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杨景民,白虹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2090673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景民、白虹所著的《碧海蓝天》以海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区60年的时空为背景,描写了两代海南人的英雄传奇:海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敌特的陷阱和迷局,令亲密战友杨树林和吴石虎产生罅隙,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改革开放后,杨树林的儿子杨剑威跟随心目中的英雄吴石虎创业,但他发现自己被置身于一场迷局之中,吴石虎的亦正亦邪、扑朔迷离令他苦恼……最终,谜团解开,新生代的创业宏图就此展开。《碧海蓝天》背景宏大,主题积极,人物丰满,情节跌宕,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杨景民,文职将军,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窒主任、负责创办由亲笔题写刊名的《西南军事文学》并任主编,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解放军首届图书奖,中国图书奖,飞天奖、金鹰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白虹,原名张二虎,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西南军事文学》担任过编辑与记者,从1975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上海文学》、《安徽文学》、《奔流》、《山花》、《星星》、《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及《战旗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龙根》及影视剧本《光荣人家》、《独臂将军》,作品入选各种选本,长期担纲大型文艺晚会撰稿与舞台节目编导,作品获过军内外奖项。
目录
第一章 解放进行曲
第二章 垦荒时代的爱情
第三章 后代
第四章 春天的绿色裙子
第五章 南海潮音
第六章 呀诺达嘀
第七章 纠结
第八章 誓言与试验
第九章 大动作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解放进行曲
     1
     火光。警笛。慌乱的人群。最后便是那个女人摄人魂魄的丹凤眼。
     面对那个女人的丹凤眼,杨树林就像是走进了一场不真实的梦。他张开嘴,想喊出那个女人的名字,不知怎么却从嘴里冒出了一句文绉绉的戏文。之后,他便在妩媚如花的顾盼中和黄鹂啼鸣般的念白里变成了一个大花脸……
     这便是1949年10月11日晚上发生在海口中华大戏院门前的那场战斗。
     不久前的10月1日,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溃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命令自己的铁杆干将薛岳纠集残兵败将在海南岛企图进行负隅顽抗。获悉薛岳在1949年10月11日这天晚上登临海口,准备在市区的中华大戏院发表就职演说,闻讯而来的琼崖纵队侦察连长杨树林带领自己的小虎队在这里上演了一场炸毁敌人军车的好戏,算是送给薛岳的颜色和警告。
     行动进行得非常神速。杨树林一行隐藏在中华大戏院附近的一家茶馆里。晚上七点钟,为薛岳打前站的侍卫走下汽车刚刚在大戏院门口拉开警戒线,杨树林的小虎队已经迅速进入战斗的准备工作。15岁的小虎队队长吴石虎化装成叫花子,在伸手乞讨的过程中迅速地把包塞进敌人的汽车下面,等到薛岳的专车驶到大戏院门口时,周围一片连环爆炸的响声就成了迎接这位国民党海南防卫司令部新晋总指挥的隆隆礼炮。
     薛岳走下汽车时,一脸惊慌和尴尬。一个副官模样的人举起手枪,朝天上开了几枪,荷枪实弹的侍卫及时来到薛岳的身边护驾,他们组成人墙保护着薛岳进入了大戏院。接着警笛凌厉地响起。四面八方都出现了薛岳的卫队。这时,杨树林命令吴石虎带领小虎队员何涛出其不意地又引爆了两辆停靠在路边的车辆。惊慌的敌人又调转方向扑向公路。在夜色中,他们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多时,杨树林用手指吹响了刺耳的口哨,趁着剧场内外一片混乱,他们急中生智潜入了大戏院的后台。
     这样,杨树林就遇到了阿陶小姐――那个长着一双丹凤眼的女人。
     那天晚上如果不是遇到了阿陶,杨树林不会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自然也没有之后的故事发生。
     但是杨树林遇到了阿陶。
     那一刻,杨树林看到了坐在化妆镜前的那个风骚妩媚的女人。镜子里的丹凤眼和柳叶眉,让他一下子便认出她就是唱海南土戏的名角阿陶。多年前曾经看过阿陶主演的几出大戏,她的高腔唱段委婉且高亢激越,一段行云流水里演绎着戈阳腔的原始魅力,且把杂糅在一起的海南地方曲调的韵味结合得十分完美,尤其是后台帮腔时出现的那种锣鼓齐鸣的场面,加上阿陶腾跃翻滚的精彩武戏,把海南土戏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最难忘的便是她的那一双迷人的丹凤眼,滴溜溜地飞转,顾盼生辉,还有挂在她嘴角浅浅的迷人的酒窝,就像一片涟漪,让人心中生出一些欲望的念头。杨树林从此记住了阿陶的名字。成了阿陶的戏迷之后,有关她的传闻也听说了不少,比如她和一个留洋归来的年轻商人之间发生的凄楚爱情结局,还有唱堂会时和阔绰的公子哥们打情骂俏的花边新闻,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阿陶在杨树林心中更具有一种神秘感。他不仅欣赏她动听的唱腔和妩媚扮相,还同情她的身世,不过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能有朝一日这样接近阿陶。当他突然站在她面前的时候,阿陶勾人的眼神让他呼吸加快。他有一种人在梦里的感觉。杨树林的脑海里不知怎么闪现出一句文绉绉的台词:“明月之下,女人如玉。”
     此时的阿陶轻轻地“啊”了一声。
     这样的情态让杨树林更加不知所措。
     明眼人一看,那个长着一双丹凤眼的女演员阿陶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女人。混杂在海口这个名为南台月戏班子里,她依旧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坐在后台的化妆镜前,她嘴里叼着一根烟卷,对着镜子大口喷吐着白色烟圈,不时把兰花指抛向镜子,显示着自己的妩媚姿态,还冲着镜子做出一个表情,念出一段道白,一双大眼睛不停地忽闪着,一个人在镜子里欣赏着自己。
     身后有??响动的声音。一定又是那只大老鼠。每次阿陶坐在化妆间的时候,这只老鼠就会准时出现在更衣室里。刚才更衣时就听到了它的声音。可怜的小家伙,命苦啊!她又一次长叹一声。
     就要上台了。今天是海南的社会贤达和商贾欢迎薛岳上任的首场演出,台上正在有人致欢迎辞,预告的演出剧目是《闹花灯》。这场戏的主演是冯家班的领军人物冯蓝琴。冯蓝琴扮演的是女主角马秀秀――一个情窦初开的渔家姑娘。阿陶扮演的是皇宫里的一个妃子,戏份很重。剧团的老板苏阿年启用阿陶,实际上是看上了她的扮相和舞台功底。她能演闺门旦、青衣旦、刀马旦,还能反串小生行当。用行内的话来讲,她是唱打并重且能够坐地传情的实力派演员。不过这个光头秃顶的男人总想占她的便宜。她讨厌他那副垂涎三尺的样子,遇到和他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总免不了受到他那双毛茸茸的大手的骚扰,就像有两条蛇在她身上滑行一样,弄得她每次都要起鸡皮疙瘩。如果不是大师姐冯蓝琴出面保护她,可能她早就失身了。作为班主的冯蓝琴同情每个姐妹,更同情阿陶的悲惨身世――她曾和那位从日本归来的年轻商人牟西圣相爱,没有想到牟家父母不同意自己的儿子与一个身份低贱的戏子成婚,便派人把阿陶卖到了马来西亚一个当地的华人剧团,几经转折她才流落到故乡海口。
     唉,往事不堪回首呀!阿陶几乎忘了自己是在后台的化妆间,她发出一阵长吁短叹之后,就忍不住伏案哭泣起来。再抬起头的时候,镜子里出现了一个大胡子男人,她不由轻轻地“啊”了一声,不等她惊叫,那人已经上前捂住了她的嘴巴,只听他在她的身后说:“有人在追我,快帮我隐藏起来!”这样一句话,顿时让她没有了恐惧,而且很快有了配合的动作。
     她拿出一件戏装穿在这个大胡子男人身上,把油彩迅速涂满了他那张有棱有角的脸庞,还在他的眼睛和鼻子之间盖上了白色的小丑油彩。胡子扎人。让她的手心有一丝痒痒的感觉。她闻到了他身上的汗味儿,那是混合着太阳和海洋的味道,她同时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叶子烟的味道,还无意中碰到了他身后硬邦邦的武器。
     几个卫兵和警察已经来到了后台。他们故意大声叫喊着,给人的感觉接近是为了给自己壮胆而已。她明白了,刚才在剧院外面炸毁了几台国民党海南防卫司令部的汽车,一定和他眼前这个大胡子男人有关,他一定就是琼崖纵队的人。看他那副模样,自信,严肃,还有点儿桀骜不驯,一看就是英雄豪杰之类的人物。她拿起刚才没有抽完的那支烟,对着镜子继续喷吐着烟圈,以此镇定自己的情绪。一个为首的胖警察走过来看看镜子里的那个丑角形象,摇摇头,很快离开了后台,他们一路吆喝着,向剧场里面走去。
     “谢谢阿陶小姐相救!”这是那个大胡子男人说出的第二句话。
     “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阿陶从镜子里看着他。
     “我是你的戏迷,在海南说起你的名字,无人不知。”那个男人站起来面对着她,“谢谢你了,我叫杨树林,以后有事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出现,那就告辞了!”
     他们离的很近。那个男人就像一座大山站在他的面前。这样的感觉让她心醉神迷。那张夸张的大花脸,真是逗人可笑。这是她的杰作。他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那威风凛凛的模样,还真像是舞台上的英雄人物。
     “请先生藏在箱子里吧,等戏演完了,我带你一起走。”
     “谢谢你了,此处不宜久留。”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