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茶百戏
字数: 103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 章志峰
出版日期: 2013-01-01
商品条码: 978753345907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茶百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这种茶艺在中国几近失传,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复活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在书中介绍了恢复茶百戏的过程以及与茶百戏相关的历史文化、诗词以及作品鉴赏。全彩印本,图文并茂,可读性、欣赏性强。
作者简介
章志峰,福建南平人,1963年生,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茶叶专业。二十多年来矢志不渝探索研究茶百戏,曾作为中国首位茶叶专业的国际交流员被外交部选派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并学习掌握了日本茶道(里千家流)和日本花道(池坊流)。经多年实验研究,于2009年在国内首次恢复再现中国经典文化——茶百戏技艺,并在古代基础上实现突破,可以在红、绿、黄、白、黑、黄、乌龙茶等六大茶类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目录
第一章 茶百戏的历史
壹 茶百戏的含义
贰 茶百戏的形成
叁 茶百戏的发展与衰落
肆 古代有关茶百戏的论著
第二章 茶百戏与点茶、斗茶
壹 茶百戏与点茶
贰 茶百戏与斗茶
叁 日本茶道与中国点茶法
第三章 茶百戏和闽北的渊源
壹 宋代闽北茶百戏盛行
贰 元明时期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茶百戏流传
叁 清代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法流传
第四章 茶百戏的价值和艺术特征
壹 茶百戏的价值
贰 茶百戏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茶百戏的研发历程
壹 初识茶百戏
贰 日本茶道的启发
叁 茶百戏技法和原料探究
肆 文字图案初现
伍 各茶类演示茶百戏的突破
陆 同一茶汤图案显现变化多次
柒 茶百戏作品配景
第六章 茶百戏所用原料的加工
第七章 点茶和茶百戏演示工具
第八章 茶百戏演示过程
壹 茶百戏的基本操作过程
贰 仿宋点茶(茶艺)演示
第九章 描写茶百戏的诗词
壹 唐代描写茶百戏诗词选
贰 宋代描述茶百戏诗词选
叁 金元代描述茶百戏诗词选
肆 明代描述茶百戏诗词选
伍 清代描述茶百戏诗词选
第十章 茶百戏人物故事
壹 皇帝与茶百戏
贰 文人与茶百戏
叁 僧人与茶百戏
肆 艺人与茶百戏
伍 童子与茶百戏
第十一章 茶百戏作品欣赏
壹 表现山水风光的茶百戏作品
贰 表现花鸟的茶百戏作品
叁 表现人物的茶百戏作品
肆 表现文字的茶百戏作品
摘要
斗茶伴随点茶、分茶的衰落而逐渐衰落
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受游牧民族统治,其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对精致儒雅的点茶和分茶技艺没有太多兴趣,虽然蒙古人也开始注意学习汉族的茶文化,但由于大多数蒙古人爱直接喝茶,散茶饮用较大,用团饼茶的点茶法和分茶技艺不占据主流,斗茶也就随之衰落。虽然元代后斗茶开始衰落,但元、明到清代还有斗茶存在,元代洪希文在《品令?试茶》中记载:“旋碾龙团试。要着盏无留腻。甭云献瑞,乳花斗巧,松风飘沸。”明代高启在《城西客舍送周著作砥》中云:“夜窗炊黍散,春苑斗茶稀。”明代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代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藓。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现代的斗茶内容较为单一。由于泡茶法无法在茶汤中形成各种图案,因此采用泡茶法进行斗茶比试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质和冲泡技艺,并不强调斗茶的艺术性,更为侧重的是品评茶的品质。但随着茶百戏技艺的逐步恢复和普及,现代人又可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又独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斗茶盛况。
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因此提起点茶法必然会联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为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从种茶、饮茶到茶道的演变。
点茶法的传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在近江阪本(现在的滋贺县)日吉神社旁种植,从此日本开始种植生产茶叶。公元1168年和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中国求学于临济宗(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义玄禅师在河北正定临济寺创立于公元854年),同时进行茶学研究。回国时,将大量的茶种和佛经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大力推行“供茶”礼仪,饮茶之风再次盛行。因此,荣西禅师被历代尊为日-本茶道的“茶祖”。公元1211年荣西禅师所著《吃茶养生记》初稿完成,该书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南宋瑞平二年(1235年)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到浙江佘杭径山寺苦修佛学和种茶、制茶,回国后在静冈县种茶并传播径山寺的抹茶法及茶宴仪式。24年后(1259年),日本东福寺南浦昭明禅师来到径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式,将中国的茶道具引进日本,并传播中国的点茶法和茶宴礼仪,使日本茶道更趋规范化。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日本茶道的形成
室町幕府时代(1393~1573),艺术家能阿弥创立了“书院式”、“台子式”新茶风,对茶道形成有重大影响。他介绍村田珠光担任义政将军的茶师,村田珠光禅师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使品茶变成茶道。把禅宗的思想融入茶道之中,将原本高级的漆台以竹台代替,将原本象牙做的茶杓以竹杓代替,而唐朝传来的陶器则用日本土产的茶碗来代替,如此力求简洁的茶之汤,后世称之为“草庵茶”。随后,武野绍鸥将歌道引入茶道,对村田珠光茶道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发展,进一步使日本茶道民族化和本土化。室町末期,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利休流草庵风茶法,风靡天下,将茶道推向很好,被称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众多流派。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区别
虽然日本茶道由中国的点茶法演变形成,但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是茶道的内涵不同。日本茶道主要反映禅宗思想,并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讲究“茶禅一味”,讲究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中国茶道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从而使中国的茶道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其次,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日本茶道规则严谨,强调古朴、静寂之美;中国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通过点茶的形式融入禅宗思想,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道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道更强调自然美,人们在欣赏茶道的同时能感受到愉悦和放松。宋代以皇室和文人推崇的分茶技艺更是将茶道的自然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茶汤图案的美妙变幻。
再次,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过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和规定的程序。现代分茶技艺的恢复,使中国茶道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让人们在享受到茶道乐趣的同时,又陶冶性情。
P29-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