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

  • 字数: 186.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90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编辑推荐:它诞生在战乱不息、饱经苦难的塞尔维亚,它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它接近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与传说熔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它出自一位文学“帝王”之手——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帕维奇,他具备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它就是《哈扎尔辞典》小说万神殿里的优选级,一座梦的宏伟大厦,无数本《小径分岔的花园》搭建起来的巨大迷宫,语言、宗教、历史、梦无一不得到了精深的阐释。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表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以“辞典”方式表现一种文化。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了解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命运。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帕维奇对于“语言”本身的深入而独特的思考。他发现哈扎尔人的生活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语言的文献加以表达时,也反思了“语言”本身的限度和可能。《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丰富了世界。文学帝王帕维奇写就的神书!他用辞典复活了一个王国,二十一世纪靠前部小说,世所罕见、另类到经典的文本,邀读者来勘破阴阳本玄机!能与《百年孤独》并排插在书架上而毫无愧色!
内容简介
哈扎尔是一个存在于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后又没落的王国的历史。这部《哈扎尔辞典》分为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黄书)三部分,综合了这三宗教各自记录下来的史实,并是以辞典的形式记录的。它不用时序处理,反而是字母的次序来记录,但毕竟它不是一本辞典,每个人名和事件等都记载了关于那个名字的故事及历史。从辞典反映的「资料」来看,三部书记录了三段时期的事件,成了一个3x3的matrix(3可能是三位一体的象征)。此书中的人物不停地转世,或者是来回时空的旅程,在一段三个人的关系里,两个人互相“托梦”,透过梦境,这些人穿梭时空。这本书是名符其实的《寻梦园》。
作者简介
作者:(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南山 戴骢 石枕川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代表作《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1967年发表了诗歌《羊皮纸》。1971年发表的长诗《月长石》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坛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圣马克的马》(1976)、《青铜器》(1979)、《俄罗斯猎犬》(1979)、《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翻过来的手套》(1989);诗歌散文集《很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获南斯拉夫很好小说奖)、《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南斯拉夫很好作品奖)、《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利安德尔的小说》(1991)。近作有剧本《永恒之后的》(1993)、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很后之恋》(1995)、短篇小说《鱼鳞帽——艳史》(1996)。
目录
中译本译者序 1
卷首导语 1
一、《哈扎尔辞典》编纂始末 1
二、《哈扎尔辞典》版本溯源 8
三、《哈扎尔辞典》使用说明 11
四、达乌勃马奴斯母版序言残片(译自拉丁文)
达氏母版于1691年面世后被毁 13
红书
——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1
绿书
——伊斯兰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103
黄书
——古犹太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185
补编一
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
——初版《哈扎尔辞典》的编纂者 293
补编二
阿布?卡比尔?穆阿维亚凶杀案证词
笔录(节录) 317
结束语 325
作者简介 328
摘要
    《红书》
     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阿捷赫哈扎尔公主,曾参与哈扎尔是否接受洗礼的大论辩,并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考证,她名字的意思是哈扎尔人灵魂的四种状态。每夜她左右眼睑上都要写上字母,一如赛马出场之前给每匹参赛马的眼睑上标上号码那样。那些字母择自哈扎尔毒咒字母表,谁见了谁就要死。眼睑上的字母概由盲人来书写,早晨婢女侍候公主梳洗时都得闭住眼睛。正因为如此,她在熟睡的时候,即哈扎尔人认为人很很脆弱之际,得以安然无恙,不为敌人加害。阿捷赫不但容貌美丽,笃信上帝,而且她的姣容与那些字母十分般配。她餐桌上总是摆着七种不同的盐,她每次拿起鱼块前手指都要蘸不同的盐。她就是这样作祷告的。据说她的脸也像盐一样有七种不同的容貌。有个传说讲,她每天早晨都拿着镜子坐下来给自己画一张脸,并且每天都换个男仆或者婢女作她画脸时的模特儿。还有一种说法,她每天早晨都换一副新的容貌,从不重复。另有一说,阿捷赫长得一点也不漂亮,不过她善于化妆打扮,又深谙一颦一笑的妩媚之道,因此给人以姿色出众之感。这种人工的美色耗费公主大量的气力和心血,乃至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就会浑身疲软,她的美色也会像盐一般簌簌掉落。因此拜占庭的罗马皇帝把九世纪的一位名哲——佛提乌主教说成“长着个哈扎尔人的嘴脸”。若不是指这位长老与哈扎尔人有血缘关系,就是暗喻他为人虚伪矫饰。
     据达乌勃马奴斯考证,上面的说法不确,哈扎尔的嘴脸是指包括阿捷赫公主在内的全体哈扎尔人的能耐和特性。他们每天一早醒来,都换一副接近陌生的脸,连很很亲的人相互也难辨识。但旅游者却说哈扎尔人的脸都是一个模样儿的,从无不同,人人面貌相似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误会层出不穷。然则说法虽然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 哈扎尔人的嘴脸是指难以记住的脸。这样不但可以解释清楚可汗宫廷哈扎尔大论辩中各方所见到的阿捷赫公主的容貌何以截然不同,也足可证明存在三个阿捷赫公主: 一个是伊斯兰教心目中的,另一个是基督教心目中的,第三个则是犹太教拉比和圆梦者心目中的。不过事实上,当时的基督教文献(圣徒基里尔用希腊文所写并译成斯拉夫文的《圣徒康斯坦丁?索隆斯基传》)中并未记载哈扎尔宫廷中有她这样一位公主。然而《哈扎尔辞典》又说在一段时期内,在希腊修士和斯拉夫修士中曾有过对阿捷赫公主的某种崇拜,之所以会产生阿捷赫公主崇拜热,乃因修士们认为,大论辩中阿捷赫战胜了犹太教的神学家,她和可汗一起接受了基督教。不过,可汗是她的父王呢,还是她的夫君或者兄弟?这又不得而知了。
     阿捷赫公主曾有两篇祷文留世(源自希腊语译文),教会从未予以承认,但达乌勃马奴斯把它们当作哈扎尔公主的“天主和马利亚”加以引述。靠前篇祷文如下:
     我的主,在我们的船上,水手们忙碌如蚁: 今晨,我用我的头发洗船,他们攀上洁净的桅杆,把绿色的帆拖向他们像葡萄树嫩叶般的蚁巢;舵工奋力拉起船舵,用背抬起,有如背扛一只可以享用一个礼拜的猎物;力小的水手拖着被海水浸咸的缆绳,把它们堆放在我们飘动的房子的中央。当船扬帆加速时,很快的那部分属于你,我的心灵,你是我专享的主。阵阵海风是你的养料。
     阿捷赫公主的第二篇祷文像是在叙述她那“哈扎尔人嘴脸”的故事:
     母亲的生活我已熟记在心,每天早晨,我花一个小时在镜前扮成我的母亲,就像在台上演戏一样。此事日复一日,延续了数年。我穿上她的裙袍,拿着她的扇子,我模仿她的发型,把头发编成羊毛女帽的样子。我不回避他人在场,我甚至在我心爱之人的床上模仿她。情欲炽热之时,我自己已不复存在,我就是她。我的模仿过于逼真以致我的情欲荡然无存,全部让位于她。就这样,她将本属于我的爱的抚摸提前窃走了。但我对她毫无怨言,因我深知她的欢愉也被她的母亲用同样的方法掠夺一空。假如现在有人问我这种游戏于我何益,我会这样回答: 我欲再生一次,且求活得更好……
     众所周知,阿捷赫公主是永远不死的。但镌在多孔刀柄上的那段铭文却提到了她的死。只有这一个传说提及她已死去,所以不可全信,可达乌勃马奴斯却引用了。不过他引用这段铭文与其说是为了证明阿捷赫已死,还不如说是他达乌勃马奴斯就阿捷赫会不会死的事谈了他的一家之见。反正喝喝美酒不至于愁白了头发,同样听听下面这个故事也不至于招来横祸。这故事的题目叫作:
     快镜和慢镜
     某年春上阿捷赫说:“我习惯于自己的思想一如习惯于自己的衣裳,那些衣裳的腰围总是一个尺寸。我上哪儿都只看见这些衣裳,甚至走在十字路口也这样。这是很糟糕的,由于只看见衣裳,在十字路口就看不清东南西北了。”
     为了给公主解闷,奴婢很快给她拿来了两面镜子。这两面镜子表面上与其他哈扎尔人的镜子并无不同,都是用大块盐晶磨成的,但一面是快镜,一面是慢镜。快镜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将其照出,慢镜则在事情发生之后将其照出,慢镜落后的时间与快镜提前的时间相等。两面镜子放到阿捷赫公主面前时她还未起床,她眼睑上的字母还没有揩去。她在镜中见到了自己闭着的眼睛,便立刻死了。因为快慢两镜一前一后照出了她眨动的眼皮,使她平生靠前次看到了写在她眼睑上的致命的字母,她便在这两个瞬间之内亡故了。她是在来自过去和来自未来的字母的同时打击之下与世长辞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