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许晖
  • 出版日期: 2013-02-01
  • 商品条码: 9787122157805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Ⅱ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好看丽的汉字)》是一本从汉字字形出发,来研究其词义源流的书。《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Ⅱ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好看丽的汉字)》作者(许晖)精选了100个好看丽的汉字,不仅具体展示了每一个汉字字形的演变,而且由汉字字形入手,详细讲解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日常礼仪和文化常识,以此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作者简介
许晖
1969年生,自由作家,现居云南大理。
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等。
合著:《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Ⅰ》《趣读史记》系列等。
个人著:《身体的媚术:中国历目前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目前的乱世人格症》《乱世之鞭:中国历历史记录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很易误解的日常俗语》《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等。 
目录




















































齿














































摘要
    “女”这个字的造字形态,历来争议颇多,我们先来看它的字形。
    女,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而且惟妙惟肖,就像一个双手相交,面朝左跪着的女人。甲骨文字形②,跪姿稍有变化。金文字形③,面朝右跪着的女人,头上多了一根发簪。金文字形④,样子更好看,更栩栩如生,头上的发簪仍然在。小篆字形⑤,跪姿已经不明显了。楷体字形接近看不出跪着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其实这是统而言之,严格区分的话,未嫁之女称作“女”,已嫁之女称作“妇”。至于“女”字的造字形态为什么会采取跪姿,段玉裁解释说“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意思是一副顺从的样子。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的看法,即女子跪在男人面前,反映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未嫁之女称作“女”,既然未嫁,哪里来的男人?在父亲兄弟之间大约用不着如此卑微吧。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意思是被掳走的女子方才取“柔顺交臂跪坐之形”。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先生认为这是女子向神灵跪拜的祈祷之姿。我倒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日常生活多取跪姿,未嫁之女从事家务劳动较多,比如为家人盛饭之类,跪姿应当是常见的形态,因此才有造字形态为跪姿的字形。
    当然也不可否认,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女子的地位确实比男子较为低下,从《诗经?斯干》一诗中即可看出,诗中吟咏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生了男孩儿,就让他睡在榻上,给他穿上衣服,让他玩璋这种玉器。因此生男孩儿又称作“弄璋之喜”。“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生了女孩儿,却让她睡在地上,“裼”(ti)是襁褓,把女孩儿包在襁褓里,“瓦”是用瓦所制的纺锤,给女孩儿玩的是纺锤。因此生女孩儿又称作“弄瓦之喜”。
    《礼记?内则》规定:“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shui)于门右。”生了男孩儿,要在大门左侧挂上一把木弓;生了女孩儿,要在大门右侧挂上一条佩巾。这也是因为男孩儿和女孩儿体质不同,因此“女”又引申为柔弱之意。《诗经?七月》一诗中吟咏道:“蚕月条桑,取彼斧_爿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夏历三月开始养蚕,故称“蚕月”;“条桑”即采桑;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爿斤”(qi6ng);“远扬”指向上长的长枝条;“猗”(yT)是束成一束采下来;“女桑”即指柔弱的桑树,“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整句话意为用斧子砍伐向上长的长枝条,用手采摘柔弱的桑树的桑叶。
    值得注意的是“女墙…‘女儿墙”的称谓,并非另外还有“男墙”“男儿墙”,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道:“城上垣日睥睨,言于其孔中睥睨,很好也……亦日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睥睨”乃窥伺之态,以之形容城墙上面用来窥探敌情的锯齿形的短墙,却被赋予了男尊女卑的含义,可发一叹!
    在中国古代,总是车马并举,一般来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比如《诗经?山有枢》中的诗句:“子有车马,弗驰弗驱。”您有车又有马,却不乘又不坐。《周易?系辞》载黄帝的功绩之一是:“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可见除马车外,还有牛车。马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使用;牛车用来载运货物,魏晋以前牛车很低贱,贵族是不能乘坐的,魏晋之后,王公贵族们才开始乘坐牛车。相传黄帝造车,直到其子少吴时才用牛拉车,到了禹的时候,任命奚仲为“车正”,这才开始用马拉车。
    车,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横着看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甲骨文字形②,更是很好形象的一辆车的形状,下面是两只轮子,连着上面的车厢。金文字形③,也是横视图,两只轮子的前面是车辕前端的横木,叫“衡”,乃是驾马之处。小篆字形④,仅仅保留了一只车轮。楷书繁体字形⑤,同于小篆。简化后的简体字接近看不出象形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一辆车,很显眼的部分当然是车厢和车轮。车厢叫“舆”,里面既可以乘人,又可以纳物,因此而引申为“众多”之意,比如“舆论”就是指公众的言论。周代就把造车工人称作“舆人”,《周礼?考工记》中载有很好详细的造车方法,而且车的种类也分得很细,大的类别分成两类,大车和小车。大车又分为以下几种:大车,指行于平地的牛车;柏车,行于山地的大车;羊车,装饰精美的大车。这三种车都用牛来拉,而且都是两辕。小车又分为以下几种:田车,“田”是田猎,打猎用的车子;兵车,顾名思义,就是打仗用的战车;乘车,又叫安车,“安”是安坐的意思,古人乘车跟今天接近不同,是站立在车厢里的,这叫“立乘”,但是高官告老还乡或者征召有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妇人也不立乘,乘车或安车就是特许这些人使用的。这三种车都用马来拉,而且都是一辕。
    《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这个“式”字与“轼”通假,是车厢前面可以凭倚的横木,古人在行车途中,如果遇到了身份比自己尊贵的人,要“抚式”,手扶横木俯首致敬,但是兵车因为是作战所用,所以“兵车不式”。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座位准备接待贵宾称“虚左以待”。尊者在左,驾驭的人居中,还要有一个人在右边陪着,这叫“骖(c6n)乘”。兵车的情况则不同,主帅居中,驾驭的人居左,右边还要带上一位勇士,称作“车右”,目的是防备不测。 有趣的是,((左传》中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谚语。“辅”指颊骨,可以辅持口腔;“车”指牙床,牙床上装满了牙,就像车上载满了东西一样。“辅车相依”跟“唇亡齿寒”的意思一样,即颊骨和牙床相互依存,缺一不可。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