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黎教授教你读论语/国学名师课堂丛书

黎教授教你读论语/国学名师课堂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黎孟德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01347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国学名师课堂》系列丛书,是一套通俗实用的国学普及读物。它以精炼的语言、实用的讲解,为广大的国学爱好者和中小学师生导引了一条更为便捷的入门之路。
《国学名师课堂》靠前辑约请国学专家黎孟德教授编著,现在与大家见面的共五种:《黎教授教你读论语》《黎教授教你读史记》《黎教授教你读唐诗》《黎教授教你读宋词》《黎教授教你读古代诗词名句》。
《黎教授教你读论语》对《论语》做了极为精辟的讲解,同时,对它的文学成就、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以及如何读懂并吸收其精华的方法,都作了精彩的论述,本书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录
《论语》导读
讲一点有关孔子和《论语》的事
健康快乐的人生
道德高尚的人生
充满智慧的人生
有所作为的人生
万世师表
《论语》的修辞手法
《论语》讲解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优选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摘要
    讲一点有关孔子和《论语》的事
    在浩若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如果我们要挑出一部对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影响优选的书,那么,就非《论语》莫属了。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逝世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平时的言行和教诲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他的祖辈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到了鲁国。他的父亲叫梁叔纥,据说生孔子之前,曾到尼丘山祈祷,所以就给他取名丘。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梁叔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孔子也长得高高大大,孔武有力,《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有九尺六寸高,按汉尺折算,大约有1.96米。
    孔子的母亲姓颜,名征在。她和梁叔纥结婚的时候,梁叔纥已经六十多岁了。孔子三岁的时候,梁叔纥就去世了。从此,母亲就带着幼小的孔子,过着贫穷的生活。孔子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从小就十分好学。他曾经向老子问道,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论语?八佾》说他“入太庙,每事问”。他自己也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正因为这种好学的精神,在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学问已经很好了。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形同虚设。在诸侯靠前部,不仅卿大夫开始谋夺诸侯的政权,连卿大夫的家臣,都逐渐强大,开始谋夺卿大夫的地位,甚至左右国家的大政。孔子希望用自己的仁政学说来挽救时势,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求仕之路。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孔子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收学生了,他的学问好,人品也好,很多人都愿意拜他为师。他自己也很乐意充当老师的角色。他说自己“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学习,不管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富贵贫穷,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说:“吾自行束侑以上,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能交几条干肉作为学费,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以及子路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学生。后来,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号称有弟子三千,其中很为有名的有七十二人之多。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三十五岁。鲁国发生内乱,季平子和邱昭伯斗鸡。季平子在鸡翅上洒了芥末,来迷惑对方鸡的眼睛,邱昭伯为鸡装上金属爪,结果季平子的鸡斗败,他因此发怒,就抢了邱昭伯的封地,邱昭伯向鲁昭公告状,鲁昭公本来就不满意季平子的跋扈,就以此为借口带兵去打季平子。季平子联合季孙氏和孟孙氏对抗鲁昭公,结果鲁昭公被打败,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地大物博,又经过齐桓公时期管仲的治理,已经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孔子到齐国的时候,正是有名的政治家晏婴当政、国力强盛的时期。晏婴的政治主张和孔子是接近不同的。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的道理,孔子就告诉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就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就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就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就要像儿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国家要有规矩秩序,各人按各人的名分行事。齐景公很高兴,想把尼溪地方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不同意,他说:“这些人讲的礼乐一套的东西繁琐得很,一辈子都学不完,如果在齐国实行起来,恐怕没有什么好处。”于是,齐景公就开始冷落孔子了。
    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我老了,没有用了。”孔子就回鲁国去了。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孔子主要就是教学生,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被任命为中都宰,这时孔子已五十一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司空,不久又升为司寇。司空是掌管工程的长官,司寇是掌管司法的长官。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许多诸侯国纷纷效仿,也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安。当时鲁国的政事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是鲁。国的卿大夫)手中,孔子和他们的政见不合,受到他们的排斥,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好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时,因误会被入围困了五日。
    有一个叫阳虎的人,曾经很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孔子的长相和阳虎很相像,匡人把他误当作阳虎,就把他和弟子围起来了。弟子们都很恐慌,孔子却很好镇定。很后,误会搞清楚,匡人也就放了孔子,但希望他不要去卫国。
    匡在卫国和晋国之间,孔子也想到晋国去,但是听说晋国大夫赵简子杀了鸣犊和窦筚两个贤人,他就决定不去晋国,很终决定还是去了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回来了,很好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五十九岁,他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陈国是夹在吴国和楚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常常受到两国的欺负,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却也很难有所作为。
    孔子听说楚昭王很贤明,就准备去楚国看看。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