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黑洞:弘光纪事

黑洞:弘光纪事

  • 字数: 3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洁非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0200935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黑洞:弘光纪事》编辑推荐:从一个个历史谜案与死结中,搜寻素材,追踪探迹,导出历史之真相。回到历史的现场,让证据当堂呈供。笔法一流,兼具严谨的考辨与激越的感怀。明末这一段历史有诸多突出特质:时代氛围特别复杂,头绪特别繁多,问题特别典型,需要解读的史料也特别丰富。弘光朝一年,政治、道德、制度分崩离析,借善恶之名殊死相争。各色人物层出不穷,新旧人格猛烈碰撞。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扎实的史传叙事作品。作者以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历史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明末上至皇朝政体的崩解下至整个知识分子(文官阶层)的思想觉醒的状貌。涉及当时明、清、大顺三朝鼎立的非常历史时段下的国情民情、文臣武将、新兴的士绅阶层的种种表现,有史据有观点,是一部力求将历史研究引入当代思想文化动态中进行梳理的有分量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洁非,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新华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供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后转向专项研究,兼事小说、随笔和史传写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国变?定策
四镇?武人
虏寇?坐毙
桃色?党争
降附?名节
钱谷?贪忮
民心?头发
真假?谣言
曲终?筵散
遗民?苦闷
摘要
    自倒数两个王朝起而至现代,约七百年间,大事基本发生在两座城市之间。
     朱元璋在南京立国,“靖难”后,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清祧明祚,亦定鼎北京。清室逊位后,中华民国的国都之选,与明初刚好反向而行:先北京,北伐后南迁南京。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又从南京返于北京。
     其间,南京曾四度告破。一破于朱棣“靖难”大军.二破于满清统帅多铎,三破于洪秀全,四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四次城破,除洪秀全那次,北京都曾从中受益;似乎南京之衰即是北京之盛,里头的渊源着实堪奇。
     连帝制下最后两起大规模农民起义,亦于这两座城市取得优选成就。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相映成趣的现象: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对以后的事情既似乎失去兴趣,势运亦到此为止,不能再越一步,虽象征性地派出北伐军去攻打北京,却仿佛是姑且表示一番而已。李白成刚好相反,在长城一黄河间纵横驰骋,乃至摧枯拉朽直捣北京;然而,逾此范围则屡吃败仗,洛阳执杀福王朱常洵是其平生大捷之中最南者,再南辄不利,最后死在鄂赣交界的九宫山,差不多也是他一生所到最南端。
     两座城市之间的故事,多少有些神秘。
     1644年春,它们的处境有天壤之别。一边,烽烟四起、城碎墙残、君王殒命、人心惶惶,另一边则安宁如故。截至此时,长汀三角洲在满目疮痍、遍布祸乱的明末,独能置身事外,兵燹远隔,桑梓仍旧。王朝第二政治中心南京,安居乐业.街陌熙攘,秦淮河畔偎红依翠的风情丝毫未受打扰。
     东南的静逸偏安,透过一个细节表露无遗――崇祯皇帝4月25日驾崩,足足过了十一天以至更久,南京才隐约听到点什么。诸史一致记载,5月6日(四月初一戊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举行“誓师勤王”仪式。注意“勤王”二字,换言之,此时南京得到的消息,只是京师告急。真实情况却是,他们已无王可勤。勤王部队刚过长江,就在北岸的浦口停止前进,这时大概有了进一步的消息。计六奇说:
     (三月)廿九曰丁巳(5月5日),淮上始传京师陷,众犹疑信相半。阻止部队北上的,恐怕就是这一“淮上”消息。然而,消息内容只提到“京师陷”,未含皇帝下落,而且来源也很不可靠,使人将信将疑。究竟发生了什么,准确信息直到5月15日(四月初十丁卯)方才到达:
     丁卯。京营李昌期至淮安,告巡抚路振飞以大行之丧。振飞集士民告 以大故。又经过两天,同样的信息送到南京:“四月己巳(5月17日),烈皇帝凶问至南京。”《国榷》则记为庚午日(5月18日)“先帝凶问至南京”,相差一天。对于这样特别重大的变故,理应慎之又慎加以核实,所以又经过十三天,到5月30日(四月二十五日壬午),南京官方最终完成了对噩耗的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
     也就是说,东南一带普遍在旧历四月二十五日以后知悉巨变。这一时间表,证以计六奇的回忆:“四月廿七日,予在舅氏看梨园,忽闻河间、大名、真定等处相继告陷……廿八日,予下乡,乡间乱信汹汹。廿九日下午,群徵叔云:‘崇祯皇帝已缢死煤山矣。”’很能吻合。
     此时,距崇祯之死已一个月零五天。
     倘在今天,如此惊世之变,将于几分钟内传遍环球,而三百年前却辗转月余。这固是通讯原始所致,却并不接近因此。北京距南京约一千一百公里,假如一切正常,当时条件下像这样重大的消息,以第一等的传驿方式可在三五天送达。之所以耗时多至十倍,实在是一南一北已阴阳两隔,而中原板荡,有如飞地,为溃兵、难民所充斥,一片乱世景象。
     工部员外郎赵士锦,5月19日(四月卜四日辛未)逃离北京,和方以智等结伴南归,“行旅颇艰”,“相戒勿交一语”;经过二十天,五月初五端午日到达淮抚路振飞控制下的清江浦,最后回到故乡无锡已是6月21日(五月十七夏至日)。这个经历,我们可以作为崇祯凶问曲折南下的参考。
     由赵士锦的讲述,我们还略知北变之后沿途各地的情形。从天津经沧州、德州、茌平、高唐至济宁一线,明朝统治已经解体,李白成势力则正向这些地方渗透。在德州和济宁,赵士锦都曾目睹和北京相同的闯军拷掠士大夫的场面。济宁以下,徐州、宿迁至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间,为缓冲区;五月初四夜,赵士锦看到“烟火烛天,光同白昼”,“吾兵烧青(清)河县也”――可见对这一区域,明朝已毁城弃守。过了黄河(此时黄河人海口位于今江苏滨海县境内),清江浦以南,才在明朝实际控制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