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育教育、行业文化与跨文化研究

德育教育、行业文化与跨文化研究

  • 字数: 1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袁玉梅,燕明先
  • 出版日期: 201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01917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5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德育教育、行业文化与跨文化研究》集合了近年来天津高职院校德育与行业文化互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对今后的学生德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内容包括:绪论、黄炎培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分析、欧美发达国家德育教育成功经验等。
作者简介
袁玉梅,在教学岗位从事语言与文化教学近30年。发表论文20余篇,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她撰写的论文《天津方言对天津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提升研究》荣获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获得天津市1999-200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优秀奖;《以人为本,以德建党--关于新形势下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思考》在“天津市第四届民主党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获得优秀奖(2005.6.28)。主编《大学英语六级词语学习词典》(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6);担任专业英语教材《金融英语》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9)。她努力钻研,科研成绩斐然,主持、参加校级、市级科研项目数项。
燕明先,在教育岗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近年来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他于2010年9月赴宝岛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论坛并撰写相关论文。主持: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天津方言与天津旅游文化研究”;参加天津商业大学校级项目并承担大量材料收集和调研工作。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黄炎培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三、黄炎培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贡献
第三章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分析
一、德育教育诸要素
二、天津市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三、行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提升
第四章欧美发达国家德育教育成功经验
一、道德教育
二、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三、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跨文化视野与行业文化
一、跨文化
二、跨文化影响
三、德育教育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跨文化趋势
第六章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互动研究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综述
二、企业文化述要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四、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
第七章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对策研究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加强隐性课堂建设
第八章案例调查及访谈
一、访谈
二、天津医药行业企业文化调查
三、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天津医药集团传奇人物刘文伟
五、其他行业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摘要
    1794年后,华兹华斯为了逃避现实,潜心哲学和田园生活并继承了卢梭的浪漫主义信仰。诗人把自然看做宗教及道德的使者,从而赋予了它更大更多的价值。由于亲身经历了法国革命的灾难,亲眼目睹了丧失人性的早期工业化,他认为工业化的根本罪恶就是违反自然,使人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力量,因此诗人努力为人类寻找一条出路,引领人类回到曾经的乐园。他逐渐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方向和精神的家园,把自己不单单看作是诗人,而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执行上帝的使命,在迷茫的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充当桥梁。他的使命不只是歌颂大自然,歌唱它的美好,他也肩负着发现人性美,颂扬纯朴本真的使命。在他的诗歌中纯朴乡民具有诗人理想的人文主义精神,诗人力图唤醒人类灵魂深处的激情,帮助人类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快乐,“Tinter Abbey”一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这一不懈的追求。此诗作于1789年,全诗叙述了诗人当时及他5年前故地重游时混杂的心情。诗中充满了他的哲学思考和感受,当他描写“Wye”海岸的风光时,并没有把时空仅仅局限于一天。而是力图把现在与过去相连,并在真实的地方,真实的乡村创造了现实中的伊甸园。诗人收集起他第一次游历时的感觉,把它们与现在的感受对比。通过对比,向世人阐明宁静的心情只能来源于与自然合一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的精神快乐。
     作者通过描写森林的居民和隐士的生活来表达对“原始人”的赞美:他们远离尘世,没有被物欲异化,只有华滋华斯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孤独的隐士象征着优选形式的对现实生活意义的审视与解决尘世烦恼的智慧。森林里的居民和隐士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自然沟通,俨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孤独人,茫茫宇宙把他们与大自然的每一部分共同拥抱,大自然不受人类主宰,不再被人作为工具而利用,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5)大自然与婴儿
     沈从文、陶渊明及华兹华斯对于“婴儿”均有其独到、相似的认识。“婴儿”在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不仅指人的本初状态,更重要的是人类重归自然、对抗现代矛盾冲突,抵制异化的重要途径。他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存在这一共性,根源于他们相似的生活时代背景,对于生活的个体体验。对于人类来讲,自然是现代文明前人类的童年阶段;对于个体来说,童年是个人生命的伊始,还未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没有堕落,更贴近自然状态。
     华兹华斯在《我们是7个》中,通过与小女孩的对话礼赞童心无忌,超越生死,顺应自然的处子状态。那么,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又是怎样的呢?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山水中的活物,与兽物同体,与日月同辉。她无知无识,心智未开,质纯质洁,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翠翠寄托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的美的理想。今天的“文明社会”不是在努力学习“自然的文化”、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却也未必就学得好吗?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在《清乡所见》和《怀化镇》中,沈从文记录了当时军队是怎样的随便定罪,滥杀无辜。他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也更加追求自由与民主,更加热爱生命的力量。翠翠正是这种生命力量的真实体现,是大自然的处子,这种生命哲学可以从老子哲学思想中得到观照。老子哲学认为“婴儿”是自然之子,是最合乎“道”的人。婴儿赤子是老子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格理想:婴儿混沌无知,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疾,于心无所忧;《老子》二十八章说:“--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如天下的溪谷所归的那样的人,经常把永恒的“德”放在心头,他的心地回复到初生婴儿那样纯洁无暇的境地。婴儿大智若愚,合乎自然之智。老子六十五章的治国方略中提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古时候百姓难以统治,就在于他们有太多的心机。用心机治国,会引起相互争斗,这实在是国家的祸患。不用心机治国,百姓纯朴,和平相处,这才是国家的福气。于此可见老子为什么强调柔弱胜刚强,婴儿筋骨柔弱而握固。婴儿乃成人之“母”,要想天下太平就要返璞归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