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语,我们慢慢说,可以先看一下事实。大家知道,中国人说话、写文章谁也离不开成语。这些已经习惯的口语,你不由自主地张口就来,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不会出大错。见到书上有人讽刺使用成语是咬文嚼字、掉书袋,那是没有看到成语使用的普遍性、通俗性,研究语言不能太学院化,要从语言现象着手。
其实成语真的一点也不神秘,即使是不识字的人,说不定每天也会用很多的成语。比如责备一个人没记性,就说:“你怎么没心没肺的!”送朋友远行,就说:“祝你一路顺风!”形容人们日夜赶路,就说:“你们是披星戴月,风雨兼程!”鼓励大家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就说:“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连串说了四个成语,简捷而明快。形容国家安定繁荣,就说:“现在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即使同小孩子说话,也可以说:“不要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要开言痛语,实话实说!”谁能离得开成语呢? 到书店一看,很多书名也使用成语,如满城风雨、闭门造车、锦片前程、春暖花开、多多益善、反客为主、门当户对、逃之天天、百花齐放、天地玄黄、星火燎原、暴风骤雨、邪不压正等都有人用作书名。
标语口号因为追求简练,更有很多成语,如自力更生、增产节约、力争上游、移风易俗、实事求是、一路顺风、后来居上、勇往直前、克勤克俭、奋发图强、精益求精、救死扶伤等,都曾经出现过,没有人说不懂。
其他常用成语如勤学苦练、有头有尾、无动于衷、置若罔闻、雷厉风行、大智若愚、惊天动地、虎头蛇尾、仗势欺人、走南闯北、货真价实、高山流水、兵强马壮、坐收渔利、好大喜功、少魂没智、光宗耀祖、开言痛语、说三道四、嘴大眼小、胡说八道、一帆风顺、吐气扬眉,等等,谁不会说?可见,成语离我们生活很近,是我们日常口语与写作没法离开的语言现象。
当然成语中也有一些是标准的书面语,比较偏僻,也并不好懂,这些成语主要流行于专业的文史著作中,是为了给文章带来典雅和高妙,如:分道扬镳,这一成语出自北齐的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问公齐传》中北魏孝文帝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这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硅举兵复国,改国号为魏,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第六位君主,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许多改革,如历史上拥有影响的有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很好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分道扬镰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叫拓跋齐者,后更姓改叫元齐,因为富韬略,善统兵,为灭赫连夏、北燕等建立了不世奇功。孝文帝封赏他为浮阳候、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问公。元齐之子元志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后来,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责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城,元志因而很骄傲。一天,他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字道国,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出游,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P3-5
显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