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看气色学养生

看气色学养生

  • 字数: 25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黄小楼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32007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看气色学养生》由黄小楼编著。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机体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
《看气色学养生》共分为上下两篇,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疗防治、养生治未病等方面,根据中医的特性,深入浅出地集中讲述,并配以插图,用尽量少的文字以及简明的图片,让读者了解其深意。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阴阳
一、阴阳学说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中医学上阴阳的应用
第二章 五行
一、五行学说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中医学上五行的应用
第三章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五脏六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中篇
第一章 人之五行
一、人之阴阳体质
二、人之五行体质
三、人之五行性格
第二章 面之气色
一、面色表现之神色与气色
二、五色于面部
三、诊察精明之目
四、看耳部、鼻、口唇的色泽变化以了解身体健康
第三章 舌色肤色
一、色于舌
二、色于皮肤
第四章 色脉相关
一、脉诊概述
二、独取“寸口”
三、平脉与二十八脉
下篇
第一章 青色主病――肝系之疾
一、证治分类
二、肝胆疾病
第二章 赤色主病――心系之疾
一、证治分类
二、心与小肠疾病
第三章 黄色主病――脾系之疾
一、证治分类
二、脾胃疾病
第四章 白色主病――肺系之疾
一、证治分类
二、肺与大肠疾病
第五章 黑色主病――肾系之疾
一、证治分类
二、肾与膀胱疾病
第六章 肾之附篇:房事相关
一、房事养生之道
二、性功能障碍的各种原因、机制及治疗特点
附篇
《黄帝内经》节选
参考文献
摘要
    上篇
    靠前章 阴阳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其理论与治疗,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阴阳图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其含义
    (1)哲学含义中的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阴阳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叫做“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知晓。太阳西落,月亮则升起,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一岁。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阴阳之于中国哲学的含义。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医学含义中的阴阳
    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即是说阴、阳之气的过盛(淫)则致病。
    《礼记?月令》用“四时之序”类比于政事,而其中所叙述的,也体现了阴阳与医学的一定关系。四时之序紊乱,则必发疾疫,“月令”类著作中多有记述,如“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夏之月行春令,国多风咳;仲冬之月行春令,民多疥疠”。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以此分阴阳。很基本的时间观念包括四季、昼夜,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空间方位分阴阳,东南属阳,西北属阴。进一步引申,与明暗、寒热、动静、上下等概念相联系,凡具有上升、向外、明亮、温热、兴奋、运动、化生等特性的事物属阳,凡具有下降、向内、晦暗、寒冷、抑制、静止、养育特性的事物属阴。
    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2.阴阳之性质
    对物体阴阳性质和本质的认识属于哲学的范畴,对物体阴阳活动的认识属于科学的范畴。物体的阴阳性质既是彼此外在的、可分割的,也是可变的。由于阴阳性质的可变性,物体于科学范畴的物质空间和量子空间的阴阳性质就有所不同,并且也会发生变异。其所反映物体之阴阳性质,既然是可变的,那么就是暂存的。哲学需要认识这种可变性和暂存性,科学也需要认识真实数量和性质的可变性和暂存性。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所固有的;宇宙间的一切,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以自然界现象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天,天气下为雨。”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就是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与功能,统归于“阳”;将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与功能,统归于“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原文中后一个“阴阳”范围大于前一个)同时指出,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如果不具有这种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不能构成一对矛盾,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
    例如,用阴阳性质来分析男女之不同,男性属阳,具有明快、火热、急躁等特点;女性属阴,则具有内秀、冷静、抑制等特点;用表现阴阳的水火性质来说明男女性格差异,水是平静、柔和、寒冷、安静、润下的;而火是炽灼、躁动、刚劲、温和、炎上的。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保证,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有两个方面:一则,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两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二则,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人的个体一生可以比作太阳一日的循行。胎儿为日之将出,婴幼儿为日出之初,少年为朝阳,青年为正午之阳,成年为午后之阳,老年为晚阳。从胎儿到老年,人体阳气逐渐增加,到青壮年时达到很好,以后人体阳气逐渐衰减。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互根互用于阴阳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砭?阴阳论》)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如无上则无所谓下,无左则无所谓右。中医学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则,体现了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气与血;二则,体现了机体的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兴奋与抑制;三则,体现了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受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阴阳没有互根互用,则会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因为阴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双方或一个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也是以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为基础的。
    P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