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读史有智慧

读史有智慧

  • 字数: 1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李学成 编
  • 出版日期: 2013-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613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7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智慧来源于文化,丰富的各国文化孕育了无穷的智慧。无穷的智慧造就了各领风骚的历史。我们怎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采撷能够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智慧之花呢?《读史有智慧(世界卷)》为我们提供了畅游的轻舟,我们走进《读史有智慧(世界卷)》就能知晓人生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史留名的伟人们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内容简介
    《读史有智慧(世界卷)》是《读史有智慧—中国卷》的姊妹篇,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世界历史典籍中,选择一些对领导干部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世界各国人物的事迹,加以解读和评析,让读者能够从中领悟杰出人物的智慧,给自己的工作以帮助。
    《读史有智慧(世界卷)》共十章,分别是:“立身智慧、决断智慧、协调智慧、用人智慧、进取智慧、处世智慧、驾驭智慧、交往智慧、沟通智慧、逆境智慧”,帮助领导干部筛选重量智慧,铺就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帮助读者从世界史的角度,学习参考一些立身处世、做好领导工作的智慧。
作者简介
    李学诚,河北河间人,生于1973年。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曾任教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干部学校,兼任中央财经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东方资治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领导学、管理学。曾参与策划出版《领导全书(增订版)》(刘海藩等总主编、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领导者突发事件处理实务》(孙钱章主编,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释》(江平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等。
目录
第一章 立身智慧
为官者,先立德
信用是做事的根本
谦逊是带来魅力
学会自我反省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决断智慧
切勿刚愎自用
善于借用外脑
实现决策升华
决断重心下移
领导者善决策

第三章 协调智慧
协调是领导的关键
寻求联合协作
尽力化解冲突
掌握协调方法
谋求共存共荣

第四章 用人智慧
主动与上级沟通
处理好同僚关系
凝聚部属的意志
重视群众的建议
讲究用人的策略

第五章 进取智慧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领导在谋不在勇
抓住时机,果断行动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磨练自己,追求完美

第六章 处世智慧
适可而止,不贪恋权力
推功揽过,始终保持清醒
大局为重,不轻易与人交恶
一视同仁,不可借势压人
享受生活,在繁忙中寻找快乐

第七章 驾驭智慧
正确认识权力
学会合理授权
掌握奖惩之道
善用激励机制
协调下属关系

第八章 交往智慧
用谋与媒体交往
用心与群众交往
用情与朋友交往
用智与对手交往
用善与小人交往

第九章 沟通智慧
以情动人,语言要生动感人
适度幽默,拉近彼此距离
独辟蹊径,掌握说话的技巧
以理服人,善于劝服对方
抓住重点,准确表达思想

第十章 逆境智慧
永不放弃,没有人会失败
放宽心胸,抛弃不良心态
以退为进,争取东山再起
勇于探索,寻找新的成功道路
抓住时机,不放弃任何机会
团结互助,寻求共同进步
摘要
    为官者,先立德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德行永远是至高无上的操守。做人要有道德,道德是成就人生和事业的第一步,没有道德,就不能完善自我。
         人格德行是最重要的,能力总是相对而言的。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坚守人格,是世界上伟大的一种力量。”在他去世后,美国陆军部长史丹顿说:“这里躺着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统治者。”对于反对他的人林肯总是会说:“不用责怪他们,同样的情况换上我们,大概也会如此做。”一句简单的话语,折射出的是他的宽宥和自持,当然这只是林肯所以享誉世界的伟大人格中的一部分。
         要想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需要常做善事,善事包括范围很广,泛指对别人有利的事。不管善事大小,都不能不去做。不应该因“善小”就不为,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善事都不要去忽略。这件善事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别人意义说不定就非同一般。
         有一个名叫福特的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了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个应聘者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只有看见小事的人才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受人尊敬的人都在“德”上表现突出。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他家里很穷,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经常读书读到深夜。
         林肯长大后,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他十几岁时当过村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回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律师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事先做人,为人先立德。林肯后来的成功正是跟他伟大的品德息息相关的。
         做人要有德行,为官亦然。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做人,应身先立德;为官,有从政之德。伏尔泰曾经说过:“造就政治家的,绝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人格。”对现在的领导干部来说,“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是为官从政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对干部政治品质的考核,还是对干部道德品行的考核;无论是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还是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无论是干部平时履职表现,还是干部在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中的表现,对干部德的考核,均应做到“细节看干部,见微而知著”。只有做到这样,才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信用是做事的根本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信用就能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信用也是立业之本,守信用就能获得荣誉,赢得商机。美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十分完备,学生毕业后,银行均可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他的行踪和收入,从而有效控制风险。事实上,不仅美国,在许多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完善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帐号,里面存储着公民的学历、就业、信用记录等多种信息。如果相关机构与公民发生业务联系,可以就此进行查询。一旦公民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对此人的惩罚将不仅仅是银行,而是关系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生活阻力将无处不在。我国缺乏的就是这种“视信用为生命”的氛围和环境。因此,建立公民信用档案很有必要,而国内少有学生信用档案的启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可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也可向公司、企业等行业延伸,从而培养出“失去诚信,寸步难行”的新风尚。所以必须诚信,否则你只能呆在家里:因为你寸步难行!为此,每一个人必须与诚信为友,与失信为敌。
         1835年,当约瑟?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为“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股东后不久,一位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保户家里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必须给付理赔金。可是,如果接近付清理赔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不少投资者显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个个惊慌失措,愿意自动放弃他们的股份,因为他们不愿承担掏钱赔偿投保人的损失,纷纷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再三斟酌之后,认为自己的信誉比金钱重要。于是,他四处筹款并卖掉自己的房地产,然后将理赔金如数付给保户。一时间“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大噪。
         这时,几乎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还清了保险公司所有人的股份,但保险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无奈之下,他打出广告,凡是再投保“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客户,理赔金一律加倍给付。他没有料到的是,没多久,指名投保火险的客户蜂拥而至,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从此崛起。结果,摩根不仅为公司赚取了利润,也赢得了信用资产。信用资产不仅让自己终身受用,甚至可以让后代子孙来继承。
         许多年后,J.P.摩根主宰了美国华尔街金融帝国,而当年的约瑟?摩根先生正是他的祖父,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办人。纽约大火烧出来的信用,后来成了摩根家族的遗传基因世代相传,传到J.P.摩根身上时,将其发展成一套基本的经营哲学和人生哲学,从而也建造起他的金融帝国。成就摩根家族的并不仅是一场火灾,而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信誉”。大女婿沙特利在日记中记载了J.P.摩根生前最后一次为众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所做的证词,他的核心证词只有两个字:“信用!”看来,它已经传到了下一代手中,只要摩根帝国还在,就会传承下去;一旦失传了,帝国的大厦也将顷刻倾塌。
         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理想教化,服从其指挥领导,才能团结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诚信这一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底线一旦崩溃,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当时,法西斯侵略同盟“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已形成,二次大战迫在眉睫。而在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如何对付德国的战争威胁上,却有两种意见在争执不下;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主张加强战备,联合法、美及其他中小国家,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后者还占着上风。
         张伯伦自吹:“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他还扬言,他的政策可以使英国人民免受战争之苦,1938年7月,张伯伦派出朗西曼勋爵率领的代表团,去捷克解决苏台德问题。在会谈中,希特勒当面向张伯伦提出了割让苏台德区的要求。张伯伦当即表示他个人同意这一要求,但须回国向政府报告并取得批准。9月17日,张伯伦回国后立即召集了内阁会议,极力敦促捷克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
         虽然德国法西斯步步逼近,但天真的张伯伦仍然不愿意放弃对希特勒的幻想。他对下院说:“我不希望下院以为他有意欺骗我——我自己一点也不那么想。”
         历史就是这样的:张伯伦的一切“努力”并没有使英国免于战争,而是使英国陷入了可怕的战争。“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并没有如张伯伦想象的给英国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助长了法西斯党魁的侵略气焰。战火终于越烧越烈,法国告急,英国同样面临灾难,德国军队的步步进逼,不可遏止的侵略野心砸碎了张伯伦的绥靖梦。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使他遭到朝野一致的谴责。在国会辩论时,议员们面对张伯伦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众叛亲离、声名狼籍的张伯伦只得“引咎辞职”。
         张伯伦“失信——投降”,结果就是:走人——下台,这当然是一种必然,否则,哪对得起诚信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德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因此,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保持党的优选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
         谦逊是带来魅力
         不论古今中外,谦虚做人都是一种美德。我们中国人提出的“谦受益、满招损,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名言,便是对这种美德的生动注解。同样,在世界各国,谦抑都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魅力、一种境界。
         谦虚需要一种底气来支撑。聪慧是智者的底气。智者的聪慧是在于能从聪慧中看到局限和缺欠,他的和气中透着低调,和颜中多有雅量。善良是仁者的底气。仁者的善良是能容下无端的伤害和浅陋的狂妄,他的谦卑融人忍耐之中,他的虚怀中嵌入慈悲。博大是强者的底气。强者的博大是能让对手心悦诚服地拥戴和情不自禁地敬仰。
         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
         牛顿是科学目前的巨人之一。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光学;在热力学方面,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现象,预言了地球不是正球体;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对他的伟大成就赞叹不已。然而他自己却非常谦逊。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说完这段话,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一个人保持谦虚的姿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以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发展自己的才能,有更高的权威,牛顿正是如此。反之,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只能阻碍自己的发展,最终一事无成。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在纽约河滨教堂所设的世界伟大的学者的塑像中,爱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尤其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他还总结了这样一个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
         同样,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诺贝尔,虽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优选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对领导干部来说,谦虚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对上级谦抑,是一种本分;对平级谦抑,是一种和善;对下级谦抑,是一种典范;对所有的人谦抑,是一种境界。领导干部权位越高,越要清醒,越是要保持谦抑的美德。
         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具有谦抑的品质和精神,才能聚拢人、打动人,从而赢得群众的敬重。保谦抑须加强修养。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可能具备良好的修养,才能做到不说张扬之言,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才能在内心深处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得到赞扬不骄矜,取得成绩不炫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理性、豁达、自重、睿智的风范处世做事。保谦抑须从谏如流。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不是事事都通的人,但一定是明目达聪、善纳群言者,是兼收广蓄、从善如流者,尤其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包括过激、过火、过头的话。保谦抑须胸怀坦荡。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干部要眼界十分开阔,胸怀十分开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