑做起,历任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学术局长、学艺局长、董事,现任讲谈社顾问,著有多部歌集和评论集。
    开创“选书技巧”书系,推出《现代思想的冒险家》(全31卷)、《日本的历史》(全26卷)等兼具学术及商业价值,并在讲谈社目前留名的大型出版策划案。
目录


★第一部分 编辑这一行

★第 1 章 编辑是什么

难以定义的编辑

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

编辑要做“打杂总管”

编辑要具备适应性

★第 2 章 直击编辑现场

做编辑,不能怕生

编辑的感觉靠磨炼

总编辑的执念

最前卫的策划案

出版时机不当怎么办

★第 3 章 日本出版简史

立于危机的出版业

顺应时代发展的出版业

漫画的出现:出版业进行式

★第二部分   编辑力核心

★第 4 章 策划与创意

严苛的策划环境

策划三角形

策划面面观

培养策划创造力

编辑会议犹如整流器

策划的秘诀

★第 5 章 约稿与构思

让作者欣然接受约稿

设计作品架构

★第 6 章 催稿、审稿与改稿

十八般武艺,皆为催稿

审稿之慎

改稿之难

★第 7 章 从校稿到出片

处理稿件的构想力

目录和小标题的学问

插图、照片和地图

★第 8 章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

书要衣装

书名的生命力

书腰现功力

★第 9 章 编辑与营销

书,非一般化商品

书店,商业化之现实

营销:让读者知道书的存在

★第三部分 编辑力与人际关系

★第 10 章 编辑人际学

施与受

点与面

借助他人之力

与书“交往”的共通性

★第 11 章 书籍的未来

书要往哪里去

改变中的编辑工作方式

村上春树的实验

对读者的尽心尽意

★第 12 章 形形色色的作者

伴手礼的功用

拓展人脉网络

交稿快慢的经历

最长纪录封面设计

长期连载趣事

创刊很有趣

同年之谊

★后记
摘要
    靠前章  编辑是什么
    难以定义的编辑
    编辑是什么?被人这么劈头一问,我总是嗫嚅地答不出来。回顾日常所为,难免惭愧,因为做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只要有很好的作者,没有编辑好像也无啥大碍。
    然而深入编辑的工作现场,所见尽是相当复杂的事务,也有一些只有亲身体验一番才能明了、让人不吐不快的地方。
    曾经看过以出版社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有经常大声叫嚣的总编辑,吊儿郎当地把脚搭在桌面上;也一定有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女编辑,似乎不将角色清楚定型化,观众就会看不懂。虽然无奈,但不可否认这与事实有点落差。
    剧中也必定有编辑把酒言欢的场面。虽然不是很离谱,但是编辑如果天天这样喝酒,还能做事吗?其实编辑每天都很低调而本分地工作,但电视剧就是不肯这样演。
    近几年来,尽管经济低迷,日本出版社的求职人气却异常地高,该不会是电视剧推波助澜的功劳吧!每到就业旺季,大出版社的接待部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竞争激烈时录取率只有千分之—,负责面试的员工很好辛苦,而上面只交代录取很好的人才就好。
    可是,通过入社考试,并不能保证他就会是个很好的编辑。感觉潇洒、薪水高、看起来时髦、可以采访名人,这些好像是出版社编辑工作广受欢迎的原因,其实一切只是表象。带着这些想法的人进到出版社后,出版也会跟着扭曲。
    我是半路出家,从一般企业转进出版社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佳能做了不到两年,就跳槽到出版社。附近那家从小就认得我的玻璃店老板说:“难得进到一家好公司,却不好好做,鹫尾家的儿子还是去搞服务业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觉得他这话有什么不对。
    出版确实是个不安定的职业,除了少数大出版社,一般出版社再怎么努力,也说不上安定。很近几年,连大出版社也撑得很苦。劳动环境也千差万别。有些出版社的薪资确实很高,但是占业界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社,都说不上是高薪;待遇苛刻的也不罕见。这些都叫做“出版社”。
    索尼公司不会和乡下小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卖到市场吧?乡下小工厂要生产电视机再卖出去也蛮难的。可是出版界接近不同,所有书籍的形式都一样。不论是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小出版社,还是员工上千的大出版社,都生产同样形式的东西,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而且不是规模大就一定会赢。出版业拥有这种异于电子、汽车等产业的面貌。
    编辑的定义也无法一语带过,因为他们有各种样貌。要定义编辑相当困难。
    例如,编字典和编女性周刊杂志的人同样是编辑,但是工作内容却很好不同。编字典是需要耗费漫长时间(在日本,以10年为单位也不稀奇)的文字工作,是很典型毫无特色的工作。而周刊杂志编辑则每天追着时间跑,这期才出刊就忙着下一期的采访,在某种意义上也很空洞。
    漫画编辑和学术书编辑差别更大。前者每本卖个几百万册很稀松平常,后者一本卖两三千册就算不错了,因此很难成为电视剧的描写对象。
    文艺编辑和时尚杂志编辑也有差异。文艺编辑的主要工作是追着作家约稿,而时尚杂志的编辑则把多数时间放在模特儿、造型师、摄影师等人身上。两者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里,彼此也很少接触。
    其实,出版社的规模和领域很多样化,却统统概括为出版,而且以在杂志和书籍的形式(任谁来做都是同样的形式)竞争,因此外界难以了解,而这也是我无法用一句话来定义编辑的理由。
    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
    编辑是什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书籍出乎意料地少。较常听到的说法是,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说,编辑是催化剂。感觉上好像可以了解,但还不够充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许多编辑专论和编辑的回忆录,可是展读再三,也无法从书中清楚勾勒出编辑的样貌。试看其中一二。
    日本名编辑松本昌次任职未来社期间,负责埴谷雄高、花田清辉、藤田省三、平野谦、桥川文三、杉浦明平、野间宏等作家,他认为:“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其实,编辑只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似乎无须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别要求或批评,但是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因为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此种精神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
    而发掘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文学名编柏金斯认为:“编辑很需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很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编辑保证不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编辑不需创造,只需投注心力。”
    两位名编所谓的编辑,以及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自有其道理,但在现代日本的出版环境里,仅仅如此定义编辑,似乎不够充分。先不提是好是坏,这10年来,以电脑为主的编辑技术变化、印刷技术革新以及成本管理、书店流通的转型等外在因素,使编辑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更有甚者,很重要的“读者”也不同以往,可以说“阅读”本身就受到了考验。现在确实还有人秉持着“只要做出好书就必定有读者”的信念,但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整个环境正朝着“单靠志向与热情还不够”的趋势推移。
    当人们问到编辑是什么,我总是支支吾吾无法用一句话讲清楚,就是因为编辑的工作范围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广更大。取材、策划、约稿、催稿、编辑实务、校稿、营销、发行、联系作者,一切流程本质上和过去相同,但是每一项工作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随性而为,必须重视时间和成本,在一定的管理下进行。
    例如,编辑会议通过了新的策划,接着就必须做出正式的策划案,将作者、书名、出版目的、读者对象、预测印量等资料,连同编辑所构思的文案等向公司提报。基本上策划案就此成立,可以邀作者写稿了。但是编写策划案往往是临阵磨枪,考验编辑的学养。
    接下来是找作者写书。编辑必须想办法说服作者,但对方若迟迟不肯答应,那就麻烦了。编辑必须动用诸如“读者多么期待这本书”“能获得多少读者”或是“写这本书多有意义或价值”等说辞,非让对方点头说“好”不可。这时候,编辑就需要具有擅长推销的商人口才,或是让人不知不觉信服的辩才了。
    写书很辛苦,很少有人觉得是件轻松乐事,因此很容易拖稿,这时编辑就要催稿了。能否高明地催稿,让作者如期完稿,就看编辑的本事了。催得太紧,会坏了作者的心情;可是截稿期限在即,只是婉言相劝,工作又无法如期完成。究竟该如何拿捏,这也是编辑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像地下钱庄逼债那样逼稿,更难成事。
    作者好不容易如期交稿,紧接着就是把原稿印成书籍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版面,插图及照片怎么放,制作目录,拟小标题,装帧方式,一切都考验编辑的判断和见识。本来这时候应该是很轻松的时间,其实不然,工作流程往往掐得很紧,不如想象中悠闲。然后是联系作者校稿,无数的即时作业等在后面,往往需要专业的判断。
    终于出书了,接下来要让更多读者读到。要搞营销活动,请人写书评,拜托书店把书摆在显眼的位置。此时等待着编辑的是类似广告公司的工作。
    然而,努力未必都有幸运的结果,书的销售情况往往不如预期。还有,和作者的关系该如何进展?请他再接再厉写第二本书,还是暂时停笔一段时间?都是烦恼的人际关系课题。
    以上就是编辑完成一本书的简单流程,读者应该可以了解编辑在不同的阶段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吧!不过,这许多不同的方面都有共通的地方,松本昌次说的需要“完整的人格”,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