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皇帝君士坦提乌斯(公元337年~361年 在位)
铲除异己
第一位承认基督教为合法的宗教,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大帝”(Magnus)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us I Magnus)死于公元337年5月22日。 当时,他亲自率军参加波斯战争,离开帝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渡海到达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Nicomedia)之后不久,一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享年62岁。君士坦丁的在位时间,如果从他早年争夺皇位的时期算起,长达30年;从他战胜了对手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 、统治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开始计算,也有25年. 而他击败了最后一个对手李锡尼(Licinius),成为罗马帝国独一无二的统治者则有13年。可以说君士坦丁是在实现了他一生所有的野心之后离开了人世。因此,世间对他的死亡没有产生疑虑,更没有阴谋、暗杀之类的传闻。
不算他最初负责军务的“凯撒”(副帝)时代,从他一手掌握了帝国军政两大权力,成为优选统治者的“奥古斯都”(正帝)的公元312年开始,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超过了以政权稳固而有名的五贤帝。在历代的罗马皇帝中,他的在位时间仅次于在位40年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皇帝统治时间的长久,意味着其制定的政策大多都能在其生前得到贯彻落实,想来君士坦丁应该是死而无憾。至于同大国波斯的战争,由于还没有正式开战,可以随时中止。当时的形势并非是因受到波斯王的攻击而不得不战,中止战争并不会给罗马带来不利。换言之,波斯王国对公元337年的罗马帝国而言,根本构不成威胁,不过是期望开战的罗马因为优选司令官的死亡,将战争延期罢了。
虽然君士坦丁在前往波斯战役的途中死亡,却没有给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印象。罗马帝国西起泰晤士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北沿莱茵河、多瑙河,南到沙哈拉大沙漠的辽阔的疆土,在他生前始终维持着统一的局势。即便不是基督徒,罗马市民大概也不会反对授予他“大帝”的尊称。依照传统,他应该被授予“神君”(divus)的称号,然而一神教的基督教,非但不承认其它神灵,甚至连接近于神的存在也不认同,因此君士坦丁的尊称只能改为与英文great同义的magnus(大帝)。顺便提一笔,君士坦丁在临终前接受了洗礼成为了基督徒,所以,他的遗体没有以罗马传统的方式火葬,而是遵照基督教的习惯进行了土葬。
对于优选权力者而言,其任期中最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决定接班人,以及为权利平稳交接铺平道路。君士坦丁生前对此也做了详细的部署.在他去世的前二年,已经将广阔的帝国划分为五个区域,选定了各个区域负责防卫与治理的统治者,并将此决定公诸于世。这是君士坦丁为了避免在自己身后发生继承权之争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他自己为了铲除对手,消耗了大半的壮年时期,个人的经历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内乱必须掐灭在萌芽期。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当年点燃内乱之火的,正是青年时期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本人。
凭借着过人的本领登上权力优选峰的君士坦丁,膝下有四位亲生的儿子。不过,他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儿子克里斯普斯(Crispus),虽然获得了“凯撒”(副帝)的地位,却因为与继母、皇后法乌斯塔(Fausta)乱伦私通,被君士坦丁处死。同时被处死的法乌斯塔皇后与君士坦丁生有三个儿子,按照年龄顺序,依次是君士坦丁二世(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君士坦提乌斯(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君士坦斯(Flavius Julius Constans)。君士坦丁去世时,他们分别是20岁、19岁和17岁,当时都已经拥有“凯撒”的称号。如果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交给自己的儿子们,似乎也很合乎常理,不过他没有这样做。
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克洛鲁斯(Constantine Chloros)在成为“凯撒“之后,与第一任妻子、小酒馆的店主之女海伦娜离婚,与时任正帝的马克西米安的女儿提奥多拉再婚。对于君士坦丁而言,继母提奥多拉所生的孩子,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君士坦丁去世时,他的两位异母弟弟还健在,并且各自都有二个儿子,这四个儿子与君士坦丁的三个儿子属于堂兄弟关系。
按照年龄的长幼,这四位堂兄弟分别是德鲁马特乌斯(Dalmatius)、汉尼拔阿努斯(Hannibalianus)、加卢斯(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us Gallus)和尤里安(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两位年长兄弟的具体年龄不详,似乎比君士坦丁的三个儿子稍大一些,年幼的加卢斯和尤里安,在君士坦丁去世时,分别是12岁和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