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雷玲 编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000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教师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书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展现了教师们学苏思想、践行苏教育理念的范例,值得每一位教师研读
目录
吾学篇
学校与管理
1 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 李镇西
2 校长、教师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了解孩子 / 常生龙
3 苏霍姆林斯基之校长观 / 王明华
4 照亮学校的一座巍峨“教育丰碑” / 张万祥
5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从乡村教师到有名教育家 / 杨光富
教书与育人
1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 赵艳琴
2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曾宝俊
3 劳动是一种精神培育 / 许云超
4 永远的老师 / 程彩娟
5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 / 杨海燕
6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境界 / 曾宝俊
教与学
1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 / 范存真
2 “不要死背”和循循善诱 / 白雪
3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 杨朝莉
4 智者的引领 / 程立畅许织云

吾行篇
学校与管理
1 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 钱守旺
2 和谐教育中全面发展 / 周步新
3 做师生读书的点灯人 / 孙宝华
教书与育人
1 红太狼变成了美羊羊 / 何玉霞
2 爱情教育也得趁早 / 刘关军
3 麦田的守望者 / 唐科
4 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 陈小莹
5 成长路上的那盏明灯 / 方西河
6 那返回的不足50元钱 / 熊雪芸
7 耐心的魅力 / 陈晨
8 张同学与辩论赛 / 蒋美丽
9 心会跟爱一起走 / 袁安
10 我们班的班级管理“责任制” / 苏志芳
教与学
1 跟苏霍姆林“司机”学“开车” / 赖建平
2 一“挤”二“保”三“减”四“推” / 夏霞
3 “凸现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例谈 / 马彩芳
4 唤醒学生根深蒂固的需要 / 汪久佳
5 引领数学阅读,发展数学思维 / 赵云峰
6 让课堂教学中多发生一些“意外” / 杨先武
7 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 周步新
8 关于“交接点”的数学解读 / 赵红婷
9 乍看微不足道,却能放出异彩 / 黄书琴
10 做一名幸福的教育研究者 / 陈健
11 让沉寂的词语在儿童意识中“欢蹦乱跳” / 朱小萍

吾思篇
学校与管理
1 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教师 / 郭孝军
2 打造名牌学校要从细节入手 / 袁光仁
3 苏氏校长观对当前校长专业化之启示 / 王中华
4 对学生幸福生活的思考 / 汪阳合
教书与育人
1 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回忆 / 熊雪芸
2 好教师,好校长,好教育家 / 邓志雄
3 爱不是一个字 / 刘成华
4 拨响“诗人”的琴弦 / 赵克明
5 “设计人”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事业 / 王付旺
6 教学生学会做人 / 李茂春
7 我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 姚琛
8 宽容是金 / 李昭平
9 培养“后进生”记忆之“锚” / 郭运动
教与学
1 “形”与“神” / 俞国平
2 让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 / 梁长生
3 教育研究从小处着眼 / 郑立
4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 朱凤然
5 找茬找来的启示 / 石磊
6 从记录教学故事开始 / 刘剑华
7 好课在于让学生投入情感 / 王明姐
8 学生思维处于怎样的状态 / 赵红婷
摘要
    学校与管理
     1.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4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作为苏联最为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仍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指导意义。但今天和20世纪60年代不同,中国也不是苏联(乌克兰),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我认为,今天我们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在于什么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哪些思想可以用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我认为,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
     (1)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为根本的,教师要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他从未想过要借教育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却因教育而不朽。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从未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未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2)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真正的人。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的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赢得了包括共和国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差点被开除党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格。
     (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一个独特的定义。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说的“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以智慧和创造性思想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不可谓不热闹,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总把教育科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