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见证
字数: 45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 李海明
出版日期: 2013-05-01
商品条码: 978751620273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95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由李海明编著。
30多年前,央视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单位,甚至被人误认为是演电影的;20多年前,央视还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甚至不得不贷款借债渡难关;如今,央视已成为国家第一媒体,其实力雄厚,信息权威。
央视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作者李海明以自己的工作亲历,将央视发展的一幕幕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李海明,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975年进入央视,在央视工作35年,历任记者、编辑、《新闻联播》编辑组组长、新闻部副主任、第四套节目部副主任、海外新闻部主任、对台节目部主任等职。1995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后加盟新媒体,任汉雅星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魅力中国网络电视台副总裁兼监事会主席。在央视期间,他先后参与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央视第一套节目新闻的改革、第四套节目的创办;与大家一起,牵头开创了以《中国新闻》为代表的央视对外新闻;改版创办了《海峡两岸》《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等一批精品对台栏目和活动;撰写出版了《电视新闻编辑制作》《对外新闻编辑制作》等书,把央视新闻改革实践上升到理论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这些书分别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现改为中国传媒大学)辅助教材、央视岗位培训教材,为央视新闻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央视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央电视台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目录
第一章 艰难中的探索
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002
六七十年代电视台的强项是纪录片/007
80年代之前《新闻联播》为什么迟迟不能成为主流媒体?/014
全国人民的期盼/021
国家彩电中心的建设为央视崛起奠定基础/031
第二章 历史性的转折
“央视要被电台接管了”/036
我被“发配”到联播组/039
当日新闻成为《新闻联播》的主体/046
田纪云:扶贫就应该这样干!/050
《新闻联播》中开设《观众论坛》和《观众信箱》/055
新闻直播的观念冲突/057
4万元投资,台长办公会研究了几个月没通过/067
“中山装事件”轰动全球/070
《早间新闻》为什么拖了六年才办成?/072
地方台一周一次的电话会/079
改革目标转向《午间新闻》/083
杨台长给我的书作序/088
第三章 央视差钱的日子
11届亚运会给央视带来的喜与忧/094
“主熙凤”与“刘姥姥”共渡难关/109
如何管理好用流动ENG采访的项目?/124
第四章 央视第四套节目的创办
马部长看望我们,擦出创办四套的第一道火花/132
《联合报》首次访问央视/136
借助有线电视四套迅速进入台湾家庭/147
四套成立新闻部/157
72小时的背后/160
第五章 《中国新闻》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四套新闻的创新/180
没有《新闻联播》改革的痛苦,就没有《中国新闻》/185
北美华人的呼吁/189
“谁说过披肩发不能播新闻?”/195
华语新闻频道筹建始末/203
粤语新闻诞生记/209
抢出来的100集系列报道/215
《对外新闻的采访与编辑》成为央视培训教材/229
第六章 机制救活对台部
我又一次被“发配”/236
拿到“准生证”之后/246
“牛奶”和“面包”是怎样来的?/252
一个节目改了10遍/258
央视“牵出”李敖/267
多次专访许信良/271
广种薄收/278
民进党铁板一块吗?/283
大台风范/289
众人是圣人/294
《海峡两岸》成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301
群星灿烂/303
第七章 闽南话节目创办的故事
央视首推闽南话节目/310
范宇文教授建议的启示/316
台湾媒体用闽南话播音吗?/321
央广林主任的播音受欢迎/325
亲眼所见/327
第八章 《海峡两岸》主持人的故事
三个主持人都没有通过/332
李峰的故事/335
柴璐的故事/339
李红的故事/344
第九章 台湾名嘴的故事
赵怡访央视提出合办连线栏目/348
赵少康点评一周时事受欢迎/351
尹乃菁脱颖而出/359
江岷钦以深厚文学功底征服观众/363
郑又平用事实说话/371
黎剑南善用顺口溜/377
第十章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
为两岸青年搭建交流平台/380
和谁合作?/386
十八所高校参加首届大赛/392
规模优选的一届/396
大赛首次移师台湾/405
第十章 难忘的经历
飞机撞在高压线上/412
《万里长江第一坝》/416
第一次受到部长嘉奖/423
《远征南极》/432
我建议发起的“全国靠前少先队员”评选/435
世界上每年“长出”4万亩土地的地方/441
第十二章 投身新媒体
杨台邀请我参加新媒体/450
走进民营企业/455
筹办华人资讯频道/461
CCTV4入岛/466
和央企合作加快发展/482
摘要
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
1976年是我到中央电视台的第二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我在新闻部农业组当编辑。5月的一天,组长吕逢欣派我去农业部了解全国夏粮生产情况,以便组织采访。当时,农业部粮油局在复兴门内大街民族文化宫旁的大楼里办公,离广播电视部大院很近,溜溜达达一会儿就到。农业部粮油局综合处的值班员告诉我,领导都去石家庄了,要在那里开全国“三夏”现场会,全国夏粮主产区的省、地区和县都有代表参加,让你去那里采访。
打道回府后向组长汇报。组长说:“好吧,你去石家庄吧,但是你第一次出差,有个人做伴才好。”老吕是个好心人,他电话联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组,正好组长方舒要去。太好了!在北京火车站,我们又碰上了《人民日报》农村组组长李克林。老方和李大姐当时都五十六七岁的样子,头发花白,都是老革命干部,老方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敌占区工作,任县委书记兼县武工队长,李大姐也是长期在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县级干部。当时虽说他们都是农业组组长,是“组级”干部,但“”前他们那个组都叫农村部,因为“十年动乱”,机构全乱,农村部改名为农村组’,实质并没有变。不仅新闻媒体是这样,中央的一些部委也被称之为“组”,如国务院文化部被改为“国务院文化组”,等等。所以中央机关“组长”的级别从科长到部长,相差悬殊。那年我27岁,第一次出差就碰上了新闻界老前辈,又加上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喜欢新闻,长期做媒体的通讯员,十分崇拜《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以,和他们一起外出开会采访感觉很幸运。我一路上不断地请教,问这问那,老方和李大姐也很喜欢我,他们说:“小李正是黄金年华啊,让我们好羡慕啊,当初我们这个年龄正钻山沟打游击,天天挨饿啊!”。当时我想:“我有什么好羡慕的,要经验没经验,要资历没资历,要财富没财富,哪像你们啊,什么都有,你们才让人羡慕呢!”30多年后的我写本文时才体会到两位前辈当时的心情。
李大姐说:“小伙子,别忙着找对象,回去我给你介绍。”
老方则说:“小伙子,你那么喜欢广播,回去调我们那里得了。”
我千恩万谢。但是回来后我没有找过他们,只是偶尔在广播电视部大院见到过老方,他骑自行车上班,见面聊几句,很亲切,满头银发朝后梳着,很有学者风度。
下午两三点钟,火车到了石家庄,会务组的车把我们接到河北军区招待所,全国“三夏”现场会的参会人员都在这里报到。当时的石家庄尘土飞扬,破破烂烂,一点都不像省会城市的样子,怪不得人们称它“土家庄”。
我跟在两位前辈后面签名报到。第一个签名的是李大姐,接待员看到李大姐出示《人民日报》介绍信和记者证,立即站起来握手,连声说:“欢迎欢迎,主任您亲自出马,很重视我们啊!一定要多给点版面啊!”第二个是老方签到,老方出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信,接待者站起来热情握手,说:“我们天天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啊!方主任多帮忙,多上几条啊!”对两位前辈十分热情。
轮到我登记了,接待员看到北京电视台的介绍信和我的工作证,抬起头来困惑地说:“北京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你来干什么?”
我一下子愣住了,赶紧解释,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接收。我感到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脸红红的,赶紧向前辈求救。老方说:“北京电视台是播电影,也播新闻和专题,是新闻单位;名字虽然叫北京台,但实际上是中央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是平级的。”老方还拿出工作证说:“你看,我们的工作证封面都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我们在一个大院里办公。”国际广播电台的小闫也在旁边“助威”,最后,接待员很无奈地让我签到了。
事情还没完。晚饭后,当时的农业部部长沙风要召开各省领队碰头会,要求新闻单位也参加。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对啥事都新鲜,我高高兴兴地跟在前辈后面走向二楼会场,没想到会场门口要查证件,这一次是不让进了!理由是,只让“正式新闻单位”参加。老方说:“算了吧小伙子,碰头会没有实质性内容,回去休息,明天参加开幕式,听国务院陈永贵副总理讲话吧。”
我悻悻地离开会场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琢磨下午发生的事,心中十分郁闷。“北京电视台,演电影的”,人家根本没有把电视台当成“正式新闻单位”,郁闷!
细想一下,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知道电视?不要说是百姓家庭,就是国家机关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而且还都是黑白的,12英寸小屏幕。那年头电力紧缺,动不动就停电,连照明都很难保证,哪有电看电视?
再说电视节目,内容十分贫乏,每天晚上大概7点钟播出,约10点结束,总计3个多小时的节目分为3段:第一段电视新闻,第二段专题节目,第三段电影或戏曲。新闻是用16毫米电影胶片拍的工农业生产动态,如:某某大队修水利啦,某某工厂“抓革命促生产”啦,某某单位“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啦,等等。黑白画面,没有现场声音,新闻的声音除解说词以外就是音乐。每当看到这些我们就调侃说:“拉洋片开始了!”总之,看了当天的新闻节目,都不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相比有天壤之别!当时中国传递信息最快的媒体是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也是权威媒体。
P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