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小超访谈录

小超访谈录

  • 字数: 2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孙希超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0200960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7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我们不能只顾观看别人而忽略记录自己。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就需要营养,有的来自食物,有的来自思想,希望《小超访谈录》是一个提供方向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
这本《小超访谈录》是由孙希超创作的访问记。
目录
自序明天的明天
人生只有一条路――访麦康森
时代成就的草根歌者――访朱之文
戏里戏外的真情母亲――访萨日娜
挑动笑神经的老者――访丁广泉
非洲哥们儿的中国情――访捷盖
摩擦与润滑的人生――访薛群基
演绎吕剧的华彩乐章――访郎成芬
乡间的音乐之声――访刘大成
剪不断的高粱情――访莫言
豆魂――访林炳生
低音里感悟人生――访赵鹏
寻味舌尖上的鲁菜――访颜景祥
庄稼汉的生活变迁――访马广福
环球骑士――访陈良全
一撇一捺,简单做――吉米
梦想总是在前方――访潘倩倩
一个人对爵士乐的理解――访熊汝霖
天地间小小的我――访苏红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访汪国真
真的好想你――访周冰倩
用双手撑起人生的无腿歌手――访陈州
附录
摘要
    麦康森:和一个人的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第一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对你的影响会很大;第二就是老师,老师的言行和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读完硕士学位的麦康森,回到家乡广东到湛江水产学院任教。1990年,湛江水产学院获得了一个国家公派出国进修的名额.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决定用外语考试的办法进行选拔,麦康森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远赴爱尔兰留学的机会。经过四年努力,1994年勤奋好学、勇于挑战的麦康森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国外严谨挑剔的评审团对他论据充分、结论准确的论文,几乎没问问题就通过了,麦康森获得了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营养与饲料)的博士学位。
     小超:外出留学的时候,有没有私下里或者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想一想,外面的环境和条件会比国内好一些,我不回家了?
     麦康森:我是一个普通人,也曾有过这种想法,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在国外。我从已经移民的那些人反馈的信息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差不多超过80%甚至90%的人在国外都是学非所用,很多人为了生存,找了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所以我就想,如果不去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话,学了二十多年的专业优势就没有了,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不放弃专业,回国。1994年我回国的时候感觉中国在飞速发展,这里的机会可能会更多。我现在还对很多没有回国的人说:“只要想干事,只要能干事,你回来就有事干,就能干成事。”
     小超:1994年,您作为一个“海归”,可以选择的工作肯定很多,最后您是怎么选择的?
     麦康森:我回国的时候的确有很多选择,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我的母校.一中国海洋大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还有我的老师李爱杰先生,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回中国海洋大学。另一方面我觉着所学的专业,在中国海洋大学这个平台上能有更大的发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
     小超:事实证明您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麦康森:人生只有一条路,没有比较,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比较。我想说的是,一旦选定之后就要一直走下去,并认同它是优选的选择。
     不放弃自己专业的麦康森,最终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工作的麦康森如鱼得水,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海洋86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十余项重大项目中的科研课题。
     小超:您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至今,研究过哪些重要课题?
     麦康森:我这十几年来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把对虾营养、对虾饲料进行优化,提高了饲料效率,又把在国外开展的鲍鱼研究工作不断地向前推进。我国现在海水养殖迎来了第四次浪潮.针对主要的养殖品种的研究,比如我们国家有名的大黄鱼、鲈鱼,都是我回国以后研究的内容,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多成果都实行了产业化。我们做应用科学的很容易找到一种成就感,有时候我在想。老中医写个配方能把您的病治好,我搞饲料的写个配方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的成功。
     小超:我知道您后来还有一个外号,也是大家都比较羡慕的――“鲍鱼博士”?
     麦康森:首先我不承认这个称呼。他们这样称呼我,只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我曾研究过鲍鱼,并且研究的时问还很长,从1990年到现在从没间断过。我到爱尔兰留学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那里没有很多的水产养殖对象可供我选择,而在我实验室里刚好就有鲍鱼。从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大规模开展了鲍鱼养殖,但营养这方面没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研究.在国际上研究的人也很少,另外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最终我选择了研究鲍鱼。其实跟当时上大学一样,没的选。2003年我主持了国际鲍鱼生物学大会,这是鲍鱼国际学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当时是由“我来组织的。那时候《中国地理杂志》正在做一个专刊――“中国的珍贵食品”,是一个八珍的系列。他们知道这个“鲍鱼大会”后来找我,“鲍鱼博士”这个称呼也是他们给我起的。其实我读的博士后学位是以鲍鱼为研究对象,但我的博士学位不是“鲍鱼博士”,而是理学博士。
     小超:但是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您原来是不是也曾担任过中国海洋大学的副校长,为什么后来辞去了这个职务,转而专心研究自己的业务?
     麦康森:因为在副校长的位置上,行政管理占去了我很多时间,时间会被挤掉,会被打得支离破碎,用很少的时间做研究、做学问是比较困难的。我决定还是专心做研究,就辞去了副校长的职务。
     2000年11月,在麦康森的积极推动下,青岛、台湾和湛江海洋大学实现了两岸三校的联合办学,为两岸加强教育合作、促进科技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10月,还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麦康森,从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手中接过了由教育部和爱国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聘书,成为一名得到国家肯定和高额资助的“长江学者”。同时作为人大代表的他还建议国家应。当重视海洋技术的开发.“蓝色农业”将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大空间。
     小超:您对“蓝色农业”怎么理解?
     麦康森:我们把海洋叫做蓝色的海洋,陆地资源尤其是农业资源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已经把它的生产力利用得差不多了。作为一个占全世界20%的人口,却只拥有6%耕地的国家.我们必须要利用更大的空间来保证我们的食物充裕和安全,海洋是我们要瞄准的一个方向。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