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删除

删除

  • 字数: 1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525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靠前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Google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优选被遗忘的信息。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科学》《自然》等有名学术期刊最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人类该如何构建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又一力作: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928335



 更多湛庐文化好书http://static.dangdang.com/topic_custom/publication/2272_220776.shtml
内容简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
《删除》一书,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K?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颁发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奖”,而他的新作《大数据时代》则是开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
《删除》开启了一场关于“遗忘”的热烈讨论,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作者简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科学》《自然》等有名学术期刊上。

    备受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机构和国家政府高层信赖的信息权威与智囊。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很好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与参与者,也是世界经济论坛、马歇尔计划基金会等重要机构的咨询顾问;还先后担任新加坡商务部高层、文莱国防部高层、科威特商务部高层、迪拜及中东政府高层的咨询顾问。

    《删除》一书,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K?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颁发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奖”,而他的新作《大数据时代》则是开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大数据时代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的取舍
01 当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成了常态:大数据时代的隐忧
喝醉的海盗
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
抹不掉的致幻剂阴影
Google记得你的一切
大数据的信息力量
人类住进了数字圆形监狱
让我们学会遗忘
02 遗忘,人类的天性:人类记忆的作用与演进
人类的本能记忆
语言记忆
外部记忆:绘画与文本
共享记忆
介质记忆:摄影、磁带与胶片
第二部分 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信息的取舍
03 世界已经被设置成记忆模式:数字化记忆发展的4大驱动力
小黑盒子与麦克斯存储扩展器
驱动力1:数字化
驱动力2:廉价的存储器
驱动力3:易于提取
驱动力4:全球性覆盖
04 一个没有安全与时间的未来: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
信息富民VS信息贫民:信息控制权的威胁
永恒的过去VS 被忽视的现在:时间的威胁
05 来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6大对策
对策1:数字化节制
对策2:保护信息隐私权
对策3: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
对策4: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
对策5: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
对策6:接近语境化
06 给信息一个存储期限: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关键对策
cookie的警告
信息的存储期限
设定关于信息寿命的元信息
9个月,不断缩短的存储期限
设定存储期限的技术措施
不是用技术删除,而是让遗忘复活
谁来掌控存储期限
我们需要“能衰退”的存储系统
07 让遗忘回归常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的未来
后记
摘要
    喝醉的海盗
     史黛西.施奈德(Stacy Snyder)优选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在 2006年春天,这位 25岁的单身母亲已经完成了她的学业,并且对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期待。但是她的梦想破碎了。她心仪的学校明确地告诉她,她不能成为一名教师,虽然她已经修满了所有的学分,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完成了所有的实习训练――而且在许多方面成绩优异。然而,她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理由是,她的行为与一名教师不相称。
     她的行为?校方指的是一张网上的照片,照片里的她头戴一顶海盗帽子,举着塑料杯轻轻啜饮着。史黛西?施奈德曾将这张照片放在MySpace她的个人网页上,并且取名为“喝醉的海盗”。这张照片她是给朋友看的,也许只是为了搞怪而已。然而,在史黛西实习的那所大学里,一位过度热心的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上报给校方,校方认为网上的这张照片是不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的,因为学生可能会因看到教师喝酒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于是,史黛西打算将这张照片从她的个人网页上删除。但是危害已经发生了:她的个人网页已经被搜索引擎编录了,而且,她的照片已经被网络爬虫(web crawler)程序存档了。互联网记住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
     后来,史黛西控告了这所大学,但也没能最终胜诉。她认为,将那张照片放在网上并不能说明一名未来教师的不称职和不专业。毕竟,在那张照片中并没有显示塑料杯里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即便显示了,史黛西,这位拥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也早已达到了在私人聚会上喝酒的年龄。
     然而,这个案例与大学是否应该给史黛西教师资格的正确性或愚蠢程度无关,而是与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有关,那就是遗忘的重要性。
     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
     有史以来,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改变了。今天,在广泛流行的技术的帮助下,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这种局面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对于我们个人和我们的社会而言这一局面的潜在后果是什么,以及针对这一局面,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问题。
     对于某些人而言,史黛西?施奈德的遭遇可能听起来只是个例外,但其实不然。自此之后发生了许多起非常窘迫的案例,甚至是法律诉讼――从无法让互联网忘记十多年前细微证据的知名大律师,到由于在facebook上抱怨工作无聊而因此失业的英国小姑娘。
     截至2008年,在MySpace上拥有个人网页的人数超过1.1亿,他们都和史黛西?施奈德一样。而且MySpace并不是网民专享青睐的社交网站。MySpace的直接竞争者facebook,截至2009年年初,已经有1.75亿个个人用户创建的在线网页。尽管facebook与MySpace都主要锁定美国市场(虽然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发生在美国。Google公司旗下的社交网站Orkut,已经拥有1亿多名用户,而且大部分用户在巴西与印度。世界各地的其他多个网站还拥有至少2亿名用户。这些数字反映了一个更为普遍的趋势。
     互联网浪潮的第一个阶段早已随网络泡沫及其破灭而告终,在这个阶段中,互联网的发展与访问信息以及通过全球网络与他人互动息息相关(你可以称其为Web 1.0时代)。而到2001年,用户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接收信息的网络,而且还是你可以生成信息并与你的同龄人共享信息的网络(通常被称为Web 2.0时代)。年轻人尤其喜欢Web 2.0的这些性能。
     到2007年年底之前,美国的一家趋势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发现,三分之二的青少年“参与了互联网上一个或者多个范围广泛的内容创建活动”,而且在创建和共享内容上,女孩要多于男孩。每天,facebook平均每秒钟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用户的1 000万个网络应用请求。约翰?帕尔弗雷(John Palfry)与乌斯?加瑟教授(Urs Gasser)曾充分论述,公开个人的信息都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全球的青年文化中――无论是登入facebook的次数、个人日志与评论、照片、好友状态,还是情侣关系(“恋爱中”或者“只是朋友”)、内容偏好与认同(在线照片或者“标签”)、个人的地理位置(通过“地理标签”或者类似 Dopplr的网站可获知),或者仅仅只是微博更新(比如 twitter)。
     随着这些年轻人逐渐长大,以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拥有类似地特征,史黛西?施奈德的遭遇将会不断被重演,而且不仅对于整整一代人是如此,对于我们整个社会也将如此。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