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谈美

谈美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崇文书局
  • 作者: 朱光潜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03248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套“语文经典系列”是为全国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系列丛书。从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中精选出36个品种,及收入了《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名著,也收入了《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戏剧集》《堂吉诃德》等外国名著。
丛书均为无删节本,内容更原汁原味、知识更实用、针对性更强。每本名著都选取了精度章节,请名师加以旁批评点,便于学生阅读时理解。每本书后还附有练习,便于学生巩固学习。相信这套名著经典系列丛书一定能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目录
书路导航
知识链接
谈美
朱自清先生序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像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志谢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 谈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摘要
    
    朱光潜,中国现代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897年出生于安徽桐城,198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有名的文化古城。尤其在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重镇。激荡清朝文坛二百余年、全国影响优选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故乡的读书风气,先辈的学术业绩,对桐城人在心理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一点在朱光潜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他曾深深浸润于桐城派古文之中,能写出被朱自清誉为“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的漂亮文章,桐城文化的熏陶影响,实为深长久远。
         朱光潜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文化之乡,还是一户世代读书人家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个乡村私塾教师,在父亲督导下,他“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偷看过《西厢记》和《水浒》之类旧小说,学过写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到15岁才人‘洋学堂’(高小),当时已能写出大致通顺的文章。在小学只待半年,就升人桐城中学。”
         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1840-1903)创办的这所中学里,朱光潜放弃时文而转学古文,并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国文成绩出类拔萃,作文更是受到老师的推崇。朱光潜从私塾到中学十多年的生涯,决不仅仅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阶段,更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自己人格和性情的过程。1916年中学毕业,于1918年入香港大学预科,补习英语和数学等科,真正开始接触西学。1919年正式入香港大学教育系,主修教育学、心理学、英国语言文学、生理学、哲学等课程。在港大时期,朱光潜对哲学发生了兴趣。1925年9月取道莫斯科前往英国留学。到英国后,首优选人爱丁堡大学女学院,研修英国语言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及艺术史等课程。在“洋导师”们引导下,朱光潜由喜爱文学走向心理学,再由心理学走向哲学,经过艰苦的研求,最后走上美学之路。1931年,朱光潜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继续深造,在心理系主任夏尔·布隆代尔教授的指导下,朱光潜于1933年春天用英文写成了《悲剧心理学》一书,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1933年7月朱光潜回国后经徐中舒介绍,结识了北京女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在读过朱光潜《诗论》初稿后,胡适立即决定聘请朱光潜出任北大西语系教授,从事理论科研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为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除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参与美学论争,撰写《西方美学史》和一系列美学论文外,他还“立志要做一些翻译重要资料的工作。原已译过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以及黑格尔的《美学》三卷”等。在他80余岁高龄的时候,还将维柯(1668-1744)论述“人类如何从原始野蛮时代的野兽般的生活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宣扬的不是神道而是人道”的近50万字的巨著《新科学》译成中文,并为青年人学习美学撰写了《谈美书简》。
         1986年3月6日凌晨,朱光潜在北京病逝。他为中国现当代美学学科的建设,真可以说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