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年毛泽东的交往

青年毛泽东的交往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96409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2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莫志斌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交往》是一本讲述青年毛泽东读书、交往、做人、处世的史书。这四本书的写作,主要是顺着青年毛泽东成长、成人、成才的轨迹。选取极具典型意义,又特别有说服力的史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青年毛泽东壮美的青春风采,并热情地颂扬了青年毛泽东的崇高品行与可贵精神。
《青年毛泽东的交往》是一本讲述毛泽东如何做人的书籍。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独著与主编了《说不尽的世纪两伟人:邓小平与毛泽东》、《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告诉你真实的长征》、《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现代卷)、《湖南教育史》(现代卷)等10多部著作,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曾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血浓予水,敬父孝母——毛泽东与他的父母
父子相争,争出血脉亲情
母疼子爱,孝意感泣苍天
第二章 伉俪情深,情比金坚——毛泽东与杨开慧
青春的萌动
大爱与小爱
第三章 舔犊真爱,锻造英才——毛泽东与毛岸英
年幼时的磨难
战火中的眷念
第四章 大爱无私,培养兄弟——毛泽东与毛泽民
舍小家,为大家
革命兄弟,并肩战斗
第五章 情同手足,同心同德——毛泽东与蔡和森
毛蔡之名,奉为表率
同心同德,相互扶持
第六章 同甘共苦,惺惺相惜——毛泽东与萧子升
以诗为媒,且歌且赋
分道扬镳,友情依旧
第七章 赤诚相待,忧国忧民——毛泽东与张昆弟
静谈君子亭,漫游岳麓山
理想救国,枉死他乡,
第八章 趣味相投,知人知己——毛泽东与罗学瓒
找到了知己
交流获真知
第九章 亲密无问,勉励提携——毛泽东与陈昌
文理笃行,皆可大造
相互扶持,患难前行
第十章 忘年密友,求知求真——毛泽东与何叔衡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
第十一章 心心相印,至纯至诚——毛泽东与周世钊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第十二章 坦诚相见,且欢且娱——毛泽东与萧三
隆然高炕,大被同
欢娱诗文,共忆峥嵘
第十三章 读史知青,兄弟师生——毛泽东与毛宇居
老师大哥
共赴国难
第十四章 师恩难忘,孝意感人——毛泽东与毛简臣
慧眼识才
义葬恩师
第十五章 亦兄亦友,“没有他没有我”——毛泽东与王季范
师傅领进门
如影随形的呵护
九哥千古
第十六章 亦师亦友,传奇佳话——毛泽东与黎锦熙
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相互体恤,恩情难忘
第十七章 无限敬爱,父子师生——毛泽东与杨昌济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情同父子
第十八章 我的先生,教育圣人——毛泽东与徐特立
悉心的教诲
彼此的先生
第十九章 学习实践,老师战友——毛泽东与方维夏
在学习、实践中共勉
造福人,不享福
第二十章 引路灯塔,“真正的好老师”——毛泽东与李大钊
迷途的灯塔
真正的老师
第二十一章 济世教学,傲骨凌然——毛泽东与朱剑凡
喜欢“怪学生”
坚定革命,丹心铁骨
第二十二章 掌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与蔡元培
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互的赏识
第二十三章 捐弃前嫌,再续前缘——毛泽东与张干
学生开除老师
再度联系的插曲
再续前缘
后记
摘要
    父子相争,争出血脉亲情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区――韶山。韶峰山脉好似一座锦屏,绵亘20多里,俗称韶山冲。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涎生在韶山冲上屋场。他的父亲叫毛贻昌,字顺生,母亲叫文素勤(七妹)。
     毛顺生(1870―1920)读过几年私塾,17岁时开始单独理家,专事农业生产。虽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但生活仍然相当地窘困,入不敷出。后来他看见周围乡镇不少贫苦农民在湘军里混了几年后,逐步富裕起来,于是他也去参加了湘军,尽管湘军普通士兵的工薪很低,但他克勤克俭,又精明能干,积攒了一些钱后就返回家乡了。在湘军当兵期间,他到过一些大城市,增长了一些见识,也有了,一些经商的观念。回乡后,毛顺生权衡当地发展的情况和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以农业为主。兼做米生意,亦农亦商,逐步发展,自此家业日益发达起来。随后他买田置地,田产增至22亩,雇请长工,扩大稻谷加工,运往湘潭等地销售,还贩卖耕牛,饲养牲畜。毛顺生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人了股,还与湘乡、湘潭等地的一些店铺有业务往来,自家还印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纸票,用“吉春堂”的纸票流通周转。因此,在韶山冲,毛顺生有“韶山强人”之称。应该说,毛顺生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同时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毛顺生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并导致了其与长子毛泽东的分歧和争吵,但这并不能掩盖其闪光点的绽放,因为毛父毕竟只是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和农民,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不可能达到超常的高度,他所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这个家并教育子女成才,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毛顺生治家很严,他始终相信“吃不穷,穿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这句老话,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培养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的人,特别是对毛泽东这个长子,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毛泽东刚到入学年龄的时候。毛顺生就把他送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还亲自教毛泽东记账、学珠算。1936年,毛泽东曾回忆:“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肉。他不给蛋也不给肉。”这是毛泽东对他孩童时期的生活和对父亲的印象描述。由于毛顺生既忙于生产,又忙于经营,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他就把大部分农活都交给雇工和儿子,所以毛泽东很小就开始劳动,从最基本的扫地、放牛开始到养猪、记账,到最后整天参加劳动,农活样样都会干。尽管父亲把他的农事安排得很满,但是毛泽东仍然挤出时间来学习。有一次,毛泽东按照父亲的要求,从家里挑了十七八担牛粪放到田里。这是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劳动量,毛泽东却很早就完成了,随后坐在树下看书。父亲发现后,骂他懒惰。毛泽东回答:“我已按你的要求干完了一天的活。”毛顺生不相信,最后亲自点了数,结果还超出两担,这才无话可说地走了。
     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说:“我们家分为两党,我的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候连雇工也包括在内。”他还说,“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13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而我们却在客人面前争吵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家了。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我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的父亲就软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可以说,毛泽东以后的“斗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与其父亲作斗争中学到的。
     由此可见。毛泽东虽然出生在家境富裕的家庭,却没有享受到安逸的生活,严厉的父亲也不可能给毛泽东这样的机会。实实在在的农村锻炼,使他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农民、与农民密切无间的品德,同时又心系农村、心知农民疾苦,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父亲的教育方式是很封建、落后、极不合理的。但是从严教子的方法和态度,却使得毛泽东很早就学会自立和坚强。应该说毛顺生是很爱毛泽东这位长子的,正如文七妹后来开导毛泽东:“你爹的爆竹子脾气,你是晓得的。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只要他定的,就是几条牛拉也拉不回来的。往后,不要犟了,即使你爹有不慈的地方,你也不应该不孝嘛。其实他常常当面骂你,背后又在夸你。你跟他顶撞,我做妈的心里也不高兴,连那个佛菩萨也会不高兴的。”听了这些话后,毛泽东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自此以后,认真做事,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和父亲发生冲突;与父亲讲理的时候。也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随着毛泽东年龄的增长,他与父亲的关系也逐步改善了。
     191O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毛顺生率全家人送毛泽东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临行时叮嘱他:“石三伢子,你在外面要吃饱饭啦!钱用完了给我来信,我会捎来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