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性的迷宫(畅销10年增订版)

人性的迷宫(畅销10年增订版)

  • 字数: 2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国际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日)多湖辉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8010389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心理陷阱:
    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时,其实是自己对对方有好感呢;
    表面谦卑、沉默寡言的人往往包藏祸心;
    开会一言不发的人往往心里有高见;
    自己在外面郁积了愤怒和怨恨,却回家把亲人当出气筒;
    过分的热情与关心并不一定是好事,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当面听到的话存有戒心,而对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却深信不疑……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掉入这些心理陷阱之后,竟然都毫无察觉!
    《人性的迷宫(增订版)》从感情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态度的陷阱、行为的陷阱、意识的陷阱等   5 大方面,阐述、破解了日常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危险的 100 多个心理陷阱,带 领我们走出这些人性的迷宫,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作者简介
    多湖辉,日本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实用心理学大师。
    1926 年出生。1950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 大学文学部心理学专业。曾任东京工业大学、千叶大学教授。现任多湖辉研究所所长、东京未来大学名誉校长、索尼教育振兴财团理事。
    多湖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出版了大量心理学畅销书。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作品更具实践性。他以自己独特的心理分析方法为基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和经历的事情为主题,以极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流畅自如的演讲式语言,帮助现代人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身处复杂环境的现代人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点和劝告。
    这些图书,在日本国内销量早已突破千万册,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多湖辉至今仍活跃于演讲、电视、广播等领域。他运用心理学开发公司职员创造性的培训受到众多企业家的推崇。
目录
上篇 人性的迷宫
前言认清正等待你上当的圈套
第一章 感情的陷阱
“玩笑”里往往暗藏玄机
即使你对成功没有把握,也不该放弃希望
人的愤怒与厌恶应适当地发泄出来
先抑后扬的评价更有威力
情绪越发泄,感受越强烈
爱好+坏刺激=厌恶
当人以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时,是自己对对方有好感
语言、经历相同的人容易产生共鸣
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障目,而忘却最终的目的
“无知”是不安感的来源
人的局部受到批判时,会认为自己的全部都受到批判
不败的幻想将导致团体的失败
人在对比中才能感到心安理得
中肯地指出你的缺陷,虽苦尤甜
第二章 欲望的陷阱
对立的内在欲望使人具有双重性格
人为了掩盖自己或逃避责任,在言谈中常使用“我们……”
抗拒心理:越禁止越强烈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最容易做出一些傻事来
表面谦卑的人往往包藏祸心
欲望无法实现时容易产生幻想
缅怀过去,实际是在逃避现状、寻求自卫
过分爱宠物,容易使人变态或不信任人
我的紧张排解法
当人的欲望不能满足时,会转移注意力来发泄
通过表面上的顺从来逃避责任
完美主义者大都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灵活性
第三章 态度的陷阱
过分的热情与关心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人们更容易相信好坏兼容的事实
若要他人服从命令,必须得满足前提条件
魅力比信息本身更能改变人的态度与意识
诋毁别人实际上就是一种忌妒的表现
面无表情,实则内心波涛汹涌
当人想得到的东西无法实现时,便会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有时人的能力是被人为地推上来的
人一旦承担了某种角色,言行举止及思考方法会随着改变
肉体的紧张会加重精神上的紧张
人际关系的远近可以通过空间距离体现出来
人在交往中切不可以第一印象草率作结论,否则会被误导
人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见解或顾虑
若想了解真实的情况,切不可听片面之词
人会把对某人的看法泛指为一代人的通病
人一旦有了偏见,个别的例子也容易看成是普遍现象
越是爱护对方越容易委曲求全
第四章 行为的陷阱
有了性行为并不等于就有了爱情
人失去自信时会产生自卑意识,也会做些不合情理的事
人总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人为了避免触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会有意忘掉过去
谣言越含糊不清,越容易被传播
信息越模糊越容易被解读者掺杂个人情感
人往往对当面听到的话有戒心,而对道听途说却深信
当人不自信或不安时很容易听信谣言…
人对自己缺乏自信时,会跟着潮流走
当崇拜某个人时,就会在无意识中去模仿这个人
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更能坚定你的信念
“眼不见,心不烦”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人内心的“秘密场所”一旦被侵犯,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人在面临困难时会自我欺骗
欲望受阻时,人会出现年龄倒退现象
频繁地接触能改变人的习惯与态度
人容易接受缓慢的改变
人被逼至极限时会产生超常能量
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是随着环境而变化的
人在群体意识的感染下,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
成员是否同心协力取决于领导者
不管决议如何,只要自己参与了,就不会有太大的不满
人在不安的情况下,同伴意识会增强
当自己所属的组织遭到外部压力时,其成员会团结一致
人为了躲避风险就容易停滞不前
“舍虚务实”的处世方法
被人观察时,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变化
第五章 意识的陷阱
先被对方认同,就更能接受对方的主张
切不可以强迫的口气施加于人
为了减轻心理压力,设辅助目标是完成最终目的的有效方法
下达命令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标签效果”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平时无意识的行为,若被意识化,会变得很不自然
戒心被人攻破一点,就会全线崩溃
潜意识里不想做某件事,那一定会表现出来
人需要点“阿Q”精神
如果事情进行得太顺利,人反而有不安和负疚感
人往往会改变自己以迁就、配合外界
人为了确认自己所购物品是好的,不惜排除其他信息
恐吓过了头,会适得其反
下篇 弱点的解读
前言瞬间读懂周围人的弱点
第一章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替补主投手是如何克服自身“弱点”的
人不想承认弱点的时候都会为弱点拽出正当的理由
通过“酸葡萄”来读取人的弱点
“甜柠檬”逻辑――不满现状的另一面
“学历无用论”者真的是觉得学历无用吗?
爱说闲话和爱理论的人心中有不满和欲望
是因为讨厌工作而不会呢,还是因为不会而讨厌呢?
第二章 藏头露尾
《假面告白》是主人公在妄想的“逃避”中产生的
说“工作是工作”的人并非为了打岔,而是“逃向空想”
不切题的长篇 大论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埋藏在工作狂者心中的自卑感
颤腿是“逃向动作或行为”的表现
“逃向动作或行为”的心理机制让我们看到对方是否有外遇
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两个患有“死人面模症”的人
第三章 恨其人嫌及其物
秀吉和拿破仑的自卑心理表现
什么是发泄不满的“替身”呢
深藏在乱发脾气背后的心理
教育妈妈和幕后爸爸的深层心理
漂亮的志愿者活动也是性欲望表现的另一种形式吗
第四章 穷鼠咬猫
表现在暴力过激事件上的欲求不满
循规蹈矩的人有我们所想象不到的攻击性理由
在考场中喧哗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傲慢和骄横是地位不稳的表现
上司没有自信,就会在无意识中远离有能力的部下
通过谴责他人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攻击者的弱点隐藏在攻击对象和攻击的内容之中
第五章 计算死去孩子的年龄
自信者意想不到的弱点
拘泥的人不能转换思考的角度
“老顽固”也内心自卑
拘泥行为导致失败
等待完美主义者往下跳的陷阱
不满和自卑是寻找温顺的根源
第六章 弱犬狂吠
井上夫妇为什么言不由衷恶言相向呢
当人心中有了强烈的期待和欲求时会采取与之相反的行动
过于亲切的妻子和好脾气的丈夫的真实内心
过度溺爱动物其实是虐待愿望的背反
完美主义者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孩子气的东西
对适度恭维持认真否定态度的人性弱点
第七章 咎由自取
牧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因为自己小气,别人才会小气
从被批评者的身上可以“投射”出批评者自身的人性弱点
性压抑是导致“F.F现象”的根源
没有自信的人口中常常挂着“我们”二字
人的弱点表现在责任转嫁的方法上
第八童不打自招
表现在优选经营者“差错行为”上的内心弱点
产生于弱点之中的“差错行为”有三大类
“说错”不知不觉地道出真心话
差错行为背后的自卑感
有名投手道出培植蹩脚意识的心理法则
第九章 弄假成真
演员明石家走红的秘密
“卖弄谦逊”背后的自卑
说“注意!别重影了”的心情并不轻松
说“人们都叫我守财奴”的人,心里期待别人说“不会吧”
第十章 狐假虎威
丰臣秀次热衷于武器收藏的理由
越对自己能力没有自信就越显得忙
地位上的资本通常会表现在态度和所有物上
爱表现者的心理构造
摘要
    在很早以前,某藩农民因荒年求助于藩政府,许多人同时汇集在官府门前,这时有一位机智的官员站出来对农民们说:“有话咱们慢慢说,现在想必大家都饿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呀,先来吃饭……”然后交待属下准备饭菜给他们吃,饭后他以诚恳的态度说明官府的难处,农民随后便一一离去了。这位官员到底说了些什么话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与农民谈判之前,先让农民饱餐一顿,这种做法的确高明。我并不是说一餐就能接近消解农民的不满,可是他这样做,农民得到暂时的满足,才会静下心听那位官员的解释。
     我曾在其他书中提到,坐出租车时容易遗忘行李的例子。很多人之所以犯下这种错误,经常是因赶时间,或目的地不易找寻,一旦到达了目的地,之前的那种紧张隋绪,便松弛了下来,于是便把重要的行李遗忘在车上。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当我们眼前的欲望满足时,往往容易忘记更大的利益,或忽略原有的目的。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紧张与松懈,只要一部分的紧张解除了,其他部分的紧张就会减轻。因此,我们可充分应用这种满足的心理现象。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必然存在着许多欲望等待满足,但在实际情境中,不可能所有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所以,人们的心里可以说是一直处在等待得到满足的状态中,并一直朝着希望能得到满足的方向想,从而形成一种原动力。但是,只要发觉其中一种欲望明显地得到满足,整个情绪与注意力就会跟着移动。
     这种心理倾向,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我们无法断定,我们所得到的满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很多人甚至利用这种心理弱点来控制、操作人心,先满足你眼前的小欲望,以致使你忘却原有的目的。所以,我们应注意不要落人这种满足的圈套之中。
     前一阵子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影片中描写一位高中女教师,她与男友已订婚,并正准备结婚。但是有一天她发觉,她的未婚夫老是拒绝与她约会。过去虽然也有几次约会被取消,然而,那是因为有其他事牵绊或因工作的关系无法分身。而这一次,即使她一再追问原因,对方也没有多作解释。不久,他便与另外一个女人结婚,永远在她面前消失了。她当时一直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下,最后走向堕落之途。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变成如此?―_这也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从人的心理构造来看,这是必然发展出的结果。因为,当人对某一事实发生的理由和意义不明白时,会产生极大的不安,而采取异乎寻常的行为。以影片中的女主角来说,她不清楚未婚夫对她冷淡的原因,所以就产生了极大的不安,随着这种感觉的日益扩大,最后导致崩溃。假如对方向她说明原因――即使是欺骗也好――相信她不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安情绪。当然,被抛弃这件事本身,也是制造不安感的来源,但是比起不说明原因而引起的不安,恐怕打击就没那么大。
     一般来说,不安是被敌人攻击时,想保护自己的基本行为反应。就像我们突然发现尸体时,大部分的人都想尽快逃离现场一样。
     影片中的女主角似乎早已有预感,未婚夫会离她而去,这种心理压力是妨碍她进行合理行动的原因。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会这么严重。不过,人一旦对发生的事情不解其意时,就会显得焦躁不安,更无法以平静的心情去处理事情。譬如,我们在平常谈话中,如果听到非常抽象的话,或概略性的语意不清的话,即使是其内容确实很有道理,也很难表示赞同。相信有些读者在看深奥难懂的哲学书籍,或其他专业性书籍时,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体会。
     我曾在其他书中提到,在中学时代本人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不仅不爱读书,还经常恶作剧被老师责骂。当然,我也因此颇有自卑感,情绪经常很低落,为了发泄郁闷的心情,我经常做出一些令老师、父母忧虑的举动。他们一直在努力找寻可改变我的方法。P27-2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