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家的造就

文学家的造就

  • 字数: 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冰心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37111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隆重纪念冰心《寄小读者》诞生90周年 ★向新老“小读者”倾情奉献“冰心青少年文库” ★首度收入冰心译文儿童经典 ★选用美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近百幅经典插画,独具永恒的时代韵味 ★靠前专享由冰心女儿吴青、女婿陈恕审定主编的冰心儿童文学很好不错版本 ★有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评委会副葛翠琳作序推荐   “冰心青少年文库”丛书是特意为青少年读者制作的冰心作品集,相对于《冰心全集》它更适于青少年读者阅读,相对于市面上已存的各种冰心选集它的内容更丰富翔实。全集包括5大类:美文、诗歌、小说、译文、随笔以及《寄小读者》纪念版,基本囊括了冰心的所有经典之作。同时考虑青少年的阅历和阅读习惯,选取篇目适当,浅显易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冰心随笔选,主要收录了两方面的文章,其一为冰心关于读书、写作的经验之谈,其二为冰心对同时代作家的追忆或评介。读者不仅可以领悟一些写作之法,也可以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家的逸闻趣事。对于热爱阅读与写作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
目录
文学家的造就
文艺丛谈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我的文学生活
写作的练习
写作经验
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
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朋友
孩子们的作品
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
从“五四”到“四五”
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
我是怎样被推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去的
我和小读者
寄小读者的信
给当代青少年的信
忆读书
忆故人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追念闻一多先生
老舍的散文
火树银花里的回忆
忆天翼
谈巴金的《随想录》
入世才人粲若花
忆许地山先生
忆实秋
编后记
摘要
    这时我自己偷偷的也写小说。靠前部是白话的《落草山英雄传》,是介乎《三国志》,《水浒传》中间的一种东西。写到第三回,便停止了。因为“金鼓齐鸣,刀枪并举”,重复到几十次,便写得没劲了。我又换了《聊斋志异》的体裁,用文言写了一部《梦草斋志异》。“某显者,多行不道”,重复的写了十几次,又觉得没劲,也不写了。
    此后便又尽量的看书。从《孝女耐儿传》等书后面的“说部丛书”目录里,挑出价洋一角两角的小说,每早送信的马夫下山的时候,便托他到芝罘市专享的新书店明善书局(?)去买。――那时我正学造句,做短文。做得好时,先生便批上“赏小洋一角”,我为要买小说,便努力作文――这时我看书看迷了,真是手不释卷。海边也不去了,头也不梳,脸也不洗;看完书,自己喜笑,自己流泪。母亲在旁边看着,觉得忧虑;竭力的劝我出去玩,我也不听。有一次母亲急了,将我手里的《聊斋志异》卷一,夺了过去,撕成两段。我趑趄的走过去,拾起地上半段的《聊斋》来又看,逗的母亲反笑了。
    舅舅是老同盟会会员。常常有朋友从南边,或日本,在肉松或茶叶罐里,寄了禁书来,如《天讨》之类。我也学着他们,在夜里无人时偷看。渐渐的对于国事,也关心了,那时我们看的报,是上海《神州日报》,《民呼报》。于是旧小说,新小说,和报纸,同时并进。到了十一岁,我已看完了全部“说部丛书”,以及《西游记》,《水浒传》,《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其中我很不喜欢的是《封神演义》。很觉得无味的是《红楼梦》。
    十岁的时候,我的表舅父王车逢先生,从南方来。舅舅把老师的职分让给了他。靠前次他拉着我的手,谈了几句话,便对父亲夸我“吐属风流”。――我自从爱看书,一切的字形,我都注意。人家堂屋的对联;天后宫,龙王庙的匾额,碑碣;包裹果饵的招牌纸;画片后面,格言式的短句子;我都记得烂熟。这些都能助我的谈锋。――但是上了几天课,多谈几次以后,表舅发现了我的“三教九流”式的学问;便委婉的劝诫我,说读书当精而不滥。于是我的读本,除了《国文教科书》以外,又添了《论语》,《左传》,和《唐诗》。(还有种种新旧的散文,旧的如《班昭女诫》,新的如《饮冰室自由书》。)直至那时,我才开始和经诗接触。
    车逢表舅是我有生以来,靠前个好先生!因着他的善诱,我发疯似的爱了诗。同时对于小说的热情,稍微的淡了下去。我学对对子,看诗韵。父亲和朋友们,开诗社的时候,也许我旁听。我要求表舅教给我做诗,他总是不肯,只许我做论文。直到我在课外,自己做了一二首七绝,呈给他看,他才略替我改削改削。这时我对于课内书的兴味,很为浓厚。又因小说差不多的已都看过,便把小说无形中丢开了。    辛亥革命起,我们正在全家回南的道上。到了福州,祖父书房里,满屋满架的书,引得我整天黏在他老人家身边,成了个很得宠的孙儿。但是小孩子终是小孩子,我有生以来,靠前次和姊妹们接触。(我们大家庭里,连中表,有十来个姊妹。)这调脂弄粉,添香焚麝的生活,也曾使我惊异沉迷。新年,元夜,端午,中秋的烛光灯影,使我觉得走入古人的诗中!玩的时候多,看书的时候便少。此外因为我又进了几个月的学校,――福州女师――开始接触了种种的浅近的科学,我的注意范围,无形中又加广了。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全家又跟着父亲到北京来。这一年中没有正式读书。我的生活,是:弟弟们上课的时候,我自己看杂志。如母亲定阅的《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之类。从杂志后面的“文苑栏”,我才开始知道“词”,于是又开始看各种的词。等到弟弟们放了学,我就给他们说故事。不是根据着书,却也不是接近杜撰。只是将我看过的新旧译著几雨种的小说,人物布局,差来错去的胡凑,也自成片段,也能使小孩子们聚精凝神,笑啼间作。
    一年中,讲过三雨多段信口开河的故事,写过几篇从无结局的文言长篇小说――其中我记得有一篇《女侦探》,一篇《自由花》,是一个女革命家的故事――以后,一九一四年的秋天,我便进了北京贝满女中。教会学校的课程,向来是严紧的,我的科学根底又浅;同时开始在团体中,发现了竞争心,便到晚的,尽做功课。
    中学四年之中,没有显著的看什么课外的新小说(这时我爱看笔记小说。以及短篇的旧小说,如《虞初志》之类)。我所得的只是英文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P22-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