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们回家

我们回家

  • 字数: 31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一心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2090718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华侨蜂拥回国,形成热潮,形成那个时代独特的一个历史现象。《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作者(王一心)采访了几十位上世纪50年代(3位1960年)归国的华侨,选择其中22位,其中包括郁达夫的遗腹女、钱锺书的侄子、有名民主人士冷通的外孙等,历时三年,以文学的笔法,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一生经历,包括其祖辈父辈因各种原因离开祖国,在国外的生活情形、选择回国的主客观原因,回国的过程、回国后的读书、工作、很终融人祖国普通百姓生活直至暮年的曲折经历,记录下那特珠的一群人的人生,也记录下一段独特的历史。附有各位归侨珍贵老照片约150幅。
《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作者简介
    王一心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馆员,江苏省港台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著有张爱玲传记系列: 《惊世才女张爱玲》 (1992,四川文艺出版社)、《张爱玲与胡兰成》(2001,北方文艺出版社)、《深艳一一艺术的张爱玲》(2007陕西人民出版社)、《色,戒不了》 (200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 (2008,东方出版中心)、《V小团圆>对照记》(2009,文汇出版社)。另著有:《丁玲外传》(199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苏青传》(199,学林出版社)、《林语堂》(1999,江苏文艺出版社)、《梁实秋》(2000,江办文艺出版社)、《太平天国》(2000,团结出版社)、《劳谦君子陶行知》(2004,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日记的胡适》 (2007,与李伶伶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徐志摩,新月社》 (2009,与李伶伶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很后的圣人:陶行知》(2010,团结出版社)等。2005年5月获南京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银奖,2006年10月获南京市文联第六届金陵文学奖荣誉奖,2007年9月获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目录

第一章 不同的归因
01.张健培――二叔回国把侄儿的心也带走了
02.谢瑞如――父亲思想红过大陆人
03.章文熙――牢狱之灾使父亲改变了计划
04.赵英凯――外祖父冷通的召唤
第二章 艰难的离别
05.谢莲香一母亲叫了警察捉女儿
06.施彩凤――父亲扮作羽毛球拍商人
07.蔡月星――母亲的调虎离山计
第三章 相异的旅途
08.陈汉民――差点在米舱里窒息
09.李毓铎――如同凯旋
10.郑婴三――船上风景:姊妹花
第四章 祖国第一课
11.王振坤――口袋里的黄花草
12.江以敏――当兵“政审不过硬”
13.林得春――“泄密”的伤害
14.李玉瑛――蒋介石是谁?
第五章 特殊的经历
15.叶培植――钉钉子:摩尔斯电码?
16.蓝万隆――“不是人过的日子也过过了”
17.邵丽珍――五元钱还了三年
18.张珍英――温室花朵栽在盐碱地里
第六章 丰富的人生
19.林素月――蛙泳与仰泳
20.冯明利――肾病专家下海弄潮
21.钱佼汝――名字是祖父钱基博起的
22.郁美兰――出生在父亲郁达夫遇难的那一晚
后记
摘要
    张健培――二叔回国把侄儿的心也带走了
    张健培1952年夏天从印尼回到祖国,回国时正好20岁,2012年正好80岁,回国整整60年。他高高的、瘦瘦的,说话慢慢的、轻轻的,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十分吻合。他是第三代华侨,很初是祖父到达印尼,“到那里搞什么东西呢?”张健培说,他的意思是祖父的谋生之道,也仿佛画出了祖父当年站在热带的土地上放眼四望,寻思立脚之策的一幅图画。“牙医。印尼甘蔗多,蛀牙多……”张健培笑道。大家听了也都笑了。
    张健培祖籍广东中山县,自祖父那一辈开始离开中国去印尼谋生。他的父亲张应芳生在祖国,长到十几岁时,是由祖母庐氏回国来把他接走的。
    张健培的祖父张瓒琴是位牙医,印尼甘蔗多,患龋齿的病人自然就多,所以祖父到印尼,无须像一般华侨那样从做苦力开始。生活虽不像一些经商的华侨那样大富大贵,但也总归是衣食不愁的了。
    张健培的家在印尼雅加达,祖父去时还是在荷兰人的统治下,荷兰人给雅加达取的名字叫巴达维亚。父亲张应芳到印尼后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读过几年书,读到相当三四年级,学的是荷兰文,后来就跟着祖父学牙医。
    张健培老家广东中山县的同乡去印尼的人不少,有个姓郑的同乡,到印尼时把他妹妹郑金凤也带去了,后来郑金凤就与张应芳结成连理,她便是张健培的母亲。
    张应芳成人后子承父业,与妻子一道开牙医诊所,生意挺好。他们生了4个孩子,张健培是长子。
    张健培6岁的时候入了广东同乡会办的广仁小学,念了6年,快要毕业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攻印尼。听说日本人要来了,张健培父母带着全家逃难。
    日本人投降后,家庭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张健培的家长又开始为张健培选择继续读书的学校了。
    有一个叫司徒赞的人,也是他们广东人,在20世纪10年代末自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来到印尼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也做过报社编辑,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在抗日战争之前与之后各时期,都十分活跃。在日本人统治期间,还曾被捕关押在集中营。日本战败后,司徒赞联合广仁学校、华侨中学、福建学校,商定三所学校合办一所华侨中学――“临时联合中学”,于1945年10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司徒赞被推为该校常务委员。
    1946年7月,中华总会文教部根据主办联合中学的三大侨团的提请,决定将联合中学更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简称“巴中”),在之后的常务董事会议上,司徒赞被推举为巴城中学靠前届校长。
    张健培顺利地考上了这所学校。
    张健培所受左派思想的影响,除了“巴中”以外,还来自他的二叔张应华(别名张华),他是印尼华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当时张健培家订有两种华文报纸,一是《生活报》,另一份是《新报》。《新报》也是左派报纸,但不像《生活报》那样激烈,比较温和。张应华还是一位话剧演员,演过一些进步话剧,比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他因思想左倾,为印尼当局所不容,一度东躲西藏,后于1951年回到祖国。
    二叔的离去,使张健培对新中国更加向往。张健培的父母虽然不像二叔那样积极鼓动他回国,但也很开明,不阻拦他回国。其实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应该是希望张健培留在他们身边的,因为他是老大,下面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还小,而且父亲的身体也不好。但他们毕竟爱国,也相信儿子在祖国会更有前途,会生活得更好。
    1952年6月,张健培离开印尼,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一个临时处所,准备参加高考,高考在7月举行。
    张健培参加高考,他的靠前志愿是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是大连工学院,后被大连工学院录取。
    张健培就读于水利系水利工程专业,读了四年,还做了班干部。
    张健培回国才半年,父亲就因病过世了!牙科诊所家里无人顶替,只能向外请人,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家就这样败落了。
    后来整个家就靠大妹妹支撑,小妹妹因为读书用功,在印尼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后,也于1959年回到祖国,考上厦门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清河中学当数学老师。
    张健培从地跨赤道、年平均温度26℃上下、无四季分别的热带气候的南半球国家印尼,一下来到地处北半球暖温带、四季分明、大力度优惠气温近零下20℃的大连,本来在气候上就很不适应,他接到父亲病逝噩耗的时候,正是他到大连的靠前个冬天,是大连很寒冷的季节,其心情可想而知。
    除了气候,不适应的还有饮食,那时他们常常吃磨得不很碎的玉米碴,肠胃受不了,许多人都大便出血。
    除了自然环境与饮食,政治气候也很严峻。张健培一入学,正赶上紧接着“三反运动”的“五反运动”掀起高潮,虽然运动的矛头并不是对准学生的,但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接二连三,造成社会的肃杀之气,不可避免地使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何况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侨生。
    张健培大学毕业时,学校从各专业选拔了10个同学到清华大学深造,到当时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主办的一个研究生班进修。可是才一个多月,反右运动又开始了,钱伟长成了右派,研究生班随即暂停。相当于工作分配,研究生班上学生各人的人事关系就转到了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单位。
    选择去向时,张健培就选了南京,被分配到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同学一同分来的有三人,其中一位叫赵文绮的女生也是张健培的大学同班同学,当时他俩已在恋爱中。张健培在理论力学教研组,赵文绮在河川系工程力学教研组,都搞教学。
    半年后,清华大学研究生班恢复,张健培与赵文绮重又回到清华,两年后毕业,再回到华东水利学院当老师,一直到以副教授退休,两人同属于河海大学力学材料学院。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