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王朝内争
字数: 195.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晶
出版日期: 2013-04-01
商品条码: 9787205076177
版次: 2
开本: 其他
页数: 190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2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文字血泪》这本小书,并非是系统的“文字狱史”,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文祸现象。既谈不到全,也谈不到专,并不能回答有关文字狱史的所有问题。而笔者所致力的方向,却是使更多的非专业人员通过不吃力的阅读,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狱的轮廓。
《文字血泪》笔者张晶虽然也时常沉潜于史籍,但都是为了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的历史背景参照,书倒是写过若干,但从来没写过纯粹的史学著述,因而,没有底气,也没有资格来谈史学方法论问题。但我明白这样一点:书写出来,是为人们看的。我也知道,有些著作在当世可能少有问津,而在后代却可以成为“不朽”。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种豆”的收获――杨恽被腰斩
“《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之死
史碑之悲
“平生文字为吾累”――乌台诗案
《车盖亭》诗――蔡确的厄运
诗人皂后――生命在诗祸中凋谢
“罪己”与杀人
文字狱,权奸的武器
朱元璋的“文字学”
波澜迭起的万历文祸
一代思想家的惨遇
鲜血飞溅的《明史辑略》案
血染《南山集》
飘零的大树――年大将军得祸于文字
雍正的“出奇料理”
“独抒己见”的后患
“坚磨生”的血光之灾
疯子逃不脱文字狱的屠刀
摘要
北魏太武帝时的名臣崔浩,因立史碑事而被太武帝诛杀,这是北朝的一桩有名的文字狱。
太武帝神麂年间,北魏都城大同郊外,出现了一群规模浩大的碑林。这个碑林可以说是从古以来未有的奇观,上面刻的是宰相崔浩主编的大型当朝史志《国书》30卷,以及崔浩所作的《五经注》。碑林占地方圆百米,甚是壮观,又是建在离京城仅有三里的近郊大道旁边,引来了无数的观众。路过此地的人,无论文化高低,都要到碑林中观赏一番。也有很多人特意从很远的地方来观摩碑林。一时间,这个碑林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碑刻在北魏极受重视,到今天魏碑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瑰宝,在书法界,魏碑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崔浩本人就是有名书法家,碑文大概是他自己书丹,也不知刻了多少块石碑,总之是用了三百万工,终于建起了这处碑林。
绅士淑女,都把碑林当作一个景观来览胜,来往行人,都绕着碑林看看碑的内容。碑的内容是北魏当朝国史,而且记载本朝事“备而不典”,巨细皆载,善恶俱收,所以,统治者内部不干不净的事也都在《国书》中记录下来。如果仅是在书中,影响还不至于如此广泛,现在,刻成了规模宏大的碑林,加上崔浩那一手漂亮的字迹,吸引了许多观览的人,碑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胫而走。
《国书》所记载的,多是北魏统治者的一些史实,也包括了北魏开国前的一此情况,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在文化上自然比当时已很发达的汉族要落后许多,有许多陋俗,比如,妻后母,报寡嫂,等等。
《国书》的这位大主编崔浩,是汉人士族,他是带着正统的儒家文化眼光来编纂北魏国史的,对于鲜卑文化习俗有着或隐或显的鄙夷眼光,《国书》中也记载了北魏统治者的“家丑”秘事。这些东西仅在书中影响还有限,现在刻成石碑,立在通衢大道旁,传扬甚为广远。那些鲜卑贵族本来就对崔浩没有好感,现在,看到史碑上这些“暴扬国恶”的东西十分『贲怒,便对崔浩群起而攻之,以致于酿成了这桩有名的史祸。
关于崔浩作为汉族士人的代表人物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妨从头介绍一下。
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家族贵盛,乃是北方有名的高门大姓。从魏晋以来,代代都有名臣。
崔浩的父亲崔宏,在道武帝时,也是肱股重臣,任吏部尚书,封为白马公。死的时候是魏明元帝泰常三年(418年)。病笃之时,明元帝派侍臣问疾,一夜数返。死后丧礼十分隆重,皇帝诏命群臣及附国渠帅都来会葬,亲王以下,都受命拜送。
崔浩长得白皙纤弱,眉清目秀,如同一个弱柳扶风的美妇人,但此人却是胸有大略,深谙兵机。他从小就好学多思,博览经史,对于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观览。弱冠时就已被任为通直郎,后迁至著作郎。因他书法精湛,道武帝经常让他随侍左右。
崔浩出身名门,且又才华出众。太原的大士族郭逸便把女儿嫁给他。郭逸的夫人王氏,也是出身于士族之家,她对崔浩极为看重,认为他是个奇才,对这个乘龙陕婿十分满意。崔浩娶郭氏女时间不长,妻子便因病而亡,他的岳母王氏深以为憾,又要把小女儿嫁给崔浩,郭逸和其他亲属都劝阻她,以为这样不好。王氏不听,非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又嫁给了崔浩。这桩婚姻本身,便说明了汉族士族之间,以门第互相认同的情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门阀政治,人们的门第观念十分严重,士族与庶族差距甚大,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以概括这种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汉朝开始,便以“九品中正制”论人选官,而士、庶之分是划分品第的重要依据。寒门不可能进入上品,士族也不会流入下品,二者泾渭分明。寒门并非是经济上贫困,士族也未必家私万贯,经济状况不是主要标准。士族主要是那些所谓高门大姓,如王家、谢家。西晋、东晋的政治都是士族垄断。像王导、谢安,都是有名的士族。
北朝的汉人也深受士庶观念的影响,也同样有士庶之分。如崔、卢、郭、王,这都是北方有名的贵族,他们彼此联姻,互为援结。同时,这些北方士族总是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南方(东晋、南朝),因为南朝是士族政治的核心,士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北朝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在文化上远较汉族士族落后,因而北方的士族在心灵深处对北朝统治者并不佩服,在文化上也很鄙夷他们。反过来,北朝统治者及其贵族集团对汉族士族,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是防范、敌视。尤其是少数民族贵族集团,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对汉族士人多方排挤打击。如北魏的鲜卑贵族,对崔浩等人就是极力倾轧排诋的。
崔浩本人出身名门高姓,这种士族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与崔家结成姻亲的,也都是北方的大士族,如崔浩的母亲,便是卢谌的孙女。卢谌也出身士族,曾为刘琨的主簿。卢谌是范阳人,范阳卢家,是北方有名的大姓。这些北方的有名士族互为姻缘,声气相应,形成了一个门阀士族集团。他们的正统意识、种族意识都是很深厚的。崔浩也是如此。这种意识有意无意地流露,必然伤害鲜卑贵族的某种自尊感。
例如,崔家与太原王氏的结亲,崔浩对王慧龙出身的认定,曾引起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
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东晋末年,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崔浩的弟弟羡慕主家的门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有人说,王慧龙并非王家人。崔浩见了王慧龙,见到他的鼻子生得很大,就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原来王家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世代都出酒糟鼻(当时叫做“?”,音渣)。南方把这一家王姓称为“?王”。崔浩对士族的家史、谱系都相当熟悉(这在当时是一门学问,即所谓“谱学”。王慧龙一经崔浩的“鉴定”,便被证实真是“贵种”)。
崔浩对王慧龙的赞誉,激怒了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只承认自己是“贵种”,不能容忍其他“贵种”的存在。北魏前期,统治者的民族意识、种族意识相当强烈,皇帝也是如此。于是,鲜卑贵族便抓住这件事到皇帝那里去告他的状,说他贬损鲜卑。太武帝听了大怒,把崔浩叫去训斥了一顿,崔浩吓得出了一头冷汗,连忙跪下,向太武帝承认了错误。
这是崔浩作为北方士族的代表,和鲜卑贵族之间产生的一次矛盾。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由来已久的,后来,崔浩因史祸而被杀身,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崔浩为鲜卑贵族所忌恨、排诋,但皇帝对崔浩还是很好器重的,这是因为,崔浩深谙兵法,料事很准,参赞军事,多能取胜;而当皇帝不听崔浩建议时,往往致败。所以,太武帝对他深服其言。
泰常元年(416年),东晋的将军刘裕进攻姚泓,要沿黄河西上,向北魏求借道,太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说:函谷关乃天险,刘裕如何能够西进?扬言伐姚,实际上意图难测。应该先发兵断黄河上流,不让裕军西过。”大家都同意这个计策,太武帝将听此计。P21-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