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年毛泽东的读书

青年毛泽东的读书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96409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由莫志斌主编,讲述青年毛泽东读书的故事。全书主要是顺着青年毛泽东成长、成人、成才的轨迹,选取极具典型意义,又特别有说服力的史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青年毛泽东壮美的青春风采,并热情地颂扬了青年毛泽东的崇高品行与可贵精神。
内容简介
《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由莫志斌主编,《青年毛泽东的读书》中讲到青年毛泽东读书时,不仅注意读“有字之书”,而且注意读“无字之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这样就使得他对知识深有领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青年毛泽东从小就立志出乡关,努力做“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少年郎。后来,他自觉锻炼,要做“身心并完之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更是志存高远,要做拯救国人、改造社会的一代英才。青年毛泽东交往,无论是与亲友、老师、同学还是工人、农民,等等,他有其交往的原则,坦诚、友善、谦恭、守信……他深信,只有如此,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团结更多的人,去成就救国救民的大业。
青春是美好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相信青少年朋友能从青年毛泽东读书、交往、做人、处世的故事中获取丰富的思想养料。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书行千里,志在天下
韶山冲的聪明伢子/002
立志为学出乡关/005
东山小学的爱国少年/008
师范学校的热血青年/010
第二章 恩师垂训,征帆远航
最敬佩的老师/016
情兼“诤友”与“畏友”的老师/021
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导师/027
第三章 高山流水,相与砥砺
妙高峰上竟夕谈/036
嘤鸣求友/039
人有善,千里而求之/042
取友的原则/046
第四章 邀游天地,纵横古今
酷爱读书,广收博览/05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056
第五章 志存四方,博览群书
为什么要游学/064
踏足宁乡/067
深入安化/070
游学的收获/073
第六章 读史明智,鉴书知微
读史的目的/078
读史的内容/079
读史的方法/084
读史的影响/086
第七章 百代弦歌,风流不绝
研读儒家经典,咏经诵典/092
欣赏和创作诗词歌赋,寄情诗词/096
品鉴历史小说,鉴古知今/101
第八章 寸光寸金,分秒必争
认真听讲,分秒必争/107
“三上”读书,寸光寸金/110
合理安排,循序渐进/113
第九章 慎思明辨,虚怀若谷
下苦功夫学习语言/119
尽信书不如无书/122
世如棋局而洞微知著/126
对“出洋”留学问题的深思/129
第十章 知行合一,其力无穷
新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136
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应用/141
马列火种的传播与知识的运用/148
第十一章 求知有法,有条不紊
不动笔墨不读书/156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59
三温四复/162
贯通古今中外/165
第十二章 不甘人后,开拓创新
开启智慧之门/170
展开搏击风云的翅膀/172
实现理想飞跃/177
第十三章 心系天下,矢志为民
忧民意识的萌发/183
唤醒民众的尝试/187
身体力行的大胆出击/192
第十四章 人恒有过,日省吾身
在切磋琢磨中前进/197
正确地自我评价/202
注重道德的修养/205
第十五章 天行有健,男儿自强
忧患意识,担当精神/209
贵我自立,知人自明/213
艰苦奋斗,积极进取/218
后 记/224
摘要
    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在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流传着神奇的故事,极富魅力。相传舜帝曾偕自己的妃子和臣子南巡荆州至此,一眼望去,见这里风光优美,就驻足欣赏,并命令臣僚演奏韶乐,歌伎起舞,引得“凤凰来朝”,韶山因此得名。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诞生。
     由于毛氏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毛泽东的出生对父亲毛顺生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孩子的出生使得毛家香火得以传承,一扫前面家道的阴霾,着实给毛家增添了极大的喜悦。父亲对这个“长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继承家业的人;虔信神佛的母亲更是对孩子疼爱有加。生怕他不能长大成人,便把他抱到湘乡娘家的坨石观音庙。让他拜一块石头做干娘,寄名石头,又因为毛泽东排行第三,因而,毛泽东的乳名叫“石三伢子”。
     毛泽东在外婆家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毛泽东的外婆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外婆对这个外孙却格外喜爱,一有时间就围着石三伢子转。毛泽东的八舅在家开馆授徒,好奇、早慧的幼年毛泽东有机会“旁听”,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他能随口背诵一些简单的诗词,并且能用棍子在地上写出像模像样的字,这使得毛泽东深得家人的喜欢和器重。
     毛泽东走向读书之路.是偶然的。他的父亲没怎么读过书,识字也不多,但为人精明能干、克勤克俭、亦农亦商,又善于经营,积攒了一些钱,并购置了一些田产,做起了大米生意,家业日益发达。然而有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一次,毛泽东的父亲因为山林的属界与韶山冲里的人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实在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通过打官司来解决。在法庭上,对方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歪曲事实,而毛顺生本来就不善言辞,加之没什么文化,有理也不知如何去说,结果眼睁睁地看着人家占去了一片山地,让他痛心不已。但此事也让毛顺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促使他萌发了让孩子们读点书的念头。
     少年毛泽东便因这个契机,走上了求学成才的道路。1902年,年满八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韶山冲读书。启蒙老师邹春培开始教他读“三、百、千、千”等启蒙课本,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书籍。在私塾里,毛泽东读书有些特别,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他却从不读出声来。邹春培给他点书,他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我都背得。”邹春培困惑地说:“你是来读书学习的,不点书何理要得?”原来邹春培并不知道,即便是没有点的书,毛泽东也能认得、懂得,读过后很快就能背诵和默写。有时老师故意让他多背点书。但总难不住他。
     关于毛泽东的蒙学时期,毛宇居后来回忆到,毛泽东在井湾里读了《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等经史书籍,这些经书虽然他都读得很熟而且能背诵,但他对经书却没什么兴趣,他最喜欢看的是中国的古典小说。当时,按私塾的规矩,学生是不能看这些杂书的。但是,他总是偷着看,读得非常熟,许多故事他几乎都背得出,还乐此不疲地与村里的老人讨论这些故事中的人和事,许多人物事例他都能随时用来观察和比喻生活。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1937年他在《实践论》一文中,就用《三国演义》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语来解说认识论,形象生动,民众易于接受。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谈到他在少年时的读书情景,仍是记忆犹新:“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我不喜欢它们。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老先生很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为什么毛泽东喜欢读这类小说?固然,每一个少年都喜欢读那种内容通俗、文句好懂、情节曲折有趣的小说,对毛泽东来说却不尽然。尽管毛泽东的童年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但当时整个社会却处于风云变幻之际。甲午战争就在毛泽东出生的第二年爆发,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毛泽东童年时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农村,虽然无法了解外界社会的风云突变,但对韶山冲的农民被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的情形深有体会。少年毛泽东常常听到饱含血泪的民谣:“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农民痛苦的生活形象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使他深受影响:而韶山冲里发生的穷苦农民敢于与地主豪绅对抗的事,更令他沉思。而他这一时期所喜欢读的《水浒传》、《隋唐演义》等一类反抗皇室宫府的“杂书”,更贴近他的生活,也很容易引起青年毛泽东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地主的无情的鞭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