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幸福的公司

幸福的公司

  • 字数: 17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作者: 马传兴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44750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幸福的公司》由马传兴著,收录了人生数十载,关于幸福的持续观察和点滴感悟。
·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人们幸福与否与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反而与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息息相关。
·自由自在,听从心的指令,不依赖于特定的事物,亦不勉强自己去符合某一特定的规定,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生命原生的幸福、充实、宁静与喜悦。
·人们能否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取决于J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周围一切,即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对周围一切的掌控力关联不大。
·一个越是尊重契约的社会,它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其社会发展也就越有秩序和效率。同样的道理,一个越是尊重契约的公司,由于它能优选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诚信、自主和公正的追求,因而它也就越能维护契约双方的基本利益。
《幸福的公司》适合企业管理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幸福世界探秘
幸福的真意
珍惜当下/中道生活/满足需求
迷航的世界
幸福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国民幸福总值
幸福范本
幸福衡量体系/与生态相互依存/追求幸福的自由
幸福的无穷解
幸福公式/知足者常乐/信仰
启示录
谁为民众的幸福埋单?
如何看待幸福生活里的得失?
自成一统或与世界接轨,哪个更能获得幸福?
第二章 幸福与公司本质
他们为何不幸福
墨菲法则怪圈/人性化管理缺失/文化断层/期望值与现实的距离
中国制造的困境
痛苦的经营者/并非孤例
公司存在的意义
公司目的/公司责任
启示录
焦虑症为何变本加厉?
为何重提精神文明?
第三章 幸福与企业梦想
与梦想同行
让梦想起航/共同的事业
追求新高度
新起点,新希望/展翅高飞
幸福价值观
拥有幸福感公司/价值教育
与员工共同发展
投资人才即投资企业的未来/唤醒培训
启示录
我为何热衷于百年老店愿景?
什么是优选福气?
第四章 幸福与归属感
归属感与永续经营
永续经营的要素/家长式管理/推而广之
追随幸福的味道
发现幸福的事业/牢牢抓住机遇
赢利与尊严
我们是合伙人/想赢的激情/公平公正
赢得信任
不可辜负的信任/重新赢回信任
消费得起的幸福
与顾客交流情感/心灵栖所
启示录
越增长就会越平庸吗?
为什么要回归“人”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幸福与快乐文化
工作即幸福
过程即幸福/成就感体验/充实的快乐
挑战行业教条
特立独行/与顾客共享快乐
快乐是一种文化
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快乐哲学
启示录
做对的事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要聘用天性快乐的人?
奖励总比惩罚更有效
第六章 幸福与公司契约
常胜公司的基因
持续创新/与员工的心灵契约/与社会的回馈契约
给力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剪掉员工身上的束缚/避免员工被工作和家庭夹击
最奢华的员工福利
奢华工作环境/精英组织的吸引力
启示录
“最幸福公司”的涵义还可以怎样改写?
福利只能上,不能下?
如何刷新契约精神?
第七章 幸福与生态链共赢
和谐共生
物种和谐/儒、释、道的和谐思想
在平衡中求发展
重新洗牌/维持行业生态平衡/渠道变局
为消费者谋求幸福
启示录
股东利益优选化还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
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和权利何在?
第八章 幸福与自然企业
成为自然企业
什么是自然企业/现实中的自然企业
企业重组运动
逐步改良/让人们参与改变
轻管理时代
从小公司到大企业/生产者至上
启示录
如何保持“变”的原动力?
人人都可以成为主管
第九章 幸福与本然之心
重拾本然之心
控制贪欲
保有平常心
摆脱悲观绝望
与时俱进
启示录
永远心怀感激
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摘要
    幸福的真意
     什么是幸福?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这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从古到今,人们给出的答案多如牛毛,至今仍然没有统一定论。
     从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再到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描绘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幸福不同的见解,幸福的真意不再是虚无缥缈,它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珍惜当下
     最早解答“什么是幸福”的是苏格拉底。面对执意追讨幸福答案的学生柏拉图,苏格拉底不急于作答,而是要他穿越一片田野去摘一朵他认为好看丽的花儿,但不能摘第二次,也不能走回头路。
     柏拉图摘回了一朵花儿,不是整片田野里好看丽的,但在柏拉图眼里,它就是好看丽的。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一千个人,会摘回来一千朵花儿,自然不是人人都能摘到好看丽的那一朵,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摘得的人认为它是好看丽的,何尝不是种幸福?
     可见,在苏格拉底看来,所谓幸福,就是珍惜当下,珍视拥有。同时,它也阐明了苏格拉底关于幸福的一个重要论点:幸福要用心感知,要懂得自足。
     当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源自心灵的富足,而不是受制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当一个人的幸福是由于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或者是别人的认可,就不是自足。因为他的幸福受制于外物,当失去或减损物质财富,或失去别人的认可,他不再感到幸福,甚至会感到痛苦。这是执著于物了。
     显然,苏格拉底强调的幸福是一种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满足。这种对幸福的感知属于内在体验。这与后世诞生的感性幸福观(即幸福的源泉是感官快乐而不是理性认知,幸福来自感性欲望的满足)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前者被人们称为理性幸福,而后者则被称为感性幸福。
     苏格拉底所讲求的自足,和物质的奢华并没有关系。恰恰相反,他认为,唯有需求越少,才越容易获得幸福。世人之所以总是陷于没有尽头的烦恼和痛苦之中,是因为他们对物质的欲求永不满足,在心里形成一个个无底洞,越是渴求,越是无法满足,于是就越是痛苦。
     我非常赞赏苏格拉底的这种幸福观,它表明了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即人类优选幸福来自心灵的足够强大而非感官的愉悦。
     如果以拥有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尺度,苏格拉底并不幸福。他一生贫困,无论寒暑都只穿一件单衣,经常不穿鞋子,一日三餐也不讲究。然而苏格拉底却很知足,一点也不以为苦。原因在于他的一生目标明确――追求真理。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良材。事实上,为了培养他理想中的治国之才,他付出了毕生精力乃至性命。所以他从不在意物质的多寡,他对于物质的观念是“够用就好”。
     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够用”呢?比如苏格拉底坚持不到十分饿的时候不吃饭,不到十分渴的时候不喝水。如此,每一顿饭都美味如山珍海味,每一口水都甘甜如玉液琼浆。
     唯有当欲求降到最少,才有可能获得最多的幸福和快乐。
     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往往是不知足的人。他们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看不到眼前的幸福。他们总是给自己的幸福定一个很高的目标,不达成目标,就不愿轻言幸福。须知不圆满本是生活的常态,过于追求完美,将导致我们永远生活在遗憾之中。 确切地说,人类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幸福有不同的解读。梁漱溟先生在他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写道,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仔细想来,我们在漫长一生中所奋斗所求索的,正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在求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体会到不同的快乐和幸福,它们是有阶段性的。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幸福,都需要自己用心去感知,只有当你坦然接受当前的生活状态,并学会从中体会那些细微的快乐,你才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否则,即便拥有再多,也会只在意那些自己没有的,而忽略自己已有的幸福。
     中道生活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西方哲人,甚少谈论幸福。事实上,即便是苏格拉底本人也没有长篇累牍地论述,他主要是通过发问,从别人的回答中诱导出亘古以来存在着的幸福法则。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圣哲孔子对幸福的研究比苏格拉底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虽然当时中国文字表述中还没有“幸福”的概念,而且人们对幸福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不过,我国古人很早就将“幸福”置于个人修养中加以研究。
     他们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论语?述而》中就辑录了孔子的幸福言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生水,以自己的胳膊当枕头,却一点也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至于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则视作过眼烟云。
     很显然,在关于人生幸福的看法上,孔子与苏格拉底一样,都看重心理体验,而非物质享受。
     不约而同地,东西方哲人都强调“美德”在幸福构成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不具备美德的人不可能获得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体现在其善行之中。
     只不过,东西方哲学对于幸福的定性,打一开始就呈现出根本性的区别。
     东方幸福哲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所界定的幸福主要面对的是整个族群,乃至国家,而非针对某一个体。而西方幸福哲学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幸福,他们认为,无论是通过道德的完善,还是感官欲望的满足,人生幸福最终体现为个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人是幸福的主体。
     在对“幸福”概念的论述上,西方哲学家极少有偏离这个主流观点的。柏拉图算是一个例外。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也是古希腊继苏格拉底之后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虽然也没有正面谈过幸福的话题,不过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又叫正义城邦)的概念,认为它存在的价值是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显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幸福比个人的幸福更为重要。
     到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便又重新回归到了对个体幸福的研究上。作为柏拉图很优秀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他对幸福的论述更为具体和系统。他提出,人的幸福应该是绝对性的幸福,而支撑它的应当是心灵的很好性,而不是身体的很好性,惟其如此。人们才不会为表象的幸福与痛苦所迷惑,从而能够追求根本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颇深的论点,即幸福的生活就是中道生活。
     P001-00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