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吴修齐先生口述历史
字数: 161.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谢国兴,等
出版日期: 2013-01-01
商品条码: 9787510815713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系列:吴修齐先生口述历史》是台湾统一企业董事长、“台南帮”领袖吴修齐先生的口述历史,讲述了其出身贫苦农家而后外出谋职、经商的经历,其对自己人生历程和工商活动之回忆,映射出台湾八十年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史,七十载商业、工业、经济演进史。
目录
弁言/1
一、台湾帮/1
二、耕读之家/6
泉州裔民/6
头港仔故乡/8
耕读传家/11
嵌脚土地沧桑/17
三、求学与乡居生活/32
中洲公学校/32
记佛字画土符/37
四、饼铺学徒/44
五、跨人布业:新复兴时期/47
侯基开基/47
囝仔工/48
学徒立大功/50
倚对头家/54
新复兴的起伏/56
海利事件/60
翁川配鼎力相助/61
侯雨利家族/64
六、婚姻与家庭/68
媒妁之言/68
挑媳妇与找女婿/72
七、创业自立:新和兴时期(一)/76
合伙创业/76
金宝春倒账事件/79
愈挫愈勇/82
绝处逢生/87
布业同业贮金会/92
物价管制/95
批发布商分布概况/99
八、公务员生涯/101
仁德庄农会/101
会社出张所/104
九、布业翘楚:新和兴时期(_二)/106
重组新和兴/106
台北三兴行/109
上海三兴行/111
员工入股/113
结束营业/114
十、知遇与感恩/117
张相先生大力推介/117
代理今藤商店人造绢/120
和田利右卫门氏/122
清水良藏氏/124
免保透支菩提成荫/125
何瑞麟仁心仁术/128
佛法重生/130
十一、台南纺织二十年/136
三兴织布厂/136
争取设立纱厂/138
建厂开工/140
董事长吴三连/142
资本与股东/143
实施三班制/144
商标登记/147
开防缩加工之先河/148
从太子牌到太子龙/150
内销补贴外销/154
尹仲容从善如流/159
初识李国鼎/161
各项建议案/162
荣誉经理/166
郑高辉继任总经理/167
十二、关系企业/170
坤庆纺织/170
环球水泥/172
太子纤维/174
统一企业/176
可口企业/183
南允纺织/189
世代化工/191
太子建设/197
南帝化工/198
万通商业银行/199
联合服务处/202
十三、社会公益与文教事业/204
宗教捐献/205
回馈故里/206
助修公共设施/209
纪念双亲文教公益基金会/213
自立报系/216
南台工商专校/218
建教合作/222
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223
十四、退休与养生/233
持之以恒的运动/234
公会与社团活动/238
后记/240
摘要
我是在中洲读小学的,原本是学甲公学校中洲分校,一、二年级时叫分教室,三、四年级改称分教场,五年级时独立为中洲公学校。我们是**届,学校草创,在一间借来的房子上课。听说原是中洲大富人家陈少卿先生,请老师来教家里面孩子的地方,就建在他家前面。到二年级,只一间教室没法让两个年级一起用,得轮流使用,譬如**节课一年级用教室,二年级就露天上课,第二节课再换过来。若遇到下雨,无法在室外上课,这时便集拢来,到人家的屋檐下,“先生”(老师)便讲故事哕!
公学校的学费不贵,每个学童一个月交授业料“十八尖(分)”(一角八分)。一户有二人以上就读,第二人起减半收费。学费不贵,买书、簿子、笔的钱也不多,只下过乡下人都很穷,让孩子去念书,就少一个人在家帮忙或工作。且在家衣衫随便穿,褴褛结褐没关系,上学虽没有强制穿校服,也不能太难看,虽然早期缝或补难免,总不能太破烂。主要的是当时并没有非念书不可的观念,读书的必要性,视各人父母想法而定。先父读公受过公学校教育,一二十岁就在泅汪区公所任职,算来属知识阶层,有让孩子念书的观念,所以他的子女都受教育,除送人的小妹素娥没有外,到金枣、俊升都有,我们算村里面很好的。二伯明公的长子择龙也受教育,次子择所、三子择三均未上学,四子择居年纪比我大,但慢我二年入学。择居的小妹有一位念书,一位没有,因为得帮忙田事。尊贤那房只有他去念,七位姐妹都没有,当时女子很少去念书的。九叔公的孩子就全都上学,他加人新和兴布行赚了钱,孩子还小,生活已较好。我民国十年入学,因为堂兄择龙当时也在学甲公学校念书,只要交九分的学费即可。我读了一年,堂兄就毕业了,原本第二年起应收一角八分学费,但学校糊涂未注意,直到六年级,一直都只收我九分学费。
我是中洲公学校**届,大正二年(民国二年)出生的才能人学,大正三年以后的就得念第二届。我刚好是十二月三十日出生,若慢个二天,就是第二届了。中洲派出所辖区内中洲、头港、过港仔、头前寮、栈寮等村子是学区,刚开始时有六七十人,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几年内一直有人退学,毕业那年正好只剩四十人。当时有人在五年级甚至三四年级时就娶妻的,因为我们是中洲公学校的**届,有人差不多十几岁才念一年级,他们是年纪较长也早婚的同学。
学校授课以日文为主,自“ぁ、ぃ、ぅ、ぇ、ぉ”学起,学校也教授汉文,用闽南语念,但小小一本书,没有多少字。写毛笔字大概是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上学**年我曾因生病发高烧,一个月没上课,所以学期成绩第三名,后来在校成绩虽好,但一直屈居第二名。**名总是陈英泰,他只是图画、写字比我行,若论主要科目国语、算术、汉文均输我一大截。学校评定成绩,主、次要科目有别,图画较不重要,因此有很多同学为我抱不平,不过我倒是不计较。因为我不嫉妒,有人为了功课求教于我,我会好心告诉他们;而陈英泰怕人家赢过他,绝不轻易教别人。所以等到名次出来,大家总是替我不平。明明我的功课比他行,为什么老是第二名呢!其实是这样的:中洲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中洲人,在七保中占了五保,新头港、旧头港合起来才一保。所以中洲的大老认为**名被外地人拿走很没面子、不荣誉。因为学校很穷,得靠大老们支持,所以有来自大老的压力。老师也都是中洲当地的人,“厝边”(邻居)嘛!一样的心理。
国小时,算术、汉文这两科我常是不支薪的小老师。校长末永猛在我毕业数年后回母校时对我说:“毕业了四五届,这么多学生中,就属**届*杰出。算术、汉文没人比得上你,图画没人比得上陈英泰,毛笔字没人比得上陈增辉。”那时若遇较低年级算术、汉文这两科的老师生病或有事,我都去当小老师,没报酬领的。我去教人,自己这边的课反而没上。新头港、旧头港一带的学生若有二三天没来上学的,老师就交代我说:“你去他家查看,为什么没来?”我就负责去叫他们来上课。 我还记得一件趣事,国语(日文)老师题目不知怎么出的,满分应该是一百分,我考了一百一十四分。别人考不到一百分,我各部分每样得分加一加,总加起来就多了。
学校设备很简单,例如运动没有现在的器材,用林投树叶编成圆球状来代替球。比赛的项目也都是跑啦、跳啦,不必器具的,到六年级才有一两个皮球。音乐课只有一架风琴,每次扛来扛去。学甲公学校也许较好些。
公学校的程度很低,六年就毕业了,尚懵懵懂懂并不大识得什么,同学中也没什么特别杰出者。不过当时日式教育**注重修身、品性,强调道德观念与做人,这不失为一优点。当时也没有什么日本统治下的民族差别,全校师生都是台湾人,只有校长是日本人,他只有日本中学的学历,但对学生很好,我们尊重他都来不及,不会排斥。老师都是师范毕业的,不知他们是否有比校长高一等的感觉,然小孩子都是敬爱他的。
我一二年级的老师叫陈孽,三四年级是陈竹围老师,五年级由陈庆辉老师教,六年级才由未永猛校长亲自授课。毕业后,大部份同学仍从事耕作,没继续升学。陈英泰好像曾投考中学,但未录取,后来去凤山卖煤炭,很年轻就过世了。我则是没法去考试,但毕业后汉文仍继续自修,在侯雨利先生处工作时,由父亲教我。再来是我十八岁时,对排命书、起四柱、八字等有兴趣,所以买了一些命理的书,自己研究,进展很慢,隔壁开基武庙有位黄藏锦老先生,祖上曾任官又是富豪,故人称藏锦舍,他上午都会来庙里诵经。遇他有空我得闲,便向他请益,也算是我的汉文老师。
P32-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