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

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

  • 字数: 44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作者: 瞿定国, 刘先廷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8199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李德生曾对自己在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后所经历的事情作了若干回忆。现在,在《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中,李德生将自己的这段“特殊”经历比较完整地写出来,以便人们了解他的不平凡的经历,从中吸取教益。
《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由瞿定国、刘先廷编著。
作者简介
瞿定国,男,汉族,湖北沙市人,1934年2月生,1950年底参军,1994年6月退休。原国防大学教授。从1978年调入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工作以后,主要从事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合著、参撰有《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基本理论研究》、《军队建设学》、《军事人才学》、《战魂》、《将帅风云录》,以及《李德生军事思考录》、《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等著作。曾发表文章100多篇。1990年被国防大学评为“忠诚国防教育事业”标兵。退休后一直为该校返聘。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
刘先廷,男,汉族,河南新郑人,1934年1月生,1950年底参军,原军事科学院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出版有《军事辩证法论纲》、《战争哲理杂解》等著作。主持过《军事文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编辑。曾任中国百科全书《军事辩证法学科》、《军事辩证法新论》等书的主编。在《人民日报》及《中国军事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1994年退休后,参与《李德生军事思考录》、《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的写作。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参加“三支两军”/1
最初的介入/1
紧急赴京受领任务/8
组织部队开进/15
制止“八·八”武斗/18
“一碗水端平”/21
坚决收缴武器/25
两派倒旗联合/27
成立“三结合”的革委会/30
轰动全国的芜湖事件/33
“单刀赴会”/37
武斗现场喊话/40
许世友来到12军/45
一个“五·一六”分子也没有抓/48
落实“促生产”的要求/53
加强部队自身建设/56
对大造舆论的肯定/58
第二章 调到中央工作/62
列席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62
出席党的九大/74
进入政治局/79
调京工作/83
单独接见/86
国务院业务组/90
第一课/94
步履维艰/96
总算有了个计划/100
“整顿”序幕/102
分管水电/106
为国家体委说话/116
协调“乒乓外交”/122
第三章 在军委办事组/128
“军委就是办事组”/128
战备疏散/135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146
的“第一个号令”/150
要砸烂“总政阎王殿”/158
总政治部被“军管”/163
总政机关恢复办公/166
“这样训练好”/170
的“五·一九”讲话/174
“军队要谨慎”/179
参与解决棘手的新疆问题/182
周恩来严管亲属不搞特殊/188
出访与接待/189
第四章 参加党的九届二中全会/192
直奔庐山/192
发动突然袭击/196
“文臣”“武将”齐上阵/200
“下了一滴酒精”/204
学习《我的一点意见》/207
参加三人清查小组/214
书面批评吴法宪、叶群/216
批陈整风/218
“你先去参加华北会议”/223
“重点在批陈,其次才是整风”/230
向汇报/234
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236
“对林还是要保”/241
在丰台火车站的特殊召见/245
第五章 奉命坐镇空军/252
“乘飞机逃跑了”/252
赶赴空军作战室/258
下达禁空令/261
沙河机场的报告/262
忙坏了周恩来/264
鲁珉的“半起义”/266
《“571工程”纪要》的查获/269
一场小误会/271
迫降直升机/273
折戟沉沙/276
搜捕党羽/279
对空军首脑机关的清查/282
瓦解“大小舰队”/285
收审“四大金刚”/288
组织传达事件/292
第六章 指导全军批林整风/297
军队批林整风的部署/297
总后“批林整风”搞得比较好/299
空军“弄清了路线”/302
海军“纠缠着历史问题”/304
批林整风汇报会/308
批判极左思潮/314
改变军队“只搞文不搞武”的状况/317
整顿干部工作/324
开展向全国人民学习活动/326
收回“三支两军”人员/329
整顿文艺工作/330
加强组织纪律性/331
江青集团大唱反调/332
说“极左思潮少批一点吧”/334
叶剑英的风范/337
第七章 为解放老干部尽力/340
的自责/341
为朱老总恢复名誉/343
“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349
筹办陈毅追悼会/351
“奇怪的老太太”/357
安排老同志“住院”/360
艰难的“解放”/363
杨、余、傅事件的平反/367
复出/371
加快解放干部的步伐/378
提出300多名高级将领的大名单/383
第八章 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388
参加党的十大筹备工作/388
提议增加一名副主席/393
出席党的十大/395
所谓“第十一次路线斗争”/398
江青夜闯三座门/403
撤销八一厂革委会引起的风波/409
整顿解放军报社/417
对调到沈阳军区/420
在京畿重地——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427
第九章 被江青扣上“大军阀”的帽
子/432
江青一伙歪曲“批孔”/432
总政的两个“批林批孔”通知/438
“四人帮”插手军队/441
江青“放火烧荒”/447
《解放军报》被勒令变相停刊/452
江青欲盖弥彰/457
批评“上海帮”/461
李德生成了“重点的重点”/464
许、韩、杨三上将同时受批/469
辞去党的副主席/474
参加四届人大/476
第十章 粉碎“四人帮”/483
组成新的军委常委会/484
参加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487
不允许野心家插手军队/491
在沈阳军区主持整顿/494
为处境担忧/497
“打招呼”/500
“四人帮”恣意妄为/502
沉痛悼念/505
“还是抓组织重要”/507
捕获“四人帮”/512
支持复出/516
参加党的十一大/520
揭批帮派骨干毛远新/521
落实提出的“五条标准”/524
中央为李德生平反/528
深刻的经验教训/530
后记/533
摘要
    到了北京,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使李德生更为震惊,更为忧虑。在京西宾馆周围,一辆辆满载着造反派的大卡车,架着高音喇叭来回转悠,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打倒七二。事件的凶手陈再道!”“打倒带枪的刘、邓路线!”“揪出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于这些口号,李德生不仅不赞成,而且很反感。在他主持下,12军的干部战士参加上级规定的有关游行时,是不准喊这类口号的。历史事实表明,这种公然把矛头指向军内的行径,是有预谋的。
     后来,李德生又看到在中南海周围搭满了各种各样的帐篷,设立了各种名目的揪刘(少奇)指挥部,把中南海围得水泄不通。从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以后,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锋芒就集中指向了。想不到时隔一年,批判已经演变成为直接揪斗了。全国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的党中央所在地,居然被造反派“兵临城下”,李德生心情沉重,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
     事后,李德生了解到,这是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趁不在北京时策划的阴谋。他们企图通过造反派冲进中南海,揪斗、抓走、。但由于受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和坚决阻止,他们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这时,李德生更加意识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如此紧急地把他召来北京,很可能与改变“”中的这种混乱形势有关系。
     1967年7月29曰周恩来的台历上记载:下午4时“见安徽军管会”。在这一天,作为即将接任安徽省军管会主任的李德生,按照事先的通知,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周恩来已在那里等候着。
     “李德生同志,你赶来了,很好!很好!”周恩来见李德生进去,带着急促而又热情的神态对他说。
     “请总理作指示!”李德生向周恩来敬礼后说。
     周恩来把手臂向前一伸,说:“我们到福建厅去谈吧。”
     于是,李德生跟随周恩来走进了福建厅。
     在福建厅,李德生见到了李富春副总理、杨成武代总参谋长,还见到了姚文元。他们是参与向李德生交代任务的。
     周恩来首先向李德生介绍了安徽的基本情况。
     “”以来,安徽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一些群众组织于1967年1月26日夺了安徽省委的权。由于夺权是部分群众组织干的,没有按照提出的实行革命的大联合。因而“夺权派”说自己的“1·26夺权好得很”,而没参加上夺权的群众组织则指责他们说“1·26夺权好个屁”。从此,安徽从上到下形成了对立的两派,前者自称为“好派”,而称对方为“屁派”。两派都互相指责对方是“反革命”、“保皇派”,并且发生了打人、抓人,发“通缉令”,甚至动刀动枪的武斗,企图搞垮对方,“一统天下”。这就使安徽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形势越来越混乱,解决起来甚为困难。
     1967年春,为了缓解群众组织在夺权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决定对几个最乱的省、市、自治区实行军管。3月27日,中央决定在安徽成立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钱钧为首的军管会,“把省的领导权掌握起来”。后来因钱钧身体不好,改由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廖容标主持军管会的工作,把省的领导权掌握起来。
     这时,安徽对立的两派矛盾日益加深,对立更为严重。他们以“文攻武卫”为口号,导致武斗不断升级,愈演愈烈。在合肥、淮南、安庆、芜湖等地区,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又在酝酿之中。
     周恩来在介绍了安徽的基本情况后,以非常焦急的心情对李德生说:“党中央对安徽的形势非常担心,非常着急,在这紧急时刻,派12军去安徽,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李德生看着周恩来由于过度劳累而呈现的疲倦面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点点头,表示理解党中央派12军去安徽的决定,并希望周恩来总理对如何搞好安徽的工作多给指示。
     周恩来接着说:安徽武斗太厉害,已影响到中央指示的贯彻执行,军管会指挥不灵,难以控制局面。你回去紧急动员一下,立即带部队去安徽。
     周恩来还交待说,去了以后不要陷到派性里去,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搞准确,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群众工作,总起来说就是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
     听了周恩来对12军赴安徽如何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具体指示后,李德生感到尽管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但是心里还是踏实了一些。
     周恩来讲完后,李富春副总理也作了指示。他说:有着3000多万人口的安徽是农业大省,但工业的比重也很大。淮南的煤,是华东、特别是上海工业生产和电力的命脉。合肥、马鞍山产钢铁,铜陵产铜,它们都是工业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武斗升级,工厂停产,工人离开自己的岗位去打派仗,搞武斗,已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他强调说:12军到安徽以后,一定要想法尽快制止武斗,让工人回到生产第一线,恢复生产。
     杨成武代总长最后讲话。他主要讲了12军到安徽后兵力部署的基本要求,部队开进的顺序和方式,并规定只带轻武器,重型武器装备暂时留在苏北,组织留守处看管营房和武器装备,继续抓好农副业生产和管理好家属子女。同时明确了将安徽省军区独立1、2师划归12军指挥;所有驻皖部队的“三支两军”工作由12军统管;安徽的“三支两军”由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有关“三支两军”的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请示报告。他还强调要处理好军政军民关系,搞好军内军外团结。
     李德生参加革命几十年来,当面直接受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下达的任务,这还是第一次。他像在战争年代到上级首长那里受领紧急作战任务一样,当即表态说:“坚决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坚决按照总理和各位首长的指示去办”。
     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